从微信平台上,首先看到《曹谁炮轰伊沙:中国新诗99%是垃圾,伊沙是垃圾中的垃圾》,隔了一天,又看到《伊沙回应曹谁:口语诗是世界潮流,这种土鳖根本不该入诗歌这行》。我本对铺天盖地的口语诗做过一些思考,但最终没有成文。看到这样的论战,自然忍不住想说几句。于是,就有了此文中的(一)。它本是“炮轰”下的留言,但留言的限制字数最多是600,费了一番功夫,一分为二才在“炮轰”后留下痕迹。今天见了“土鳖”一文,忍不住又想说几句,这样就有了(二)。鉴于前一次的文长,想少说几句,谁知又超过了600字,留言失败。干脆(一)、(二)放在一起,加以改动,添一个题目和小序,独立成文,多放几个地方去,也让自己“出出名”未尝不可。有了这样的野心,大家就看到此文。文中涉及到的“国民”、“大众”这两个字眼,实在是长期理性思考的结果。如果谁听着刺耳,也实在没有办法。我不是一个善于谄媚说谎话的人,何况为了科学的历史观的纯正无杂!能原谅就原谅我吧,实在不能原谅,那我就只能听之任之了。
(一)
我不知道谁是伊沙,也不知道谁是曹谁,单从对骂中的脏话看,都是对诗的亵渎!诗是文学的桂冠,尊贵典雅,是人类文化的最高形式!用现代汉语中口语或书面语乃至古汉语写诗,都不过是诗的呈现工具而已,它本身并不影响诗的高下优劣!记得大跃进年代的一则民谣:“稻堆堆得圆又圆,社员堆稻上了天。撕块白云擦擦汗,凑上太阳吸袋烟。”完全是口语,但却是诗!虽然我记得很牢固,流传了下来,但是的确不是好诗。真正区分好诗或劣诗的,不在于是否口语书面语或流传不流传,而在于诗本身,在于诗的思想和诗的艺术以及它们契合度的高低。
如果以诗的名誉,挂羊头卖狗肉,用下半身写诗,不过人脑,恐怕连诗也不是,怎么能算好诗呢?那些羊羔体的废话,梨花体的的散文分行,连奶子被摸了无数遍还守身如玉的不要脸诗,或者连散文也不如的脏话,没有回味的直白话,等等等等,本来就不是诗,虽然冠以诗的名字,充其量只能叫做伪诗。
伪诗与诗何干?又怎能让诗替伪诗背上骂名呢?世人糊涂!依我看,争论也属多余的!
以诗之名,干非诗之事!这样的人目的不在于诗,而在于金钱、名利、地位或权力! 这些人并不是诗人,充其量也只是冒牌的伪诗人!对于伪诗人,不管他的拥护者有多少,成千成万,浩浩荡荡又怎么样?诗的好和劣,还真不是看人头的多少。这有点像真理。很多时候,真理并不一定在大多数的人手里!哥白尼的日心说当时被所有的人反对,顾准的独立思考被当时所有的国人批判,但后来都证明他们是对的。所以,我们大可不必去和他们争什么你高我低!是真诗人,就默默地去探索真诗的典律,写出真诗来!
纵然没有写出传世之作,但是这探索的精神,本身就是高贵典雅的诗!我们需要这样的态度和这样的精神,以及具有这样情怀的诗人!
(二)
不说口语诗是不是世界潮流,单从是伊沙答记者一鸣的话里,就能听出伊沙的话外之音:
一、我是了不起的口语诗中兴领袖,引领着中国口语诗的潮流,曹谁竟敢在太岁头上动土!飞扬跋扈之态尽现;
二,写诗的目的似乎就是为了名气。伊沙对口语诗的好劣标准就是看喜欢的人数多少!人数多少,流不流传,似乎也真成了如今不少人判断好坏诗的金科玉律和标准,动不动就用人数的多少和流不流传,而不是用艺术和思想的高低优劣来衡量诗的好坏;
三,伊沙对曹谁等反对者的否定,大都用推测臆断之语。如“我揣摩他的心理,可能是……”、“这些人心机很重……都是为了争夺话语权,出风头……引人关注……”等等。不知道曹谁和“这些人”们有没有这样的动机是另回事,但让人觉得伊沙有以己之心度人之腹的嫌疑;
四,口带脏字。这似乎也已经成为口语诗中兴之王伊沙的习惯!什么“土鳖”之类的词,不知大家听后是觉得过瘾呢还是觉得厌恶?
五,似乎口语诗将是最后的胜利者,其它的诗派相继高举白旗跪下投降,以骂口语诗来引起“关注”!如今中国,好像除了口语诗外,其他的诗类就快要灭绝,不依赖口语诗就没有生存之地!是呀,口语诗一胜利,伊沙就一定是中国诗坛的帝王!
我不认识曹谁和“这些有心机的人”,接触诗也不过区区几年,不敢和“口语诗的中兴帝王”谈论诗的未来和走向,但我以一个审美理念或许不入时流的读诗人来看,评价诗歌的好坏,应该要看文本给读者或后人提供了多少有益的营养,包括精神、,艺术的和思维方法的。
我以为,写诗不论口语或书面语,只要是艺术的呈现,都是诗,否则,没有艺术和生活的含金量,不论什么样的诗都不是好诗。如今的口语诗就泛滥成口水,而且就如伊沙说的大有一统天下之势,这不能不令人担忧!前不久在“北京文艺网·诗人库”读那些加入“精华”的诗,除个别的外,几乎都令我大跌眼镜。诗意一览无余,直白浅薄,技术贫乏平庸,读来味同爵蜡,读后不用回味。诗人除了提供文本外,几乎没有提供给读者任何有价值的东西,而这样的诗,偏偏获得了编辑们的青睐,加入了精华!不知道这样的编辑,是要把诗引向何方!?
据我偏狭的理解,口语诗的出现与伊沙估计的“声势浩大”,原因很深刻。它应该是中国经过文革的十年浩劫文化断裂后的文化虚脱现象!
口语诗虽然接点地气和直面现实,但它的直白浅薄一览无余的特点,很适合文化断层后缺乏文化厚度和深度的大众的文化状况,加上口语诗降低诗歌思想和艺术的独创性,又不需要多少思想和艺术的素养与含量,谁都可以来几句,谁都可以成为诗人,这又很契合国民浮躁、急功近利的的心理诉求!
仅此而已!
没有什么可以傲视天下的!
伊沙的自信正好来自他的浅薄与狂妄!
2018.9.27.-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