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哲性高度指向拷问人的存在意义或方式 ——读沈天鸿先生诗歌《海的解释》随笔
子青悠然
我不知道哲学的意义是否在于:揭示矛盾很智慧,揭示存在很艺术,揭示本质很切入,揭示人类很贴近?揭示天地很超前?或者,人类认知的不断深入与发展,正是为了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与此同时,与世界本源存在的同体——人,则更为真切地关注个体本身的存在及其内省和意义。而所有这一切,离不了本真这个基体。
品读沈天鸿先生《海的解释》,没有常规的海之壮阔波澜。面对海,丢弃风景的魅惑,打开心窗,沿着诗者笔下轨迹,一字一顿走进人的精神内核,和自己对话,和智者对话。《海的解释》,私以为:以诗意的笔墨,哲性的载体,冷静扬展了一幅海之下的智慧工笔,由海的完整、独立与真实,推向思考人的存在。谈之自然,论之静穆,摒弃了浮泛、艳丽与虚化。有的,只是执念的剖析与诗者论断的决绝。
诗歌前两节先行奠定了全诗的冷基调:“许多人看见风景,而我/看见海”诗者潜台词是,此处的“海”不带有任何主观性(风景多少涂抹了人的主观性,不同的人欣赏不同的风景。而风景必定具备了装饰性、虚幻性、暂存性以及偶然性),这种主体客观存在的界定,究竟意味着什么呢?诗人进一步理性诗写:“它与我想象的/ 不完全一样,它不适合做梦/ 也不适合弹奏/ 它呼啸着退去又复来”大海翻涌,海浪阵阵,潮涨潮落,激荡而去又狂啸而来,海如此演绎故事情节,不过是存在的表象,并不适合虚妄的游移与幻想。
诗人于诗歌第三、四、五小节中,深层书写了海的内核以及存在的独立性:“没有人饮用海水——/ 它里面有盐,气味像血/ 但滋味是苦的 ; 它自说自话/ 就像它哪儿也不去/ 它只说给自己听,仿佛/ 自身就是目的 ;没有谁能把自己加入进去/ 成为海的必需元素/ 那些正在游泳的人/ 也仅仅是泡在海里 ”。阅读诗歌文本,读者由不得暗暗咀嚼海的画外音:海所有的咸涩与历经,全是海个体自身的,它的痛感,它的跌宕,它的千言万语与旁其实都无本质关联。海永远是海,完全因其基因的个性使然、定性使然以及独立消受性使然。所有外因于海,都是乏力的。海,如其是,人呢?
借用沈天鸿先生《诗歌的三个问题》中一段阐述:诗歌能够对不确定性加以确定的根源所在、方式所在、本质所在。概言之,这种对于被遮蔽的本体的呈现和揭示,这种在沉默中通过沉默而言说,正是一种本体性反思,正是海德格尔所说的“诗人对自己的整体存在和全部天职发出”的诗意的追问。
《海的解释》诗歌第六节,正是对上述论断最好的注脚与诗解:“相对于海/ 一个人什么也不保存 /这就是我们/ 饥馑与渴望的原因。”海的深邃与浩瀚,以及不可动摇地充盈而又真实的永恒存在,映射人类的“饥馑与渴望”,追根求源其原因何在,答案自在读者心灵观照的感悟当中。佛曰: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即是错。
虽说如此,然而就“饥馑与渴望”两词,我不得不就个体的感受而冥想一番。面对于海的无垠浩淼,人的确微如尘埃,“灰飞烟灭”什么也不是。大诗人泰戈尔早已留下优美的断行:天空没有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如此的从容与淡定(不求结果,只重过程),乃至大智慧,人不知道要修炼几世几轮回方可心甘情愿!也由此,人类的欲望与追求,其方式与手段层出不穷……饥馑意味着人的不满足,渴望预示着信念的坚守与梦想的光亮。人因为思索着行动,而显得智慧;人又因为行动的侵占性、欠缺性、过错性,尤显贪婪而兽性;但人毕竟是有思想的,当理智意识到一切不可为、不能为的时候,又在努力改造、完善发生或未发生的一切。这样的过程是痛苦与纠结的,但这样的过程又是不可或缺的。
诗歌第七小节与结句,以有限的笔墨涵盖了无限蕴意的可能。“很少人懂得这一点/我幸运地是其中之一 ;海没有赝品。”而“赝品”一词,不仅喻指和升华了诗歌文本的内涵,更深切拷问了作为人的存在其真诚性、意义性和其永恒性。综观全诗,无一华丽辞藻,无一晦涩意象,然而却在哲性的冷抒情中,诗意地将喻体“海”后面的本体——人,延伸到一个哲学存在高度的全面、深度思考。
2013.1.22 ~ 1.23 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