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唐军林 于 2013-2-16 18:30 编辑
收到《李晃诗选》有好些日子了,直到现在才静下心来细品。李晃是我仰慕已久的打工诗人,在他选编《湖南青年诗选》的时候就早闻其名了。
翻开这薄薄的诗集,里面仅有40首短诗,而它出版时又恰好是他40周岁,就更富有其特殊的意义了。现在不去揣测他的初衷,只以诗论诗的谈一些读它的想法。
在当今这个喜欢故作高深的诗坛中,有许多诗人早抛弃了传统的写作方式,他却没有追随时髦去玩弄一些诗歌技巧和文字游戏,而仍以质朴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特定的心境。他希望通过用明白易懂的语句,让更多的人认识自己熟悉自己。不像有些诗人,写出来就是想让人弄不明白,或只让极少数人明白他的诗意,那才叫高。
清明是个很古老的题材,有许许多多诗人写过它,特别是杜牧的《清明》更深入人心,老幼皆知。诗人并没有老酒换新瓶般对杜牧的《清明》进行诗意的诠解,却从中找到了新的灵感,写出了另一番风韵的《清明》:
这一天,杏花的眼睛
哭肿了
以杏花命名的小村
酒家随处可见
不用好心的牧童遥指
随意找一间坐下
喝上一小盅
脚步遂踉跄如风
而雨是不请自来的客人
陪你一路哭哭啼啼
有纸钱飞舞
幡片呼天喊地
娘——,归去来兮
一颗棵枞树跪弯了脖子
总感觉有一种声音
在土堆里
轻轻地喊着自己的乳名
诗人早从被杜牧熏陶的几组意象中跳了出来,并重新组合出新的意境。诗中的“酒”、“雨”和“牧童”等意象,都赋予了它们新的使命。而“一棵棵枞树跪弯了腰/总感觉有一种声音/在土堆里/轻轻地喊着自己的乳名”更是诗中的卖点,诗人通过第三感官把虚幻的世界真实地凸现在眼前。树本来不会跪弯腰的,却把它们当作人跪在那里的,这个“跪”字所营造出的氛围更映衬出了他来祭拜的心境。仿佛她地下有知,真切地唤着自己的乳名。面对如此深厚的感情,又岂是一个小小的土堆所能隔离。
他诗中所呈现出的生活是真切的,读起来自然教人感到真实可信。真实的生活,真挚的情感,所产生的震撼更容易颤动读者的心灵,而那些做作的东西即使语言很优美,缺乏了生活底气,也只不过是过眼云烟,哪经得住时间的打磨。他的这些诗,大多来自他对生活的真实流露,很难找着一点虚假的痕迹。如他的《风吹黄木岗》:
风吹黄木岗。此时的我
正走在回深圳出租屋的路上。
风啊,你若向我的故乡吹去
请帮忙探望一下,我那静静地
——躺在黄土岗的爹娘;
他们的小儿子无颜回家乡。
风吹黄木岗。此刻是谁
跪倒在无法回家的路上?
风啊,倘若你真能一路吹到我的故乡去
请别忘了告诉我的哥哥——
带上我两个儿子,替我在爹娘的坟前
摆上三牲,再烧一柱香,跪上半晌。
风是一种很容易让人产生联想的东西,诗人在回出租屋的路上遇到了风,由于思乡心切,便想到风会不会吹到故乡,而最让诗人牵挂的又是躺在故乡黄土岗的爹娘。所谓的“无颜回家乡”,并非诗人做错了什么事,是诗人感到离自己追求的目标还有一段距离,还抱着古代文人那种不功成名就决不回家的旧思想。然而诗人对爹娘的情却是真挚的,尽管远离了故土仍念念不忘,以至于产生一种“请别忘了告诉我的哥哥——/带上我两个儿子,替我在爹娘的坟前/摆上三牲,再烧一柱香,跪上半晌。”的热望。
诗是一种很感性的东西,有什么样的生活就会有什么样的诗,一切都与诗人的经历有关。诗人游历过许多名川大山,他的笔下自然会出现名川大山的身影。比如《西湖写意》《黄河印象》《井冈翠竹》等诗里都能寻得到他的踪迹。而在他这些旅游诗里,我最喜欢的却是《井冈翠竹》,它就像中学读的茅盾的《白杨礼赞》一样赋予了很强的象征意义。我喜欢翠竹的虚心正直,我喜欢翠竹的柔韧而坚强,可更喜欢诗人笔下“来到井冈山,望着你们啊/我想:无论我今后走向何方/你永远是我一根/支撑灵魂的节节相连的脊梁”这样的诗句,他写的不仅仅是翠竹,更多的是人。
作为打工诗人,诗人并没有因为处在繁华的都市而遗失乡村原有的纯朴本性,他的诗就像他一样纯朴自然,但他却敢于把自己的心灵毫无保留地坦露出来,而不是故作神秘的躲躲闪闪。比如他的《我要和深圳做爱》就显得特别率真和大胆,虽然读起来有点粗俗,却也有淋漓尽致的快感。
总的来说,一首诗只要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只要有真挚的情感,又能撞开读者的心扉,不管它反映的生活是美好的还是揭示丑恶的,都是值得一读的。感谢李晃先生寄来几十首短诗,让我美美的读了整个下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