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金陵一片云 于 2013-9-6 13:04 编辑 b/ U) V4 N& Y3 }2 r/ k) q
9 N( f/ G6 s# k/ F" m新民歌开创新诗风
/ T& W/ Z1 R) n5 D* B
2 D3 e% U% W* w8 Z/ g
5 k: s: P. }1 w8 ]# `2 e+ }+ \, ]. d0 e
3 y9 q. c2 M+ [& p& b) c李万修
% b) R- B1 [. w3 ?5 X& C" A7 O- Z2 O- H9 V
# b9 }1 |( u& m% a
# Q& ^8 N9 M8 F# k$ I/ t+ R
/ [. U {5 T" ~$ `# G2 v! h# u' ~2 y; b9 l4 c
* u- ?4 L9 G* r* Z/ R
7 D' r* ~3 ^3 _! e 中华新韵旗手重阳有篇《有韵新诗与无韵非诗的大搏斗》,文中写道:“有韵新诗与无韵非诗的斗争,是一场对中国诗传统继承与废弃的斗争,是中国诗传统的生死大搏斗!中国诗传统起源于民歌并传承于民歌。所以,在这场斗争中,始终针对民歌,或围绕民歌而展开着。新中国成立后,最激烈的一次大搏斗是二十世纪中期,即五十年代发起并延续至六、七十年代的全国性的‘新民歌运动’。这是被无韵非诗大家们讥讽为‘诗歌大跃进’的全国全民总动员而形成的最广泛的新民歌运动。不管那个时代的政治风波如何,就诗歌形式而言,无疑是对无韵非诗的一个最强烈的打击。”9 S S& q7 b! v, z( r$ R
2 Z7 o* z. c; g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新民歌运动,是我国空前的一场诗歌运动,冲击到整个诗坛甚至整个文艺界,形成了全国性的大创作,大收集,大讨论的新局面。$ M z- G# z% V3 |5 i, s
6 i3 H" R m5 J7 X a+ o& x
1958年4月14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社论:“大规模地收集全国民歌”,肯定了新民歌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好诗”。
$ k, }. C, A0 n; F8 N; f) O# C# U7 ~& |
湖南省委在收集民歌的通知中说:“它们是真正的艺术品”。
; }2 ?2 F3 p7 m9 ?/ Z9 K& m! p
, S( U9 J4 k. g- e% X1 ^# n' x 周扬在党代会上作了《新民歌开拓了诗歌的新道路》的专题发言。4 ~" t% W9 Z, h
( d, Z M' z# u: k; J* m) m1 X9 k6 d 就当时来说,很多著名诗人对新民歌都极为赞叹,而且深感要向民歌学习,改变自己的诗风。
2 I3 N3 Y0 e) p9 [9 l Z: F
5 x. p) F8 N% _$ W2 R& c; |/ B 萧三称新民歌为“最好的诗”。: K$ V# ^9 X7 r9 j i$ _6 k
) b* R' K% t) c9 g, B 郭小川认为:“新民歌向新诗发起了一次极严重的挑战”。
: A0 p' V" }$ B, ?/ H
7 ^3 E5 I: x" i- ^+ K 田间说:“要在人民创造的‘诗海’之上,乘一只大船,挂起风帆,背起‘风瓶’(大理民间传说中,说有一种风瓶,能把风装起),顺风前进,力争上游!我们这一代诗歌之风,就是东风,就是社会主义的风,就是民歌的风。”9 h; x) g# u: ]& ]% q6 |
l6 R, \7 z' a9 Z! |- m8 l2 ]
天鹰说:“我国各种诗词的形式,最早也是民间所创造的”,“新民歌是社会主义的国风”。( L; P+ E. V) t7 I
5 s9 Q( d R; e7 {: g+ \$ q
毛泽东也曾指出:我国诗歌将来的发展,一是民歌,二是古典,两者结合,产生新诗歌形式。可见民歌在诗歌中的重要位置。
% ?; i2 O6 M9 S& S8 b) I8 j6 R
% N- K h8 X0 `' C: w% i 新民歌是和民族传统一脉相承的。形式丰富多彩,人民喜闻乐见。语言简炼自然,形象生动鲜明。节奏优美,押韵上口。题材广泛,表现手法多样。我们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说,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新民歌运动,推进了我国诗歌的大众化和民族化,为我国的诗歌创一条新路,开一代诗风,起了促进的作用。 2003.5.27
/ c' b4 O9 Y7 T5 L" V' \! Z& ^! @$ G$ l7 x& 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