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63|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阿翔:走向具有精神立场的自觉之路 ——序《深圳80后诗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5 20: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走向具有精神立场的自觉之路
                                      
                                                             ——序《深圳80后诗选》


◎阿翔

阿翔 安徽当涂人。70后代表诗人之一。《诗歌月刊》编辑。现居深圳。

1

诗人袁叙田把他编好的《深圳80后诗选》书稿文档发到我的电脑上,嘱我为此书写序文,并说我在深圳生活这么多年,对80后诗歌现状有较多了解。看来这差事我推脱不掉了。

好吧,我不一定愿意把序文写成正儿八经的一股味,也许我可以天马行空写哪算哪,对存在的问题将不回避,你就权当我乱侃一气吧。

先赞扬一下袁叙田,没有他的耐心筹备,《深圳80后诗选》一书就不会做出来,毕竟这个事总要有人去做,去默默花费时间和精力,单凭这一点,不论此书作品质量如何和印刷质量如何,他的心血是不会白费的。并且,这本书不带有官方色彩,身处民间的袁叙田完全不用顾忌什么,去努力呈现出80后另一种野性的风景,可以说《深圳80后诗选》将成为深圳当代文学的一次重要事件。

2

匆匆翻完这部书稿,头脑混乱,就一个人下楼走出去,秋天的晚风迎面拂过,让我鼓胀的思维冷静下来。我来到烧烤档前,点了啤酒独自喝起来。很多人不停地从我身边经过,我不曾留意到,就像那些陌生人也不曾留意一个诗人或者男人在简陋的桌上胡思乱想:我来深圳已经六年了,这些年当中,是否深圳体会到深圳的80后群体体现出真正的实力?

“恐怕没有。”头脑里闪出的一个答案立即告诉了我。实际上,我曾就这个问题询问过某诗歌批评家,我说你从全方位角度怎么看深圳80后诗歌群体?他说完全看不出来,除了个别一两个80后诗人,着实没有群体性可说。

其实他说的没有错。群体是什么?就是拉帮结伙,靠阵容来显示自己的力量。而在深圳,80后诗人确实没有群体性可说,这是事实。写作本是各人各自的事,冷暖自知,更何况诗人朵渔十几年前就说过:“在民间,不团结就是力量。”加上80后诗人的诗学倾向毫无“共性”,在写作上各自步步为营或为战,总是形单影只,自然谈不上“群体性”;另一方面,深圳本身是流动的城市,不断地有人进来,又不断地有人离开,这就不难理解了。

《深圳80后诗选》,仅仅只是把分散在深圳各个角落的诗人按出生年代集中到这本书中,包括已经离开深圳的部分诗人,但不能看作深圳80后群体性展示。

3

就这本书,相对而言,我个人看法是弱了些。

严格地说,这本书出现了一个雷同的趋向,即“乡土化”。我并非要否定乡土诗歌,而是想说,当代诗是包罗万象的多样化,是包含了一个诗人融入现代化工业文明的独特体验与自身感受,而不仅仅是狭窄的乡土追忆。很多方面你得在日常生活去感受,而不是把诗与当下、现场隔离开来。理解了这一点,你就理解了什么是“当代诗”。

的确,我提出这样的问题是令人不愉快的。但是,相信我,若干年后回头看自己的作品,没准你会羞愧地转过头,心里恨不得毁掉一批诗稿。这方面我有过深刻的体会。

如果说,70后诗人当初这样写还可以情有可原,但80后这一代人不一样,成长背景、经验积累等决定了思维。另外还有一点,80后诗人的起点就是在网络环境,他们本不需要去走70后诗人当初摸黑摸着石头过河的弯路。

但是,很遗憾,不少80后诗人还是走了弯路,这恐怕是诗歌那种传统文化影响太深,而且大多数写作者还沾沾自喜,这让他们自身变成了一个可以流通的符号。也许你说,深圳80后诗人还年轻,还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韬光养晦。得,都三十而立了,90后诗人要崛起了,80后诗人再不立,我看着“捉急”啊。

4

针对这本书,我对袁叙田提出了若干建议,同时我给他补充了几个我认可的80后诗人的作品,这样使《深圳80后诗选》不至于显得单薄。反过来可以这么看,深圳几个优秀的80后诗人给这本书增加了分量,好作品一首一首地在这本书凸现出来,而非一直被埋没其中。

在这本书,我看到了吕布布、憩园、李双鱼、田晓隐、袁叙田、黎衡、辚啸、蒋志武、北残、黄国焕、张培伟、阿谁、蒙晦、初九、郑婉洁……等等熟悉的名字,他们的作品早该脱离80后诗歌意义上的范畴,走向具有精神立场的自觉之路了。永远“在路上”,对他们来说,终点是相当遥远的。

吕布布写作上的决绝,她不会停留“女性诗歌”的层面;憩园不会满足于荒诞的表层,他需要更大的张力来拓展诗性空间;李双鱼的语言朴素,向诗歌的旅程展开了敞亮;黎衡的泛学院派,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期待着读者的阅读品位;田晓隐的叙事把握不易,但他很好地把现实和生活以及事物熔成一炉;辚啸一向保持低调,她身居郊区石岩不声不响,更多时候写诗对于自己更是一种隐私,自然不必对外高调;蒋志武处于转型期,是为对现实与语言的相遇进一步确认,是对于可能性的扩充或者局限;张培伟的诗变化不小,柔韧而富有质感,绵密而善于跳跃;阿谁的短诗具有特质,就是明亮、轻快,美好生活的气息扑面而来,让人不由得沉醉进去;蒙晦这家伙在诗中互相排挤和冲撞同时,可能出现一种被压缩的扭曲和变形;初九始终保持胖子里的细腻,对他来说不存在写作上的老道;袁叙田是一个不合时宜者,他愿意求变,但可能因为固守而限制了向更广阔领域行进的勇气和手脚;值得一提的是1989年出生的郑婉洁,像是带着一点点狡黠,也许我们明白她适度的修辞就是诗艺的核心:前卫和传统、虚拟和实像、省略和重复都恰到好处。

……哦,还是打住吧,我的唠唠叨叨这个毛病估计把人说得晕乎乎的,糊里糊涂不知所云。但有一点可以肯定,80后诗人的不同立场和方向,才是这本书的精髓所在。

5

《深圳80后诗选》是属于深圳当代诗富于探索性和创造力的一部分,是不容小觑的。关于深圳80后诗人,我愿意把诗人西川的话转赠各位:“任何人的写作都应该获得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只靠自己或只靠自己的才华是不够的。因为一般人年轻的时候,写作基本上是靠天生的才华,但是到了30多岁以后,这时候才华已经不够了。他必须使自己的才华同更广阔的生活结合在一起,和更广阔的文学传统结合在一起。”

我相信他们会明白并会体会到这一点的。

而对于80后诗人来说,他们会感受到沉默的丰富和言说的流逝。美好的诗意总会被蹩脚的写作损耗殆尽,而不着边际的评述更加大煞风景。诗人和诗歌的读者都处于一种含混的中间状态,他们在试图接近对方的时候必然发生彼此的不合作。因此诗人在完成作品后开始隐藏,而读者则得以现身。所以,一本《深圳80后诗选》,值得你花上那一去不复返的时间来读一读。

愿诗神缪斯照耀夜空下的深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4-1-5 21:49 | 只看该作者
一本《深圳80后诗选》,值得你花上那一去不复返的时间来读一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1-5 22:09 | 只看该作者
李明利 发表于 2014-1-5 21:49
一本《深圳80后诗选》,值得你花上那一去不复返的时间来读一读。

喜欢这样随笔式的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4-1-5 23:20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李明利 发表于 2014-1-5 21:49
一本《深圳80后诗选》,值得你花上那一去不复返的时间来读一读。

现在诗歌选本太多,如果都去读,必须再活五百年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4-1-5 23:22 | 只看该作者
肖振中 发表于 2014-1-5 22:09
喜欢这样随笔式的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4-1-5 23:24 | 只看该作者
汤胜林 发表于 2014-1-5 23:20
现在诗歌选本太多,如果都去读,必须再活五百年啊

是啊,问候,晚上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6-29 10:07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