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641|回复: 2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圣保罗蝴蝶花》的“神交”“想像相遇”释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0 11: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燕窝 于 2013-12-10 14:53 编辑

因为一开始就是受邀“经典回顾”栏目而来的,所以在热烈氛围里到来。这和我当年作为菜鸟、在举目无熟人的诗论坛里写诗,感受当然不一样哈哈。此外就是它的热烈氛围,这么多人在这里写诗发诗啊~ 很久没看到这种火热了。五年前我们在诗生活网站的论坛,也是这样情况,更早前、十多年前,全国只有诗生活一个独立诗网站,更是热闹非凡。当年一起玩的诗歌英雄英雌们都手倦抛书,或到各地开枝散叶了,诗生活网站也变成了论坛批发地-----它早就不止于一个主论坛了。由于这种分散,所以当年的红油烹锦绣的景象,不复存焉。我自己么,逐渐养成一种清冷习惯:写了诗也不发,乐得一放,存了一大堆。所以有时未免纳闷:人们都去了哪里了?都象我一样吗?手倦?
结果发现这里挺红火。真是意外。
看了一些,对流派网的感觉是:1林子真大,什么鸟都有,2一部分诗走的路子、和我挺接近的,3还有一部分诗走的道路,象遥远年代来的黑白默片,可以归类到我中学课本学过的那一类诗了。4主调子让我显得……呃大概象个外星人?呵呵。流派网的这种跨度,倒是让我挺喜欢;而我自己也不是生下来会写诗,也从浅入手、直到现在比较深水的地方。所以看着一些诗友们在浅水区打闹、论理、论诗,另一些在更深点的区域里濯冠濯足,还有一些诗友们正从浅处向深点的地方走,遇到了,有时他们会问我一些建议,比如五谷之子(我们最近在打着这交道,不过我给的建议也不算多。最近有点忙~);又比如白云,她有意地引入一些未知空间、使她的诗“变得寓意丰富多元叵测”起来……
这么大的林子,一头在东海,一头在西藏高山,给我什么评价,都正常。不过关于《圣保罗的蝴蝶花》的评论、还是让我想说两句,算是给浅水深水不论什么水里嬉戏的、天下一家的诗友们一点参考。


诗人,他的精神气,可寄寓于天地万物,以万物为寄寓

坦率地说,我没有神交凡高,也没有想像“和他的相遇”。
那么为什么使用凡高呢?凡高入诗,是什么意思?答案是,一个人内心感到寒冷,他对“白雪纷飞之世界”是有同感、通感,当然他也可以写“落入到冰冷泥水的一支体温计”…… 所以凡高实质是我们诗人的一个器物,-------------用来寄寓我们自身。
这也不是什么新发明新创造。
中国几千年诗史,一直就有这一项:以前官员和诗人同一体,官员从皇帝处失宠,也经常看到落花而比拟自身,看到落水狗也比拟自身,看到“受冷落的妃嫔”也比拟自身。诗人者,以天地万物为刍狗,-------------这意思就是、无物不能寄寓自身。
有时候,当你自身感到一股莫名的涌动,甚至你都说不上是寒冷?自责?责人?责“生不逢时”?英雄落魄?没有抓住时机………… 反正你心头抑郁,看到一个什么物或景象,你心念一动、就想寄寓于它。不管三七二十一,你凭借“一动念”之力、拿这一物一景来寄寓自身。
人生百味,有时七情六欲真是难得说清楚。因此,我们实际有(至少)三种状况:1)很强烈的寒冷感。或愤怒。或伤心。或失恋。或失意。等等等。2)莫以名状。3)有人要“想通道理”,才通则不痛;有人只要大哭或大笑一场,就能缓解一段积抑…… 如此种种。所以我们诗人:首先是、内心涌动,看到一个“令人动念,可寄寓之物”,马兰开花二十一,猴子上树,跳上去寄寓一番。其次是寄寓效果可浅可深,有时一不小心,你把人生大道理给讲出来了,比如朱朱《楼梯上》,只有短短三行:

此刻楼梯上的男人数不胜数
上楼,黑暗中已有肖邦。
下楼,在人群中孤寂地死亡。


它把一个人的两难描绘得淋漓尽致:上楼,建功立业,舍得一身剐、丢弃一切,结果你怎么也比不过肖邦啊;但下楼,甘于平淡,这孤苦伶仃又难忍……
这是强效果,也可以浅得、如同你用诗大哭了一场,或大笑了一场。哭笑之后,感到几分积抑之气放出来了,不是全部解决,但本来很难受39度烧变成37度5的低烧,可以又忍一段时间了。

有段时间我讲授“诗技巧中的摹物”:1)看到一个破的杯子,你和它通感,你说,“我的肌肤再也感受不到你手指的体温/这白瓷的肌肤已经破损/它不再被你珍视了”。2)你来到发廓,看到地上的一团团乱发,你也和它通感,“我的心绪零乱/散落在地/这闪亮油亮的过去情义/已经碎裂成千丝万缕/无人掇拾——”3)你看到一面时钟,你说,“我孤零零地走/路过1路口,2盏灯,3个人,4辆车/这一副长短脚/支撑的是一颗孤零零的心”…… 总归为,你用“寄寓精神+摹物技巧”,就能和天地万物做诗歌的游戏。
(当然,好诗还是讲求“动力强劲”的。有强劲动力,才有好的诗作品。所以完整版本是:动力+寄寓精神+摹物技巧,即,得有一股压力、压迫你推动你、去找一个寄寓物;非得在寄寓物凌虐肆意一番,大哭大笑,你才舒服了。这率性的结果是,或是简单的发泄,也有可能生产出杰作哦~)


寄寓之外:为什么被视作为“神交”“想像相遇”?

那么人们对“神交”“想像相遇”…… 这类解释从何而来?有没有根源?
有的。
也是有道理、有可能的。诗人确实是“神交”“想像相遇”了,不行吗?虽然燕窝在这首诗里没有这样做,但她的所有诗作里没有这种情况吗?她不这样做,其他诗人没这样做过吗?是的,完全可能。
诗作品的得到,并不来自于一种途径。而是多种途径。
有情绪,有压迫动力,去寄寓天地万物,拿万物来寄寓自身,可以得到诗作品。
记录一件事,比如到山里游玩、对景色优美和自然的爱,也可以得到诗作品。
陈述你的父亲母亲,记友人的一次欢宴,可以得到诗作品。
你做了一个梦,和凡高神交,你记录这个梦,可以得到诗作品。
你甚至没有做梦,直接在诗里“想像和凡高的神交,相遇”,也可以得到诗作品。

当前的问题是、有一部分人会把所有诗都认作为一种现实记录。
唉,我也不知道这事怎么搞的。因为中国人诗史丰富,早前就有这寄寓传统,诗人一贯就有寄寓天地万物的技巧,现代诗也不过是延续这一点……… 我不知道人们的判断为什么会如此偏颇?而且这偏颇非常奇怪:1)所有诗人一下笔写诗,自动进入寄寓状况,哪怕主体方向是“记录一段旅途”、也使用很多比喻,比如“我坐列车上,不断颠颇,心就象一个打碎的花瓶”,----------没有寄寓吗?有的,它作为组件零件、为“主体方向是记录”服务了。2)但一写评论,几乎立刻全员转向“猜测作者做了什么,真实情形是什么样的——” 是不是?是不是这样?在座各位有感吧?大概是因为我们的诗评论一直就是这样做的,结果诗人们就分裂了:写作时,自动进入寄寓状况;写评论时,又自动进入“记录判断”,把它视作为唯一方向。
我们人类意识的机械化强度,出人意表吧?


写给白云的,以及其他(创作空间,阅读空间,评论空间)

这篇小文因“白云对《圣保罗蝴蝶花》的评论”而起。把渊源记录如下:
谢谢白云的点评。很甜蜜。呵呵除了“我和凡高超现实的相遇”,其他我都笑纳了(连题目都很精准)。此前看到了另外两篇,也在讲这个“相遇”“神交”问题… 我一直就想自己动手写一篇、解释一下“这样设计在当代意象诗中的寓意”。不过我又有点犹豫。一方面是、作品一经诞生,它就是独立者,它与读者共同编织的阅读感受,是作者不能也不应干涉的。另一方面是,我对这样解读“相遇”“神交”感到不安,我总想解释一下诗里这种设计的来龙去脉。也许这两天有空,就写一写。

再补充说一段:
我想再强调一次:作品一经诞生,它就是独立者,它与读者共同编织的阅读感受,是作者不能也不应干涉的。
所以按这一道理,我是可以不写这一文章的。最终写了,是因为深受论坛创作热情感染,觉得有责任、把自己的诗歌感悟说出来,也许对各位是个参考,有所启发;以后写诗更放开手脚去写。
再说了,对五谷的屡次邀评,也该做个更详尽的答复吧。

此外,我想提醒的是:
上述两节讲述的、都是“创作”问题。而第三节却延伸到“作品诞生出来后,阅读与评论空间”的问题。这又是另一大板块了。我们另找机会再论。但总的来说,“一万首诗,有一万种读法和一万种感受”-------------是没有错的。寄寓机制,这时被读者拿来使用了,变成了:以读者为主体对象,读者有一种积压情绪,他要找个寄寓物------千百首诗中找到一首,让“寄寓物VS他情绪”最为匹配;这时诗作品变成了“寄寓体,用来存放读者的心境、情感、感受和思考”。
越是纯粹的阅读者,越是为自己阅读,越是没有评论压力时,读者越能这样做:把诗作品视作为寄寓自身的容器,挑一个合适的喜欢的匹配的对应的、有共鸣的。
一有评论压力,读者本身的需要被压制,“读者作为主体对象,为他的积抑找一个寄寓物”被压制,跟着又滑入“记录判断”的教条化机械化意识里,那么离自身就很远了。
这是阅读空间的问题。评论空间,又是独立的另一回事。后话再叙。




---------------------补充分割线-----------------------
补充一下。(有余怒在上头,不敢不补充 ⊙o⊙)

以“摹物”来观照余怒们,会发现套不下。他们太复杂了。但他们也是寄寓,只是寄寓结果十分庞大复杂、变形强度既高、完整度也高。
答案是,摹物是一个基本项,很成份化的事物,是一个很低门槛、高效便利的手段。
最近不是流行余额宝吗?一元几分也能“进入‘存款’行列、得到利息”;而当前的银行是不接受这么小额度存款的,因为不划算,一进一出的手续与劳动成本、能让银行赔死了。1)想成为余怒,做那么“规模庞大、变形强度极高、却自成体系,完整度极高,又能给人新视角”的作品,就象马云到银行专门为企业家服务的大户室。2)就算是郭沫若那种传统的激情作品,对能量的要求都是极高的。贺敬之写一曲很传统的《延安颂》,不要大把票子吗?即思想情感储备的强度,都让他们是进银行大户室的存款人。
但摹物,用毛票子就能存款、并生钱。

而且挺有趣。
第一,它肯定锻炼诗性思维,第二,它肯定有飞行快感。第三,你用它不断炼手,在有机会时就爆发了,就出好作品。否则,写诗总是会变成“很困难”的事。比如最近“没灵感”啦、“没什么好写”啦………… 这是入道几年诗人都常见的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推荐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3 21:18 | 只看该作者
几天没来,呵呵。向个位问好

…………俺分析了诗的一种形态--------寄寓,不妨碍非寄寓的存在。当然作为个人喜好,以很斩钉截铁来这样说,以示强调,也未尝不可。
如果不是情绪角度,是诗艺角度,多收容些会有帮助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3-12-10 12:13 | 只看该作者
很受启发。受教了。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3-12-10 12:34 | 只看该作者
必须支持佳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3-12-10 17:32 | 只看该作者
问好燕窝,受教了。。。呵呵,最近我读的最认真的文章之一。。。一直在意大家的解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3-12-10 18:19 | 只看该作者
认真地读了两遍。。。无论是关于诗或关于评都给予很多的启发。。的确是受教了。。存档。。问候燕窝老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3-12-11 09:07 | 只看该作者
没怎么明白,大概是说摹物是寄寓的基本法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1 09:3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3-12-11 09:56 | 只看该作者
燕窝 发表于 2013-12-11 09:31
有一个小补充

http://www.zgsglp.com/home.php?mod=space&uid=27995&do=blog&quickforward=1&id=12144

获益,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3-12-11 10:5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收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13-12-11 10:5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一方面是、作品一经诞生,它就是独立者,它与读者共同编织的阅读感受,是作者不能也不应干涉的。


嗯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1-22 04:46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