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流派网新帖荐读
#流派网诗歌#
我的中世纪生活。牧羊人的妻(两首)
赵思运
晨光朦胧
露水还没长出翅膀
少妇早早地已在牲畜棚里
给牲畜喂料 饮水
年轻可爱的毛驴 温柔靓丽
昨夜的露珠无声地
簌簌滚落
从背上
从灰色的胸腹
少妇的脸颊轻轻贴上去
摩挲良久
双手柔柔的玩弄着肚腹下面
以下垂方式
挺拔起来的生命
如果你见到这样的女人
哦,那一定是我的新婚妻子
我那新婚的妻子是勤劳的
晨光朦胧
露水还没长出翅膀
昨夜的柔情蜜意还在荡漾
一定是毛驴的神情
让她想起了昨夜的我
你看她脸上的羞涩
她脸上的羞涩
怎么也滑落不下去
一个疯子从大街走过
在肉体不被衣服理解的年代里
谁有勇气
象一个疯子
赤身裸体走过大街
炫耀触目惊心的伤痕
当一个疯子
赤身裸体走过大街
身上的伤口花朵一样绽放
我们无形的双手
本能地捂紧了自己
http://www.zgsglp.com/forum.php? ... 7&fromuid=53871
#流派网诗歌#
热雪(两首)
宫白云
那晚,月亮从井水中升起,仙人般地站在树梢。
树下的我和你
站在荒凉的空气里,孤零零的天空是我们的天堂,
我的长发像肥大的乌鸦,落在你旷野的怀里。
时光在发酵,时光多么美好,
美好的像错误,像十月的雪不合适宜。
天气里总会有一些莫测。相比之下,尘世要比它高深。
就像那时,你把我的手握在你的手里,
我们感受到阵阵特别的热力,仿佛天上飘下的是热雪,当我
倾听你的心跳,有一阵以为竟是一生。
而一生到一瞬多么漫长。我在一瞬里过着一生,
晨昏的霞光,它们的影子
慢吞吞地坐到深夜。昏愦的灯光下,我咀嚼着时光,
咀嚼着骨头里的寒凉。我活着,这个世界
还剩下什么不能放弃?
溃烂的人世,已经没有真理。
无常中,我不知道无辜的血来自怎样的审判,怎样的
规则和秩序。有的时候,掩盖的死亡才是历史。
当镐刨出真相,一朵雪落了下来
献上洁白。
而想念是一生的事,当我变得脆弱
你的脸儿漂来,然后是你的心,
还有那仿佛一生的热雪,我把它们给了明天。用真诚的温存,
一年一年捂着。闻着岁月的苦味,
饥饿时咽下几瓣,
我的心启示过这一秘密,并教会我怎样加蜜,
每一次的我,都有全新的表情,
它让我相信,你一定在世上的某个地方亲切地凝望。
在坚硬的人世我握着柔软,
穿过疲惫和悲伤,
穿过药片,穿过胃,穿过每天早晨的街道,
穿过每天傍晚的街道,穿过骨和肉,
穿过你,
在一个宁谧的地方,还会有一场十月的热雪,
抖颤的爱和血管。
你看,
我总是过早地意识到
奇迹。
秋日深
这是金黄的的蠕动,
田野,山峦,江边大道两侧的银杏,
闪耀的兽。细微处的冥想
无穷过程的占有中,树上绿叶黄了,落在流水之上。
某种枯萎我曾相识。山坡上,摘苹果的女孩
红苹果的脸,是我的原素。
我的注视是荒凉的。
她像是一种春天的炫耀,但在成熟中
被毁。这风霜的款待,
它是生命的戏剧,自身就是果
穿过所有的青涩,
直到成为骨架上的光,
成为土,
被大地含纳。
http://www.zgsglp.com/forum.php? ... 3&fromuid=53871
#流派网诗歌#
把枝条伸进另外格子里
野川
窗外的世界被防护栏
画上一个个长方形的格子
如相框。我要做的事
就是把窗外的事物框进格子里
必须恰到好处。几十年了
不论我怎么修剪,没一样事物合适
它们不是大了就是小了
不是长了就是短了
不是装不满就是要出格
最终,我只能在最靠近阳光的
一个格子里画了一棵树
不偏不倚,规规矩矩
但我还是提心吊胆
害怕一夜春雨之后,那棵树
会开始生长,把枝条
伸进别的格子里
http://www.zgsglp.com/forum.php? ... 0&fromuid=53871
#流派网诗歌#
当我老了
荒原猛士
当我老了
摇着扇子坐在林荫道上的夕阳里
我会想起你
想起你的玲珑娇俏
想起我们在青葱岁月的偶遇
想起我们不是山盟海誓
却不经意间对你的伤害
想起别了
从此你在远方
我一直默默关注你的个人网页
心痛
一直到老
一直如此
沉默到老
当我老了
你会不会摇着扇子
想着我坐在夕阳里
http://www.zgsglp.com/forum.php? ... 8&fromuid=53871
#流派网诗歌#
生命之歌
蓝星儿
此刻,无声的重低音——
万物披上它全部的阴影
夜色浓重,只有燃烧的风
把一条小路追向辽远
有星火溅开,然后消失,就像
一个人的一生,来去匆匆
星辰遍布,孤傲,决绝
它寂寞的高度,囚禁着
更大的静谧
尘世浮华,如碎裂的脸庞
一颗心上,渗透着月光的虚荣
而山尖上的太阳,既掀开
痛苦,又掩埋伤痕,像为一场
花开花落,排演着序曲
植物,松冠,我留恋的人间
有云朵的闲逸和忧伤
岁月沧桑,那些塌陷的时光
在枝叶间,沉默,舒展
它泥土的馨香,正从
拔节的声响中溢出,仿佛
一幕盛大的乐章
从大地深处飘荡开来
http://www.zgsglp.com/forum.php? ... 1&fromuid=53871
越过深夜(两首)
安氏
它从黑夜里飞出,仿佛黑夜
是一块幕布,然后飞入我的眼眶。
它一闪一闪发着光,缓缓跳跃着。
是因为天空够大,我才能
看清飞机的轨迹。在它之上,
是厚厚的云团和陷入永恒
的月亮,月亮仍照亮我这个疲倦的人。
飞机的下方,是远方的
道路和一群群的睡梦。飞机将继续
越过深夜,但没有另一个人
替我看见它。而在它的腹中,
有人在梦中回忆起飞机落地的情形。
树
一定是这棵树有什么不同
在阳光中,经过我的视线
还是那样的树干,明天也会是
那样的叶子。昨天,我并没有留意它。
现在这棵树有什么不同么,他们
从它周围走过。他们还将重复着,
直到离开这里。以前,我也是
他们中的一员,但今天我不是。
这棵树长在它所拥有的土地上,
后来它将以另一种姿态留在
我的心里。这一刻我想起了
世界上其他的树,但我不能回答
现在是什么把这棵树变得不同了?
http://www.zgsglp.com/forum.php? ... 4&fromuid=53871
#流派评论#
试着赞美这残缺的世界——论大解的短诗和长诗
陈超
【摘要】:正上篇有些文学熟语其实很难认真对待,比如"言为心声"。特别是在真诚无欺已是极为罕见的诗歌品格的时代,像"言为心声"这类熟语,如果今天要用在评论诗歌诗人上,我以为大致有三种情况:其一,敷衍性地称赞的套话,不必认真对待。其二,读者应该反着理解。其三,诗人修辞能力孱弱,只会直筒筒空泛"抒情"。其四,这种情况不多,即诗人真正配得上这个熟语。而能做到这一点的诗人,
【关键词】:诗歌生命体验长诗中生代现代诗短诗残缺外部世界个人化生存意志
上篇
有些文学熟语其实很难认真对待,比如“言为心声”。特别是在真诚无欺已是极为罕见的诗歌品格的时代,像“言为心声”这类熟语,如果今天要用在评论诗歌诗人上,我以为大致有三种情况:其一,敷衍性地称赞的套话,不必认真对待。其二,读者应该反着理解。其三,诗人修辞能力孱弱,只会直通通空泛“抒情”。其四,这种情况不多,即诗人真正配得上这个熟语。而能做到这一点的诗人,如果恰巧又有不凡的语言才能(这同样致命),他或她,就是了不起的诗人了。在我眼里,大解就是这样真正把“言为心声”与“言为诗声”融汇于一体的诗人。
我是看着大解长大的(不是开玩笑哦)。当然,他也是看着我长大的。我们认识将近30年了,共一城风雨也快25年了。从我们怎么愣着青春的头皮搞“先锋诗”,到后来怎么拂着脸上干燥的褶子交流日常经验,彼此都熟悉。
大解出生于河北青龙县山区,18岁之前干过几乎所有农活,他的许多诗中的自然景物、民风民俗,是以本真的老燕山为“底背”的,言说有据,呼之欲出。如果大解写到搂草打兔子,把脚杵在河里洗衣裳的几个胖娘们,狂风吹斜了拉干草的马车,挨坑的少年深夜在水电站了望远处依稀的灯火,吃草的羊是一群只会叫“妈”的小板凳之类,那绝不是什么隐喻,而是牢牢捺进他记忆的“本事”。本事中自有真意存焉。如果你愿意拽文,也可以叫“转喻”。
同样重要的是,大解还有一个“底背”,1977年他入清华大学水利系上学时,正是中国刚从文革中缓过来,开始“重临”被中断的五四启蒙精神的意兴遄飞的年代。这个工科学生,不好好“学工”,整天沉迷于“今天派”之类的地下刊物中。当时在人头攒动的阅读这些张贴在西单某某墙上的诗歌的读者群里,也有瘦得麻杆一般的未来诗人大解。那些陌生而直指人心的吟述,更新了这个乡村青年的情感,激发出新的感知力。
这样,大解经由“今天”的朦胧诗,自然而然地溯向外国现代诗。学诗,“入门须正”,几乎从起点上大解就近距离接触到要害处,这使他少走了不少弯路。而当时文学系的学生,除去少数有慧心者,一般还要穿过什么“湖畔诗”“新月派”之类,出完那些甜甜酸酸的天花,才得进入现代诗堂奥。
这两种底背或说是精神履历的血液,交流在大解的诗歌血管中。使他80年代中期的诗歌,初步兼具了有魅力的“近景”和“远景”。同时,这也给他那时的诗,带来一种健康的品格。我是在老歌德的意义上使用“健康”一词的,道是“每一次健康的努力,都借助于从内心迈向外部世界……”他的内心是新鲜的,虽不免纠结;而他的“外部世界”,主要不是都市,而是天空,灰蓝的渤海湾,葳蕤峥嵘的燕山山脉,寒冽澄澈的青龙河,古道热肠的栗子般大小散落的村落,如此等等。正是这个“外部世界”,一把拽住了大解,要他发声,要他歌唱,要他“数到一百”地一一命名。
这样,大解从朦胧诗奠定的修辞基础出发,却没有依循后朦胧诗带来的不断“朝里走”的写作势能,而是另有天地,写出了对自己来说真正“言为心声”的诗歌。那就是在大地、海洋、山脉、天空、动植物……总之是“室外的事物”与人构成的背景下,以细节化吟述的方式,写出了尘世的混茫和辽阔,民间烟火的恒远,农业的醇厚和艰辛,母亲们的“圣恩”,底层人的悲欢离合和桃红柳绿,如此等等,藉此描画出天道的汩汩轮回。
因此,大解诗歌的尺度很大,但着力点又是小的,体现出他个人化的“小就是大,少就是多”。大解的诗歌题材也算广泛,但他的短诗中那些写得最令我会心的作品,还是那些既能体现“天行健”,而又能接通地气和带着修辞“墒深”的健康的大地之歌。这决定了这类作品,虽然大多与乡土中国有关,但是他并不是一个典型的乡土诗人。在他的诗中,“村庄”“土地”以及农事农作物这类词语,不仅仅是一个特定题材概念,甚至也不仅是一个有关地缘的概念,同时还是对人类存在之根的大地,及“乡土中国”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隐喻和转喻。诗人总是先款款咏述着乡村中表面所活动着的细节性的物象和情境,而待他蕴足加速度势能,便有把握地轻逸跃起,自如地抵达一种带有超验性的生命体验,它们共时性地通向历史和今天,个人和族群,自然和生命。即使一条乡路,一片炊烟,大解也要使之篇终接混茫:“这是一条挺长的路/总有人走向不可知处/有人站下来渴饮最末一个时辰/孩子脚趾死死抠住泥土/你会感到彼方不远/有什么隐隐传来依稀如梦……”(《路上》),“在土地上布置风景的人/被自己的呼声推远/成为一层层背景/谁使这里美丽过/谁在我的血液里握紧今天/如此地不可松动”(《烟霞》)。
这就是大解彼时的生命体验。在当时,诗歌界最流行的词语就是“生命体验”。这个词本没问题,我们喜欢它。但是,什么是“生命体验”?其实它在我们这里被狭隘化了。读着没完没了涌来的那些自诩为“生命体验”的诗,我仿佛在看一份份冗长的病历。阴鸷的,烦恼的,原欲的,厌恶的,孤独的,荒诞的,绝望的……诗太单调、太乏味了,我要对某些诗人说,是谁在催促你们结起伙来,“集体”写着同一种“个体”(?)生命体验:活着的拧巴和无聊?
正是这个原因,我看好大解80年代诗歌带给我的健康的感受,这种健康、新鲜,反而使大解获具了个人性。世界是有残缺的,但同时更有天道运转不息的美好奇妙,有幸生而为人,已足够教我们获具领恩的前提。试着赞美这残缺的世界,这就是诗人的想法。
进入90年代后,大解某部分诗歌更多处理日常生活题材。但是与诗坛上那些“日常生活”口语流行诗不同的是,大解的诗在真切的日常生活细节表现下,又潜藏着一种“沧桑与感恩”彼此渗透的生命感觉。他的诗依然在当下和形而上之间游走,并使预叙、现在时、追忆,三重时间彼此穿逐着,拓宽了我们的经验畛域,既使我们置身其中,又使我们超越具体情境之外,感受到生命的欣悦和疼痛,感恩与宽怀。限于篇幅,仅举两例。先请读《百年之后》:
百年之后当我们退出生活
躺在匣子里并排着依偎着
像新婚一样躺在一起
是多么安宁
百年之后我们的儿子和女儿
也都死了我们的朋友和仇人
也平息了恩怨
干净的云彩下面走动着新人
一想到这些我的心
就像春风一样温暖轻松
一切都有了结果我们不再担心
生活中的变故和伤害
聚散都已过去缘分已定
百年之后我们就是灰尘
时间宽恕了我们让我们安息
又一再地催促万物重复我们的命运
这是一首“寄内”之作,诗人将这个传统的题材翻出了新意。作品没有依循旧例写些回顾青春的亲昵话语,也没有什么“感谢命运让我们相遇”之类套话。诗人巧妙地将文本语境设置在“预叙”的未来,让过去——现在——未来融为一体,以求更深切地表达复杂的生命感受。这里情感负荷最大的词语是“宽恕”“安宁”“恩怨”“命运”,在诗人明澈甚至乐观的情感之下,却也有着他对此世生存、命运的深深叹息和对未来的祈愿。这是一个感受到生命流逝和生活擦伤的诗人,但依然坚信真善美的可能性,依然保持生活的信心和勇气,这使其作品获具了较为宽阔健康情怀。再看《北风》:
夜深人静以后火车的叫声凸显出来
从沉闷而不间断的铁轨震动声
我知道火车整夜不停
一整夜谁家的孩子在哭闹
怎么哄也不行一直在哭
声音从两座楼房的后面传过来
若有若无再远一毫米就听不见了
我怀疑是梦里的回音
这哭声与火车的轰鸣极不协调
却有着相同的穿透力
我知道这些声音是北风刮过来的
北风在冬夜总是朝着一个方向
吹打我的窗子
我一夜没睡看见十颗星星
贴着我的窗玻璃向西神秘地移动
这类诗,呈于境,感于目,亲乎情,切乎事,会于心,最终还能达于灵(幽暗的神秘或未知)。诗人作为夙夜匪懈的“未眠人”,倾听着宇宙大气流的挥浩卷刮,现代化钢铁的呼啸,细辨着孩子的啼哭,同时也最终恍惚“看见”那高不可问的、朝下凝眸的神秘星辉。诗人让天地人“神”(未必是上帝,也可以是不可言述的神秘“物自体”),同时到场,他将几种在性质、幅度、体积、速度矢量、载力等方面完全没有可比性的东西,置于同一“事境”中,并且感到它们有着“相同的穿透力”,同时作用于人对存在的体验。既表达了诗人对渺小生命的惦念,又说出万物神秘生存意志动力的内在相通性。渺小的啼儿,硕大的火车,与浩瀚的北风,它们同样都在展露世界不息的动能,在它们内部都深深秉有着了不起的东西,都尊严地完成着自己的进程。一个婴儿,甚至一根小草、蚂蚁与沙粒,并不比天体运行一日渺小,“神”喜欢这样。
大解的短诗,往往喜欢抓住个人生活观感的某些瞬间(包括断裂之点)闪进宽阔的存在之境,以一个个小吟述点,自然而然(化若无痕)地拎出更博大的对存在的思悟。我多次说过,好的诗歌既需要准确,但也需要精敏的想象力;语言的箭矢在触及靶心之后,应能有进一步延伸的能力。所谓的诗性,就存在于这种高电荷的想象力的双重延伸之中。我很会心于一个诗论家在谈到菲立浦·拉金时说过的一句比喻式的话,大意是,拉金那些最成功的表达本真日常经验的诗歌,有百分之八十的可目击性,其余还有我们的目光和语义不能透入,但可以更深打动我们的“幽暗成分”。这就需要诗人自我提醒,为写作中自然地出现的那些“陌生的投胎者”留出一定的空间。要知道,生活的力量不等同于语言的力量,语言的力量也不等同于生活的力量,好的诗歌就是要如盐溶水地发挥二者的力量,缺一不可。
新世纪以来,大解的诗歌在此前的基础上,显豁地增补了一种谦卑自省而有尊严的声部。比如《感恩书》》《自知书》《造物的原则》《羊群的叫声》《迷踪者》《人群的去向》,当然还有长卷《悲歌》(容下篇再详论)等等。我感到,许多80年代一起过来的诗人们,有许多已变得“世事洞明”,踌躇满志,或显得油滑,或包裹层层,变得一切都无可无不可了。聊天或聚饮时,谁要谈诗,谈“灵魂”“道德”问题,显得像一个十足的傻瓜。寂寞的我,只有和极个别朋友才能认真细致地谈诗,谈忧心所念。无疑,大解是我属意的谈伴。
我以为,我们不仅要看大解近年写出了许多诸如此类试图打扫灵魂的诗歌,还应该看到它们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语境下推出的。我们看到,自全面推进市场经济以来,一切向商业利益看齐的意识无限制地扩展,它不仅作为经济生活,更是作为国家政治社会的实践,被赋予了唯一的、绝对的正义性与合法性。扩张竞争谋利,在中国的全面铺开,带来的效应是几乎使全部的社会生活、文化心理结构和日常化的世道人心,都发生了巨大的灾变。
其实令人焦虑的,不是非人格化的“市场”本身,“市场经济”没有错,有很大好处,错的是将之唯一化膜拜,这就带来它对整个人心、人性的“制造”,商品交换和奢欲实现原则,俨然霸占了文明与进步的唯一向度。纯粹的商品化背后,是全方位的结构性的异化现实。商品欲望膨胀的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完全变成买卖关系,心与心最“近”的道路变得只剩下金钱。中国人的道义感已被连根拔起,文化心理结构的异化,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以至于久入鲍肆,如上异化现实已成为现代人存在的“常态”。人们曾经天真地相信,现代文明最终会以“高度物质文明”催生“高度精神文明”。但是我们错了。当看到旷日持久的普遍的残忍、冷漠和暴力,已变成了一种常态化的社会存在,道德伦理日渐坍缩,各种“底线”一再下沉几乎看不到会有刹住的那天,取而代之的是丛林法则时,如果我们还麻木地将受侵凌感、受伤害的体验“游戏规则”化,我们还配称之为正常的人吗?遑论什么“诗人”。
我看到,经历了如上诸多国事家事天下事,特别是进入“知天命”之年,大解的心境更丰富复杂,但也更清晰,显出自知自明,万山荡涤,坐看云起之态。当然,这个“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人,不是一个隐逸者,而是缓缓翻起自己的大半生,慢慢读,“眼泪流往内心洗涤一生的尘埃”,内省忏悔,沉思默祷的人。请看《忏悔录》:
原谅我吧看在我年近半百的岁数上
让我把虚伪贪婪懦弱愚昧浮躁狂妄等等
所构成的人生败笔一一找出来
让我认错羞愧悔悟
眼泪流往内心洗涤一生的尘埃
让我弯下腰向好人鞠躬
也向坏人和可怜虫表示怜悯
上苍所宽恕的事物我亦宽恕
上苍所要抛弃的事物如果有必要
我愿伸出手参与挽留和拯救
除了爱我没有别的选择
信仰使我确信身体之外
还有一个更高的自我他已超越了悲欢
正引领着我的生活
而现在我必须回头
把命里的杂质剔出来
用刀子剜出有毒的血肉
如果我得到了原谅我是幸福的
如果我得不到原谅我就补过
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
一点一滴清洗自己
直到土地接纳了我的身体
而天空舒展开星座接纳我的灵魂
这个阶段,大解的此类诗作给我留下较深的印象。可能是年龄相当、经验相契,特别是多年的友谊及了解,我以为这类诗歌对大解而言,悉属言为心声,甚至庶几乎知行合一。大解不是那种占据自诩的道德优势,指斥他人的僭妄者,他的心灵反省和文化批判,首先指向自身的“虚伪贪婪懦弱愚昧浮躁狂妄”。当一个诗人,看到周遭现实的恶化,心灵遭受巨大质疑,并且听到艰难时世里沉重的喘息时,竟能不首先自我怀疑和清理,反而认为众人皆浊我独清,这难道是可以理解的吗?
大解说,“除了爱我没有别的选择/信仰使我确信身体之外/还有一个更高的自我他已超越了悲欢/正引领着我的生活。”我以为,这个更高的自我却非我,而是召唤我们的泛宗教(甚至非宗教)意义上的“基督的人生观”。我以为说到底,“基督”是否真的存在并不重要,不是“基督”需要我们,而是我们需要“他”的精神,以节制人类贪婪残暴的天性。在我看来,“基督”其实是良善的人们理想人格的化身。“他”也未必存身于教会,特别是当教会也变得像是个权力机构时,尤其如此。信任基督的人生观只是个人的事。不是恐惧,而是孤独、困惑,把我们推到基督面前,个人与基督开始了单独的对话。由此方向看过去,不管基督一词意指什么,他的本质只有一个,那就是爱。生活在这个世界每一个角落中的心灵尚未麻木的人,都会感到我们需要忏悔,若非如此,就不再是我们是否感到过基督之爱的问题,而是是否与自己的良知有过接触的问题,如此等等。在大解后期的诗歌里,那种带有强大的自我中心意味的道义感,最终被修正为一种谦卑感恩的精神状态。对平凡事物及艰辛生存的骨肉沉痛的体察,使他的诗具有了直指人心的精神动能。
这些作品,不是那种陈腐的抒情诗中常见的类型化的道德自诩和单向度的滥情。而是在整体的浓郁的情感氛围中,真切地包容了个人本真的身世感,经验细节,良知的冲涌,生命记忆,乃至自我盘诘与自我争辩。同时,这些饱满、盘曲,精敏而鲜润的现代抒情诗,也让我们看到了“抒情性”在当下先锋诗写作中的新的可能,得以清晰地看到一个有魅力的“文学性个人”对生存、生命、母语的挖掘和颇富创造精神的命名。它们是情感燎烈的,但又是言说有据的,它通向个人心灵,自怜又自审,独白又对话,温情而健壮,语境清澈却又有着灵魂内凝的漩涡。读这样的诗,一个本真的个体生命,被我们更准确有力地觉察,它不是类聚化的“灵魂超越”,而是个人心灵赤裸裸的照面。相应地,大解的诗此时更多地加入了恰切成熟的口语成分,于诚朴中求真切,于直接中求隐奥,有着内在、湿润而透明的美质,惦念、友善,触动你的心房。
下篇
下面集中谈谈大解后期创作的代表作——长诗《悲歌》。
熟悉大解的人都知道,他最擅长的是抒情短章。从1985年发表诗作开始,直到90年代中期在中国诗坛树立起鲜明的独抒性灵的游吟者形象,25行左右的精美而轻逸的抒情诗,曾令众多读者赞许。在许多人那里,所谓的写作就是顺流而下,依赖于成功的经验不断复制,加深自己的“文坛形象”。而大解却是听命于“艺术即发现”之道,勇于挑战自我、冲击新的标高的优秀诗人。1996年至2000年,诗人用三年半的时间完成了16000余行的长诗《悲歌》。出版后引起诗歌界关注。这首长诗,不仅整体构架坚实,而且各个技艺环节也基本令人满意,在我眼里,这部长诗可以称得上是新时期以来中国诗坛现代诗长卷写作中的重要收获。
在现代诗学语境中,何谓长诗?它不仅是指长度,同时也是指诗歌承载力,话语的扩展和变奏的意思。帕斯说过,在短诗中,为了维护一致性而牺牲了变化;在长诗中,变化获得了充分的发挥,同时又不破坏整体性。在现代长诗中,我们不仅看到长度,其标准也在变化。而我们称之为“扩展”和“变奏”的东西,主要就是惊奇与复归、创新与重复、断裂与持续的结合。在这首长诗里我们看到了大解对“现代长诗”在本体上的敏识。新诗史上特别是90年代以来,也出现过一些现代汉诗长诗,但是在我们的印象中它们更像是连续的抒情短诗的“焊接”,诗人的目的是歌唱,诗人的兴奋点是灵感,而不是知解力和叙述性的结合。我们认为,真正的现代长诗不惟情感,更应有强烈而连贯的智性和叙述性融合的结构,如果仅凭感情和修辞炫技的驱动,200行之后再优秀的诗人也会将自己渐渐耗空——除非诗人硬“赖”在情感和修辞的空洞中循环往复。
但同时还应考虑到,叙述毕竟是诗的下驷,对长诗而言,它更难免黏滞和枯燥。大解的《悲歌》,有效地避免了此二种陷阱,创造出一种可称之为“吟述”(且吟且述,载吟载述)的风格。读这部诗我们可以听到他的声音像织机上的纬线一样,在双向拉开的时间中穿逐,决不曾颓然断掉;而他的空间,却像奇诡的经线,勾勒出自然和心灵、社会和文化、神话和日常生活的细腻纹理。在此,长诗维护了必要的沉著和徐缓,稳住了读者的视线;而在总体的沉著之中,又容留了局部肌质的迅疾、果敢和新奇……乃至寂静和眩晕。在大解奇妙而宽阔的“吟述”中,叙事与抒情,幻象与智性,形而下与形而上,都基本做到了彼此忻合无间的游走。诗人的结构能力,感情强度,捕捉具体事象的功力,丰盈的想象力,修辞才智亦都得到较为均衡而完整的发挥、变演。在此,我们不仅看到了心灵与事物的隐秘跃动,而且领悟到某种超验的精神图式。
《悲歌》写的是一个超级漫游者的“灵与肉”遭际的“故事”。其主人公公孙,虽以单数第一人称“我”出现,但实际上这是个“多元第一人称”——既是一个“我”,又是一个“他者”,或“我们”。公孙,正如这个古老姓氏所暗示的,是一个去过时间深处,贯穿历史的人。他雕山的壮举,不仅仅通向过去,重新呼唤和命名逝去者,为我们的生存作证;而且通向未来,“从以往的岁月中回到今天”,“我在恢复人类的记忆/让过去的时光重现于世/也为了与先人团聚/与他们一起生活共同走向未来/使时间在同一个点上(像一滴水)/反映全部的文明。”在公孙身上,过去—现在—未来这三种时间是彼此穿插乃至叠合的。与其说公孙是自发地沉醉于“往事”之中,勿宁说是起伏的峰峦(作为凝固的时空的隐喻)在召唤他自觉地将历史视为活生生的“今天”的一部分,并通向永不消歇的不断重临的“未来”。
诗人昭示我们,人类用不着卑屈地匍匐于“末世学”的忧心忡忡之中,一切都不会结束,大道周行,一切都在不断地开始着,构成永无止境的“现时”。在这里,诗人完成了对影响现代人思维方式的直线型时间观的质询——基督教的“始祖犯罪—末日审判”直线时间观,以及历史决定论者以“面向未来”为借口所制造的时间神话,都在此遭到消解。诗人通过雕山构成轮回的时空结构,告诉人们历史在对今天讲话,而今天亦无穷漫射着重新解读历史的巨大可能性。因此,《悲歌》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史诗叙述话语的历时性文本,而是共时性的。正是这种共时性,使诗人作到了真力弥满,万象归怀,百感横集,既概括了人类的精神历史,又突入了生命体验的未知领域。这首诗有着强烈的“现代性”,它是精神型构和话语型式的现代性,而不是物质主义和科技暴力的表面化的现代性。
我们再看一看该诗的结构意识。对现代诗而言,它的完整性和审美快感是靠什么取得的?就我的意识来说,它不是靠和谐优雅,而是靠逆反、互否、斗争取得的。大解的《悲歌》启示我们,现代诗,特别是“长诗”,其能量不应是各局部意义的单维度的相加,而应是复杂经验在冲突中取得的平衡,即相乘的积。诗歌的张力就处于相摩擦的力彼此持存,又彼此互动之处;经不起经验复杂性或矛盾的考验的长诗,只是一首被“抻”长了的短诗,它(短诗)的基本格局和话语气象,即诗中那一整套相互关系是雄辩的,而非呈现的。而《悲歌》展示了非线性的、可称之为“力场”的结构,它的三大部分是共振的。我看到,在第一部分《人间》,涵纳了人的原始生命冲动、爱情,人精神和肉体双重的被抛和流浪,以及人在战争中倾吐的盲目而僭妄的疯狂和仇恨。这三重意向通向一个总背景,即生存意志和强力意志像强壮的瞎子,它肩负着双目完好的理智的跛子。后者在与前者磋商乃至争辨。但最终起作用的却是前者。第二部《幻象》,诗人处理了蜃景、帝王之梦和作为种族集体无意识的神话原型。在这里,“强力意志”得到了爱欲和现代理性的洗濯,诗人将历史批判锋芒深入到生存的深处,在古往今来的征战中智勇超群的大人物,其另一个“我”不过是歇斯底里又色厉内荏的矛盾者。以暴力夺取的权力必以暴力来维持,所谓的“帝王之梦”不过是放大了的一场生死赌博,其忧烦虚弱一如卡夫卡《地洞》中患得患失的小动物。
值得注意的是,在爱欲和现代理性的向度之上,诗人还引入了审美的向度——蜃景,以及远古神话来启示人们内在的超越之路。爱欲使人心变得柔软,现代理性使人达到内省和反思,而审美最终使人成为纯粹澄明、与世俗得失无关的可爱的本真的人。正如托马斯·曼所言,“众多忧郁的野心将从审美身上消失”,追求美和创造美是一种新的纯真的品质。这种有益的品质将构成觉悟者心灵的一部分,使他们在精神上是健康的,毫不装模作样的,不是焦灼、而是充满信心的,充满创造活力的,这是一种与整个人类极其友好的意向。第三部《尘世》有力地回应了《人间》,如果说“人间”是从本体性角度体悟并概括了何为“人”,那么“尘世”则是从当下和手边命名了具体、平凡、真实的“此在之境”。诗中出现的双声争辩,不是后现代时尚写作的“杂语齐鸣”,毋宁说是一种严肃的现代写作伦理所致。
在“尘世”中,公孙被还原为与当下共在的卑微的个人。他的生存意志中加入了更多良知和决断。他既反对人的堕性、世俗的沉沦,又不弃绝众人和逃避世界。犹如《战争与和平》中负伤后的安德烈公爵,终得以宁静地仰望天空一样,公孙那颗历尽沧桑的心灵也还原为一片片温煦明澈的阳光,他投入了“追忆逝水年华”式的雕山运动,在光、声、水、风、石等单纯元素的映衬下,生命变得如此匀称平和,铿锵有声,健康而洗炼。由个人化的“爱”始,到将爱与创造推向更广阔的人世的自觉终,诗人的想法或许是天行健,人的生命亦自强不息。在我们所有的经验中,将生存意志引向爱与创造,真实与自我汰洗,这一经验始终是最深刻、最有价值的部分。在这个以阴沉和自我中心为“现代经验”标识的历史语境中,大解这种“老式”的精神诫命,反而焕发出更为深邃更为辽阔的光芒。由以上概括可以见出,《悲歌》在结构上的“动态平衡”。动态是指经验的繁富包容力,而平衡则是指其内在情理逻辑的完整性、连贯性。
《悲歌》是历史悲情的镜子,但更是世间博爱和创造的镜子。虽然诗中不乏深刻的历史和文化批判,但它的基础音调还是肯定性的甚至是欢乐的。在看惯了那么多病历卡式的荒芜心灵表演的“排场”的诗作后,我们渐渐产生了厌倦的心理。让我们着迷的依然会是“光明的神秘”,而非顺从“黑暗和荒芜”的结局。在大解笔下,我们最终看到“所有的人发出了同一的喊声”,这声音浩大、纯正,带着生存和生命的尊严,一直伸延到未来,现在乃至“过去”。正是在这里,我们高度肯定诗人大解的《悲歌》,他不乏对生存的深度认识,但也未曾放弃审美的高傲。
这就是我眼中的大解,试着赞美这残缺的世界,或像弗罗斯特所说:我和世界有过一次情人的争吵。
2011、12、2
http://www.zgsglp.com/thread-322020-1-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