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4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蓝马答:什么是非非主义(之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1-3 21: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什么是非非主义(之一)

——马答相关部门


     本文写于19898月。是作者针对相关管理部门的调查传讯给出的书面回答。此前,本文所有文字从未公开发表过。     

(一)非非主义是一个诗歌流派。

    1
.就象象征主义、意象主义、超现实主义、达达主义、未来主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都是艺术流派一样,非非主义也是一个艺术流派。就诗歌问题而言,相同的题材总是可以作不同的处理,如果谁对这个相同的题材作象征性的处理,使之象征化,那么,他就是象征主义的;如果另一个人对这相同的题材,做出了浪漫的处理,使之富于浪漫的情调和色彩,那么,这另一个人就是浪漫主义的;如果谁从贴近现实、反映现实的角度来处理这个题材,使之获得现实的意义,则这个人就是现实主义的……而如果谁象我们一样,把这相同

的题材作一番非非处理,使之富于非非的味道,那么,他就是非非主义的。
    2、非非主义是并列于其它各种流派中的一个流派。从事情的本身讲,和从艺术自身的本性讲,在所有的各种流派中,我们不能认为哪一个流派更优越于另一个流派,也没有哪一个流派真地会低于或次于另外一个流派;因为流派与流派之间(如果两个流派真地是两个相互独立的流派的话)是没有可比性的;可比性,只存在于流派的内部——也就是说,古今中外,众多的艺术流派的存在,并不是标志着优劣、好坏、胜负,而是标志着人类智慧的丰富——任何一个流派,都是我们人类的!所有的流派合起来,仍然是我们人类的。总之,流派不是什么怪物,众多的流派并列在一起,只是表达了我们人类智慧的繁荣。——而非非主义并不高于别的流派,也不低于别的流派;非非主义并列于别的流派之中。
    3、从民族和国家的观点看问题,非非主义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产。无论是浪漫主义也好,现实主义也好,就诗歌方面而言,中国过去的诗歌流派,基本上全是引进的。比较典型的引进如:浪漫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象主义、自白派、唯美主义等等。另一些则是中西结合的产物,例如现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总之,地道的中国流派在中国的近、现代诗歌史上,是不存在的,是一块空白。这不是说中国近现代诗人没有在流派方面作出过努力,而是说,不管他们的努力怎样,其结果,并没有创立起独立的、只属于中国的、够得上称为真正流派的诗歌流派。中国曾经出现过所谓的新月派湖畔派九叶派象征派,实际上只是国外相应流派的中国式翻版。
非非主义与上述情况不同,非非主义从一开始就表明,它是自成体系的,而且这个体系是独立的,(它不是翻版,不是移植,不是照搬,也不是嫁接,而是新生),非非主义的理论、方法、原则和诗歌作品,在非非诞生之前,在国外任何地方,也找不到已有的楷模,它没有楷模,它是诞生于中国的,真正新生的、独立的、地道的中国产。它填补了我
国的诗歌流派空白
非非主义之所以一诞生就赢得了诗歌界的专家、教授、学者、诗人、诗评家以及很多关心诗歌事业的人们的真诚喝彩,我想,原因之一就是:

             非非主义,是——中国的。    4、非非主义是一个真正够得上称为流派的流派,一个资格的流派。判断流派的标准因时代不同而不同,因国度不同而不同,也因判断的严肃程度的不同而不同。在一个时期被看作流派的,到了另一个时期,就不见得仍被当作流派;在尺度放宽时被当作流派的,在尺度严谨时,就不一定再被当作流派。但是非非主义的情形不同,非非主义即使放到任何时代、任何国度,而且即使把尺度放到最严谨的程度,它也够得上称为流派。这是因为非非主义已形成了一个自足的独立的,能够自我运转的大系统。非非主义有它自己的,独立于现有其他任何哲学本体的哲学本体论(前文化论,非文化论、超文化论),并且有与这个本体论相适应的一整套方法论(还原论:人的还原,世界的还原,思维的还原,语言的还原,意识的还原,感觉的还原等),并且有一个与这个本体论和方法论相配套的辅助体系(文化论,语言论,声音论,符号论,超语义论),此外,由于理论基础的完善和坚实,由于这套理论所包含的崭新的真理性,它在中国乃至外国,都可以获得思想上精神上和创作上逐渐认同它或完全认同它的人(诗人),除此之外,它就必然有由上述诸因素决定着的一个慢慢展开的作品系统。就因为这些,它成为一个十足的流派。
就中国情况而言,现在流派之多,数不胜数,但它们总是残缺不全。很多流派没有理论本体,没有方法系统,仅仅有名无实,最多表现出一种流派愿望,或并不独立的创作倾向而已,这些流派必然是过眼烟云。
为了说明我们对流派问题所持的判断标准,我们可以看一看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象非非主义一样,也是一个资格的流派,它也具备了一个自足的运转体系,它有独立于其它哲学本体的哲学本体论(唯物论:物质第一,精神第二),也有与这个本体论完全相适应的方法论(反映论: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反映存在),并且也有一个与这个本体论和这个方法论相配套的辅助体系(真实论、典型论、集中论),而且它也有众多与它认同的诗人,有众多已经展开的作品系列……
凡是真正的流派,都是有活力的,因为它自己为自己提供土壤和种子(本体论),它自己给自己提供条件(方法论),这样,作品的层出不穷,不断开花,结果,那就是必然的了。
现实主义是有活力的。非非主义也是有活力的。它们同样是:真正的流派。
5、非非主义是一个崭新的艺术流派。我们把眼光放在整个世界诗坛上,就可看出,现实主义早已在全世界普及,象征主义、浪漫主义等早已在世界上普及,超现实主义也几乎风靡了全世界(它甚至渗透性地影响到了电影、建筑、装饰、服装设计等领域)……这些流派大都经过了自己的高峰时期,它们已经成为人类诗歌史和人类智慧史的一部份,它们为人类提供的各种成果,已成为人类必将代代相传的传统。非非主义不一样,非非主义刚刚开始,它还没有进入自己的高峰期,更没有进入历史,它还在现实的境况中象所有新生事物那样,按新生事物的规律成长…… 这也决定了,非非主义在现在可能赢得赞誉,也可能遭受误解,这几乎是必然的。对非非主义的理解和接受,必然还有一个过程。其原因就在于:非非主义是全新的。但我们恰恰认为它好就好在:它是全新的。

(二)非非主义理论要点所涉及和引出的基本命题

1、这个世界被文化掉了。
1-1、它被语词化、语句化、语法化、语义化了;
1-2、它被形容词化(价值化)、名词化(元素化)、动词化(机械化)、数词化(度量化
)和副词化(时空化)了;
    2、文化了的世界,仅仅是文化了的世界,它不是本来的世界。
    2-1
、文化了的世界,只代表世界的文化面貌,但不代表本来的世界,它只作为本来世界与人类文化的关系的总和,反映人类本来有的各种能力中的一种能力(文化能力)与本来世界的关系;
2-2、整个文化在量上的增加,意味着文化世界在量上增加,反之亦反;
2-3、局部文化或整个文化在质上的变更,意味着文化世界在局部上或整体上的变更;
2-4、但是,不管怎样,文化世界不可能穷尽本来世界,也就是说:本来世界永恒大于文化世界;这是因为:
3、文化不过是一种人类方法,而且是人类可以有的多种方法当中的一种方法。
3-1、文化作为人类方法,有其自身的极限,它作为人类可以有的多种方法当中的一种方法,更有其自身的极限;
3-2、文化作为一种方法,根源于人类的一种能力:文化能力,但文化能力只是人类可以有、本来有的多种能力中的一种能力,所以:
3-3、文化即使发展到尽善尽美的程度,它也不可能就是一切;
3-4、在文化的极限之外,存在着文化盲区。文化盲区反映人类的文化极限与本来世界的关系。
4、当今人类所熟悉、所接受、所占有、所理解并生活于其中的是文化世界。
4-1、文化世界对文化人类而言,确实是文化人类的家园,它为普通的文化人口提供存在的基础,存在的范围和存在的意义,它为这些人口提供活动的动机、动力、场所、方向和目的,并为这些普通的文化人口规定(或给定)一个价值体系;
4-2、但是对力图创造文化的人而言,文化世界却对他们构成系统化的、全方位的束缚。
5、这个人类被文化掉了。
5-1、他们的感觉被文化掉了,他们的体验、观察、意识、思维、情绪、情感、意志、本能……都被文化掉了;
5-2、他们不仅是在心理上、精神上被文化掉了,而且是在生理上、物质性上,都被文化掉了(例如,他们的许多病理变化历来都是从属于文化);
5-3、以眼球为例:一双眼睛,就是一对精致的文化建筑,它已不存在,也不存在观察,它只是在接受”——接受那个按文化模式呈现出的文化世界,它的功能活动的性质已经不是发现,而仅仅是执行”——执行已有的文化程序;
5-4
、以眼睛的情形作为基本情形,作出类推:人的整个生命,都被文化掉了。人的整个生命,都是文化建筑,人的整个生命,都在执行文化。


5-4-1、这样,文化世界的家园性当中,已包含了对家园性的根本否定;
       5-4-2、文化世界作为文化人类的家园,对文化人类而言,恰恰又饱含着一种深刻的灾难性,这个灾难性就是:根本否定的存在,而又恰恰肯定了文化的存在。
5-5、和世界的被文化的情形一样,人的生命(从生命的肌体组织,到生命的活动功能)也被语词化、语句化、语法化、语义化了;
5-6、它们被形容词化(价值化)、名词化(元素化)、动词化(机械化)、数词化(度量
化)和副词化(时空化)了;
6、文化人类不等于本来人类。
6-1
、被文化了的人和天然人是不能同日而语的,被文化了的人以文化人格为其本质,但天

然人却以造化人格为其本质。
6-2、文化人类在其被文化的过程中,培养起一种能力:执行文化的能力,他们同时丧失另
一种能力:创造能力。
6-3、文化人类不仅在生存实践上,而且在生命实践上,都执行文化。
6-4天才的概念只能与本来人类的概念相关联,而不能与文化人类的概念相关联,因为天才创造文化,而非天才执行文化。
6-5天才的概念外在于文化并高于文化,而天才自身作为本来人在本质上外在于社会并高于社会,因为只有文化关系才构成社会,或者说,所有的社会关系,都是文化关系。
6-6、每一个人如果作为本来人,都有实现为天才的可能性,都具有本来有的创造力和创造性,但是文化过程使本来人文化成文化人,这些本来的天才可能性、创造性和创造力,就丧失。
7、文化人类和文化世界都需要还原,向非文化、前文化、和超文化方面还原。
7-1
本来人类本来世界原本都是非文化的,它本来不具有文化的确定性、程式性、僵死性和重复性,它本来瞬息万化,生生不息,无时无刻不直呈创化的可能——它本来不是文化的,它本来是造化的,但是文化过程却从造化进程中截取下一些片断,使之确定化、程式化、僵死化、重复化,它的结果便是构成作为文化建筑的人和世界,即:文化人类和文化世界。

7-2、虽然可以认为文化人类仍然隶属于本来人类文化世界仍然隶属于本来世界,但文化人类当其作为文化人类时,是以失去本来人类的其它众多属性为代价的,(损失最大的应该说是本来人类的超文化方面)而文化人类在占有家园式的文化世界的同时,却放弃了本来世界的更辽阔、更丰富、更有生气和创化力、更精彩的方面,即:本来世界的超文化方面和它的一般的前文化方面(放弃前文化方面,等于放弃了文化世界的由来,放弃了它的根)。
7-3、在不排斥、不否认整个现有文化的前提下,使文化人类和文化世界重新获得活力、重新回到造化状态、重新兴兴向荣的途径和方法,便是:还原——在文化中而又向非文化还原,向前文化还原,并且趋向于超文化——它包括人的还原和世界的还原两大方面,其中人的还原是首要方面。
7-3-1、人的还原的主要内容有:
1)、感觉还原:把文化了的感觉机能及其活动,还原为非文化、前文化和超文化的感觉机能和活动。它 甚至 涉及到感觉器官的生理组织等物质性方面的还原。(例如眼球,就可以由一种文化性的结构,还原为造化性的结构,从一种文化性的接受装置还原为造化性的发现装置造化性的表现装置)。
2)、意识还原:把意识活动以及承担这种意识活动的物质方面,从文化了的状态还原为非文化的、前文化的和超文化的状态。(它意味着包括大脑在内的整个神经系统,甚至整个生命系统在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的转变。)
3)、思维还原:把思维由文化思维还原为非文化思维、前文化思维、超文化思维——文化思维,指用文化语言(概念)、按文化模式、遵循文化规则进行的,以文化现象为对象,以文化内容为内容的思维。这种思维的本质特征便是:它只能并且也只是在重复已有的文化。我们现在的整个文化人类通常使用的,就是这种思维。这是一种没有创造性的思维,是执行文化的思维。非文化、前文化、超文化的思维则不同,它不用文化语言,不按文化模式,不遵循文化规则,它以造化现象为对象,以造化内容为内容,它因之而饱含着发现创新的可能。它是创造文化的思维。

7-3-2、世界的还原依赖于人的彻底还原。
对已经彻底还原了的人而言,世界在他那里自然得到还原。还原后的世界大于文化世界并高于和超越于文化世界,然而也包容得下文化世界。
7-4、还原的过程与文化过程之间,不存在单轨互逆的矛盾。不存在绝对的不相容性。还原过程对个体生命而言,可以在任何时态上展开。一方面,个体可以不断地接收文化,同时,可以不断地坚持还原的进程,同时也可不断地创造文化,同时也不妨碍他执行文化。相比而言,未经还原的人,只会接受文化和执行文化,他恰恰不能接近文化的源泉并创造文化。
8、语言还原是所有还原的关键。语言还原把诗人卷入哲学使命。
8-1
、语言(指文化语言,下同)是整个人类文化的实际存在方式,整个文化建筑(包括文化人类和文化世界),就坐落在具体的语言上,而且文化的全部内容,也由语言构成;

8-2、语言以它的语义功能和能力发挥上述作用——支撑文化、构成文化,储存文化、传播文化,并且又作为文化之本身;
8-3、所以,语言的要害在于语义、语义能力、语义功能。
8-4、文化世界说穿了就是一个按语义模型而呈现和被接受的特殊存在(一种被文化扭曲成的存在,不是本来存在),这种存在的本质是:这是一个语义模型,它作为这个模型而运转;
8-5、被文化了的人,也是一样,他作为特殊的文化事实(文化存在),其本质依然是:他是一个语义模型,他作为这个模型而运转。
8-6、语义模型(也即文化模型)之外,是本来的存在,本真的存在,它处在语义能力(文化能力)不可企及的地位上,它是文化人类在文明进程中失落的那份造化性的存在、本源性的存在,而所有的还原都指向——重新赢得这个存在;
8-7、所有的还原都意味着,必须解除语义模型,所以,还原的症结,集中在语言还原上,语言还原成为所有还原的公共钥匙;
8-8、语言还原是指把文化语言还原为非文化语言、前文化语言及超文化语言,具体讲,是要在解除掉语言的语义能力和语义系统的前提下,重新直接地审视语言和把握语言并使用语言。

8-8-1、解除语义后,语言还原为声音、笔划及其动态结构:体现纯粹造化活动的纯粹结构;
8-8-2、解除语义,将语言还原之后,语言的语义价值被停止使用(与它相关的语义模型——无论是文化人还是文化世界——被停止运转),从还原中直接获得的是:语言的非语义价值、语言的前语义价值、语言的超语义价值;语言被还原为本来的语言,本真的语言、纯语言;

8-8-3、这种本真的语言,纯语言便是还原后的人的生命与还原后的世界之间的信息纽带,它反映人与世界非文化的相互关系、前文化的相互关系和超文化的相互关系——使本真的人与本真的世界,通过本真的信息作用,融融于同一个毫无模型可言的造化性的运转(或运动)中;
8-8-4、这种本真的语言(无语义的语言、无概念的语言)就是非文化思维、前文化思维和超文化思维所使用语言,它反映人的智慧与本真世界之间天然的认识关系,是人的智慧与本真世界之间天然的沟通渠道,它载荷和体现造化自身的先验价值,并表现造化(而不是执行文化)。
8-8-5
、非文化思维、前文化思维、超文化思维,当其思维的成果需要向文化人类翻译、需要将造化价值转化为文化价值时,才需要文化语言(有语义语言)作为翻译的媒介。

8-9、语言还原这一命题,在其实践上要求有大量的语言试验与其相呼应,比较适合做这些实验的,是诗人,所以,语言还原把诗人卷进了某种哲学使命。

    ——非非主义,就是这样一个诗歌流派,它注重语言实验,强调语言还原,强调对声
音的前文化探索,对语言符号的前文化探索,它恰恰不注重语言符号的文化含义,不主张
在诗中出什么意义”……

   
非非主义整个地处在探索阶段,实验阶段,它的成功或者失败,对人类而言,可能都富有积极的意义。


(三)、非非主义的提出及其它

1
非非主义的提出:

      
非非主义的基本理论——前文化论、文化论、还原论——是由我(即蓝马)提供的。对文化现象、语言现象和思维现象的思考,一直是我的爱好。如果要追溯这套理论最初在思考上的渊源的话,可以追溯到我的童年时代,但这些思想在系统化方面和高度理论化表述方面真正趋向成熟,是在1984—1985年间。

        1985年,我多次向一些关心这类问题的朋友口头阐述了我的观点,这些朋友当中应当提到的一个便是周伦佑,我向他阐明观点的同时,向他说明了在这套理论基础上建立个诗歌流派的可能和必要性,并邀请他跟我一起着手搞流派。开始时,他站在我的对立面,老是不等我讲完,就与我辩论,他的主要意思是说这些人家都搞过了,并不新,他一会儿说,这和黑格尔的东西没有区别,一会儿说这跟柏拉图的一样等等,但我向他解释了所有的不同点。经过多次谈话,他的态度才开始转变。后来有一天(1986414日),他终于想通了,就在那天,我们正式决定搞流派。流派以我提供的理论模型为蓝本,围绕这个理论所涉及的核心问题,经过多种选择,流派的名称在当天晚上,就被定名为非非主义
    当时他说他来写宣言,我同意了,另外就是我写一篇理论文章,把基本理论展示出来。后来他说他也写一篇理论文章,到时一起上。这样商定后,经过半个月多一点,198652日,我们各自的文章都已完成,我的是《前文化导言》,他的是《变构:当代艺术启示录》。他没有能够写出宣言,后来发表的《非非主义宣言》(1号宣言)是我的文章中的第五部份,后来印刷时,这一部份完整地被抬下来当作1号宣言。

    “非非主义就是这样开始的......  

2
、为什么要搞非非主义:

      
从客观方面讲,非非主义诞生之前,国内诗坛已有对流派的召唤和期待,当时,在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指引下,艺术探索的气氛很浓、很热,到19851986年时,国内诗坛上流派意识渐渐觉醒,人们在通过开放接触和接受了大量从国外涌入我国的诗歌流派后,开始反思我国诗坛的诗歌现状,很多诗人、诗评家及诗歌爱好者都不约而同的发现,我国近、现代诗坛上,实际上没有一个真正的诗歌流派,近现代诗歌史上,那些曾经称为流派的,不然就是缺少一个完整的艺术理论,不然就是即使有理论,那理论当中也含有大量的进口成份,……总之,可以说,没有一个中国自己的独立完整的诗歌流派,那个由一篇篇具体的诗歌构成的诗歌史,总是反映出中国近现代诗歌被动接受外来影响的痕迹,这种情形使整个中国诗歌界处于困惑之中,这种困惑与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结合在一起,很快演变为一种强烈而且明确的愿望,即:摆脱被动受影响的局面。而要实现这一愿望,最有力的办法和途径就是——创立我们中国自己的流派。

    我们当时当然也置身在这种气氛中,我们觉得改革开放的时代赋予我们一种强烈的时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一心想通过我们一代人的努力,一定要使中国诗歌走向世界——这就是在客观情势激励下,我们产生的主观方面的愿望,也就是我们搞非非主义的动机。
3、《非非》的社会效果和我们的认识:
      
从内容方面讲,《非非》的社会效果是积极的、良好的。《非非》在诗坛上出现后,其内容很快被国内各种诗歌刊物转载,从一开始,整个诗界反响强烈;1986年兰州全国性新时期文艺理论研讨会上,人们谈论最多最热烈的是非非;中国作协内部动态交流资料中,谈论当时诗歌现象时,肯定了非非;1986年上海国际诗歌交流研讨会上,舒婷代表我国新一代诗人,向国内国际诗界介绍和肯定的是非非,1986年《诗歌版》专版介绍四川诗坛时,着重强调和大加赞誉的是也是非非,1986年,四川省文艺理论座谈会上讨论最热烈、最有人关心的还是非非,此外,1986年到1987年,全国各省文联的相类似的会议上,人们竟相谈论的,也是非非,据说当时的文化部长王蒙在他的小说中也说到非非,一些大学里面在讲授诗歌问题以及文艺理论动态问题时,也专门讲到非非。1986到现在,很多诗评家都著文谈论非非,而且在谈论朦胧诗之后的中国诗歌时,没有谁不首先谈到非非。诗评家陈仲仪发表的文章认为:非非主义的理论不仅限于诗歌,它对其它的学科和领域而言,也提供了一个相当辽阔的理论背景。”……

   
总之,《非非》的社会效果是积极的、良好的。它对我国未来诗歌的发展具有深远而积极的影响。并且可以说,它确实有力地推动了我国诗歌探索的步伐。

4
、《非非》不是非法刊物:
     
   
至于《非非》被当作非法刊物一事,我们的认识是这样的——     我们认为《非非》不是一个刊物”,而是一份文献资料。一个刊物,在我们的理解中是这样的:它是具有经营性、盈利性、发行性、普及性。它有广泛的发行渠道,有广泛的订户,它要向订户收费,而且,它的内容也是通俗性的。但非非并不是这样,《非非》印数很少,印来就是为了在少数同行中交流的,它不具备发行性,不具备盈利性,没有订户,也不收费,它的内容也是探索性的,带有很大的征求意见的性质。

   
说《非非》是文献资料;比如说一个流派的手稿也是文献资料,但手稿通常只有一份,就是多抄写一份,也才两份,那么,用手稿形式的文献资料来交流的话其效率就会是极低的,所以,把文献的数量稍稍扩大一点,是必要的,只看采用什么形式,如果采用复印,显然是费钱而效果并不好,所以,采取铅印,搞成了《非非》。


    ……
                                          1989.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2-11-3 08:04 | 只看该作者
读毕,对非非了解更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11-22 13:24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