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浮山雨 于 2016-12-7 10:47 编辑
《浮桥弄》写作手记
这是一章怀古诗。丰富的内心,怀旧的意境,遐思的笔触,独特的构思。浮桥不在,但浮桥弄却依旧。弄路平平仄仄。檐瓦雨燕呢喃。
是作者对盛衰兴败的深沉感慨。朱漆大门剥落,麻石青砖青苔,仿佛都在呼出车前草的青味。蓦然,耳畔车水马龙声起……跨过高高门槛,但见东座院里住着三两户人家,西座院里却是豆腐作坊……
桥旧址,蓬蓬野草,滴滴昨夜的雨露,湿了巷口的夕阳斜照。不见了杨家豪门灯笼,不见了刘府旺族匾额。这里用“野草丛生,夕阳已斜。”“老屋易主”等,形象荒凉之景象,暗含了作者对荣枯兴衰的敏感体验。即沧海桑田,人生变迁。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谁能料?
尽管这里不是乌衣巷,没有朱雀桥,没有野草花,也没有秦淮水,但我还是想起了唐诗《乌衣巷》。言“物是人非”,亦或“人是物非”,是因异曲同工,古今亦然,故哲理信手拈来。
浮桥弄,是作者故乡的一处小景。风吹落日弄路;身影留长旧墙。结句,反映作者复杂的难以言状的惆怅之情。是因“形象永远大于作家的思想”(高尔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