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5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载赏析] 浅谈诗词写作的立意与谋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3-30 00: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今天主要谈一下诗词写作的“谋篇”的问题。本人这次讲座纯属个人观点,以自己的体会出发,和在座的交流经验和认识。我这属于自由漫谈哦,想到哪就说到哪,有不同的看法和建议的朋友,可以在我讲座完毕后一起切磋。
        本次讲座用时大约一个半小时到二个小时。中间可以略做休息。请各位朋友给予合作。

        提到“谋篇”,我就从诗词之外先谈起吧。我们都知道或者至少听过“谋篇布局”这个词儿。那这词儿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先具体定义性的解析一下它。

        谋---就是计谋,谋划,策划。
        篇---其实就是一个系统,一个局面,或者说是一个事件形成的全部过程及事件的本身。往小处说可以指一篇文章,往大处说,可以说成是国事、家事,天下大事。
        布局---对某事物的整体结构所做出的规划安排。谋篇的目的在于布局,先谋篇而后布局。

        通过对这个词的具体解析,我们体会到了什么?我个人的体会是,谋篇布局,是我们生活中、工作中、乃至各项活动中都是必不可少的过程。不论做什么事都需要有个事前筹划,这是很自然的,不然象无头的苍蝇一样,乱飞乱撞,结果必然是四处碰壁。我们有时也表现的很敏捷,能很快速地对某事的处理做出正确有效的反应和行动。但是,这个“快”实际上也是经过“谋篇”而后才行动的。那仅仅是因为你的思维组织能力强。

        一个人的谋篇布局能力,体现了这个人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每个有成就的人,有能力的人,都是谋篇布局的高手。每件杰出的作品,不论是工程、外交、艺术、甚至事业等等,都必然是经过先谋篇而成就其精彩的。我们写诗、填词、做赋、行文,同样如此。每人写诗填词水平各不相同,其作品风格、层次、品位也各不相同,差别在哪?基础知识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谋篇布局的能力。而这种能力不是单一的技巧性的能力,它是一个人综合素质修养的体现。所以,我们常听到这样一句话:“功夫在诗外”。

        我们还时常听到这样一个词,就是“底蕴”。“底蕴”是什么东东?其实,它就是指内心蕴藏的才智﹑见识、知识的积累程度。我们学习诗词写作,仅仅知道些写作规则的条条框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写作时真正依仗的是我们每个人平时积累的文化底蕴,是我们的综合能力。

        比如写近体诗,格律啊平仄啊押韵啊,其实不算难的,我经常在一个小时内,就可以让一个中学文化水平的,不懂格律的人达到格律诗基本规则的掌握,而且马上就能合辙押韵地开始写作。普及速成,这一点都不难。但是,我却绝对不能保证让他短时间内写出蕴意深刻,神气内敛,精美绝伦的佳作诗篇来。为什么呢?因为,具体知识和规则的掌握可以速成,底蕴的积累却非一日之功。

        我说这些的目的,是建议热心诗词写作的朋友,要学会“多才多艺”。即使不能达到真正的“多才多艺”也要达到兴趣广泛。需要形象思维的---比如绘画、音乐、书法等,我们可以不很专业,但我们至少要懂的去欣赏,起码要有兴趣。需要逻辑思维的---比如数学、逻辑学、语言学、科学、法律学、心理学等等,也要适当的去了解、感受以及学习。至少,这些可以让我们养成思维缜密的习惯。

        文学艺术的创作,与其他例如美术及音乐等艺术作品的创作本质其实是一样的。诗、画、乐本就是一体的,思维模式大同小异。而作品形成的过程本身,又需要严谨的操作和精细的刻画。这就是真正的“功夫”所在。

        如果只有形象思维的发散,你会神经兮兮的不正常;如果仅有逻辑思维的禁锢,你就只是一个机器人。而如果将二者适度的把握和掌握,自由运用,充分发挥,那你就是一个才华横溢的高素质的人,岂止一个诗人的桂冠可以挡的住你,任何事情对你来说都会驾轻就熟的。

        说跑题了没有?没有!
        “谋篇布局”不是一个空泛教条的概念,它是知识底蕴的积累的产物,是以综合修养为基础的概念。平时不注意综合素质的训练,我就是告诉你一万条谋篇的规矩和法则,你该不会还是不会。说严重点,关于谋篇的修炼,是一辈子的课程,是远超出诗词范畴的概念。

        写诗填词技能的本身,实乃末技耳!从诗的框架里跳出去,去思悟事物本身的规律,再回到诗的境界中来,你会发现一个完全不同的自我。经常这么反复的修炼,那么对于所谓起承转合的理解,对于谋篇布局的认识,你就可以给我做老师了。呵呵。

        好!有了前面一大通认识上的铺垫,我们就可以具体的谈谈诗词写作的谋篇之法了。按诗词写作的章法意义来讲,上面说的,算是起承转合里的一个“起”吧,呵呵。

        下面以近体诗为主体进行诗词创作中谋篇的介绍,在参考一些资料的基础上,主要是个人看法,希望各位给予指正。欲谋篇就得有前提---那就是立意,我们先从“立意”开始谈起吧

        一,立意

        欲写诗文,必先命意。苏东坡说过一句话“善画者画意不画形,善诗者道意不道名”。《中山诗话》中也说到:“诗应以意为主,文词次之,或意深义高,虽文词平易,自是奇作”。大家都知道“诗言志”这句话,这里的“志”是指什么呢?“志”就是“意”,就是指你的情绪、你的思想、你的心意。你写诗的目的,也是要表达的这个“意”。写诗不是写小说,更不是记流水帐,写诗的主要功能目的就是“言志”。

        写诗须先立意。

        我们每个人的性格及情趣不同,所遇到的情况和环境也千变万化,每个人的写作风格和习惯也是不同的。那么我们每个人心中的块垒就各不相同,所要立的意也是不同的。没有块垒的催动,我们不会去写诗,想去写诗,必然有所立意。

        所以,我们表达出来的情调和风格,也是多姿多彩的,意象不同。

        有了这个意,我们才能去谋篇策划,才能去对我们将要写的东西进行布局安排。那么诗的写作中表达出来的意的格调,有分类吗?有规律可循吗?
        有!

        我们可以看一下司空图写的《二十四品诗》,那里将诗意分为了二十四个风格品位。现罗列如下:

01【含蓄】02【纤秾】03【悲慨】04【雄浑】05【委曲】06【超诣】
07【自然】08【豪放】09【高古】10【清奇】11【形容】12【沉著】
13【飘逸】14【实境】15【流动】16【绮丽】17【旷达】18【缜密】
19【冲澹】20【疏野】21【劲健】22【洗炼】23【典雅】24【精神】
        清代的袁枚还写过一个《续诗品》,写有“崇意、精思、用笔、布格、结响、葆真、……”等等有32种之多,不一而足。皆可做参考,闲来读读,算是增加营养吧。今天我们对这个不做深入探讨,找时间我可以专门介绍这24品诗的解读。大家自己也可以找相关资料阅读理解。我在这里要强调的是,立意的如何确定,决定了我们诗作的风格取向,当然也决定了我们今天所说的谋篇的如何谋划。

        因为不同的立意就需要不同的表现手法,需要不同的词语的承托,也需要不同的架构来支撑它。要谋篇,就得先有立意。谋篇不可按死板教条的章法程序硬套,立意不同,章法自然有所变化。这是我先说到立意的目的所在。

        上面24品,不是我们都能经常用的上的。我们经常在如下一些立意上考虑:“【含蓄】【豪放】【高古】【典雅】【雄浑】【飘逸】”等,看个人的喜好风格了。

        关于立意我先暂时说这些,只是提醒初学的朋友注意如下几点:

        1,贵有新意

        参考相关的诗话有云:

        “凡袭古人句,不能翻意新奇,造语简妙,乃有愧古人矣。“文章忌随人后,随人作计终依人”,“文章必自成一家,然后可以传之不朽,若体规画圆,准方作矩,终为人臣仆,古人讥为屋下架屋也”“学诗若循习陈言,规摹旧作而不能自出新意,亦何以名家”。切记。

        2,切忌意杂

        一旦意杂,则诗就不纯了,这里尤其以绝句诗特别要注意。因为绝句诗中只四句,在七绝短短的二十八字中(五绝为二十字),你要想表达一个意,已经恨它字少难达意了,如国几意混杂在一起,则让人不知所云而乱成一团了。如果真有几种意都要表达,那就分成几首来连章描写吧,成为系列较好。切忌堆在一首里。

        3,所表之意忌讳相碍与犯复

       这点尤其针对初学者,诗思不够宽,常犯此诗病。最常见的就是律诗的颔颈二联,上下联的“意”经常是一样的,极易形成了合掌,要注意的。

        二,章法(结构)

        我们在前面大致说了下诗的立意,如何表现这个意,就需要章法了。而这个表现过程,就是谋篇。

        所谓章法,就是指文的结构框架。在文学创作,不论诗、词、曲、赋、骈、散等各种体裁都是需要有一定结构的。而关于诗文的章法,简单说就是四个字---起承转合。这几个字几乎就是诗文写作结构章法的专用术语了。其实,起承转合不仅仅用在近体诗的写作上,填词遵循的也是它的法度,词的上片多为铺垫景色、埋下伏笔,下片多为抒情达意写心绪。词的过片,无疑就是起承转合中的那个“转”。

        顺便介绍一下它在在音乐学科领域里的概念。我们看民族曲式结构,其原则之一也是“起承转合”。1,起部(即呈示),主题最初陈述。2,承部(即巩固),通过重复或变化重复来巩固主题。3,转部(即发展),发展主题,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在此达到高潮。4,合部(即结束),结束全段音乐。

        深谙其法的人,把它看做是个自然规律,理解它、尊重它而灵活运用它。粗知皮毛而一知半解的人,则把它看成是固定呆板的枷锁、矫揉造作形式。理解的深浅是由知识底蕴而决定的,如我们开篇所说的那样。今天这里不做理论探讨,只做其法度的简单介绍。

        近体诗的形式中,我们一般分为四个部分,对律诗而言分别称为1,首联(起联),2,颔联(承联),3,颈联(转联),4,尾联(结联),对绝句而言则分别称为起句、承句,转句,结句。看到了吧?在名称上,已经把章法的概念融合进去了。

        (一)起

        就是一般意义上的开头。万事总要有个起端,文章总要有个开篇。我们看那说书的人,把那醒木“啪”的一声使劲一拍“话说……如何如何”,这就算开场了。我们写散文,写议论文都要有个开头,写诗文,更是要有个好的开头,术语上就叫“起”,简单明了。

        关于诗的起法有多种,个人体会,一般的情况下,七律的“起”适合平铺而起,淡然而起。

        因为相对于绝句而言,七律就相当于“文”的性质。起的不必过于惊涛骇浪般那么突兀。因为空间相对充足,为诗意的精彩做好足够的铺景造境是必要的,用起的平淡来衬托后面(转结联)的精神高远,波峰汹涌,它起个对比的作用。这样表现出诗的起伏感,也就形成了诗的音乐性---“意”的旋律美。这也适合那种起的闲云出岫、轻逸自在的气氛。

       而七绝,则需要起的精神一些了。因为字数小,没有足够的铺垫空间,所以要先声夺人,起的适宜“突兀峥嵘,如狂风卷浪势欲滔天”,《四溟诗话》说的“凡起者当如爆竹,骤响易彻”我认为也是主要针对七绝而言的。

        七绝写作与其他近体诗还有所不同,他表现的立体感尤其明显。从某种意义上说,七绝才是诗,而七律则是文了,呵呵。不同于五言的是,不论是律还是绝,七言诗的起句一般都是押韵的,目的主要是为诗的韵律感定个基调。其效用相当于音乐上定个音阶,高八度还是低八度,这种比喻是种意会的感觉吧,呵。

        五绝是近体诗中字数最少也最难写的,它的起,反而不需要象七绝之起那么突兀惊人了,这有点“返朴归真”的味道。五言诗,因为字数少,单句本身的节奏感施展不开,空间不够。所以,它的特点是让句和句之间形成错落感,节奏的表现是交给用句子和句子之间的落差表现的。

        所以,五言的起句多为仄收而不适宜押韵的。五律五绝皆如此。五绝的起,语意要平实,但音节要突兀。


        关于诗的起法,再简单介绍一下几种方法:

        1,明起----所谓“明起”,是开篇就将题面说出,不加任何掩饰。

举例  虢国夫人(杜甫)
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
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娥眉朝至尊。
        起句直入主题,适合初学诗者,简单。

        2,暗起----暗起,就是起句不见题字,但是含有题的意思在起中。

举例  咏石灰(于谦)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碎骨粉身终不顾,只留清白在人间。
        这是起句不点题,却含题意,给人想象空间大,艺术性比较强。

        3,陪起----先借别的事物,然后再引出本题来。

举例  寒食(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腊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起句不说“寒食”,而用“春城飞花”由来写眼前之景色,从而引出题目来,

        4,反起----不从题目正面说起,而从反面引出本题来

举例  喜外弟卢纶见宿(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沈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霍家亲。
        诗本是写喜事的,却先从“无邻”“荒”“贫”等悲凉景象写起,以此点出外弟之肯来为“可喜”之事。

        5,引起----不先说题目,而由眼中所见景物,以引出正意。

举例  客至(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6,兴起----由心中所怀之感想,引出题目的本意。

举例  渡汉江(李频)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入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先写出心中所感于旅居岭南之外,年复一年而音讯断绝,以引出题意渡汉江。

        (二)承

        诗的承接之法,要点是紧接起联(在绝为句,下同),写景色,写情绪,都要不松不紧,若即若离。与起句的气脉要连贯而不可断了。接续起联,但不要和起联一样的平行描写,要有所递进,或者舒展。承联适宜匀称舒缓一些,尽量不要用很突兀很激昂的情绪表达。基本原则是跟着起句走,注意这个“跟”字,要跟的住。说白了就是一个连贯性。先看个例子:

落花  (李商隐)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来看这颔联“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就是承接首联“花乱飞”的“意”,而更为补足,且亦关合题旨,一脉相承。再看个七绝的例子: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题目是个“怨”但起句却不写怨,却写了个“不知愁”,是就是前面讲“起法”时说的“反起之法”。这里,我们注意一下第二句,用凝妆上楼的姿态,接着描写那个“不知愁”。意思很连贯吧?至于真不愁还是假不愁,那交给下面处理。承,的任务就是接和续。

        一般的来讲,起联点出个意象,或是景,或是情,承联呢,就是铺展这个意象,把这个意象铺的充分一些,铺足它。目的,就是为后面的“转”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你要是铺的过分夸张了,突兀了,整大了,后面的“转”就不好处理了。如果后面再重新来描述景色,或铺垫情绪背景,则使诗意为之一顿。失之流畅,这就难看了。

        说到这,我再强调一个观点,就是诗的每联每句甚至每个字,都要是要为主题服务的。不论是正写反写,不论是用赋、用比、用兴,你都要时刻想着“扣题”。起和承是这样,转和结也一样。
        “承”的概念就说到这吧,不难理解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3-30 00:12 | 只看该作者
(三)转



        诗的“转”非常重要。转本身就是一个小的跳跃,从景到情的跳跃,从量到质的跳跃,从平铺直叙到诗意的高潮。所谓的转,就是要有一个变化,要有一个提升。转的概念好理解,转的处理却需谨慎。转要转得使诗为一振,精神起来,又不能转的脱离了主题。



        转的基础是前面的铺垫。没有前面两联充足的描写做铺垫,也很难转出精彩来。这就相当于跳远。跳远比赛时我们看到运动员都需要有个助跑,跑的目的是起步,提速,为这一跳而提供能量。跑的慢了,跳的就不远了。助跑速度快了,跃起时在空中的时间就长,还可以潇洒的空中漫步几下呢!起承转合中的转,就相当于这一跃。而起联和承联,就相当于助跑了。



        所以,“转”是诗意的一种“提升”(跃起),但又不能是没有准备的提升。诗本身是个一整体,是句及联的有机组合,哪一部分都很重要,各联各句,各司其职。在转这里,担当的就是要出头露脸的角色,所以,我们要好好“包装”它,让它精彩亮相。



        律诗的特点,讲究的是工典之美,其中二联是要求对仗的。形式上看这两联有统一协调性。但如果你真的把两联写成一个模子,那就失败了。因为,颔联和颈联是需要有个变化,在对仗的形式上,在句式的组织上,在意的表达上,都要有个落差,要有变化。所以,在律诗中,诗意的转是相对平稳的,有框架下的转。转的比较斯文。



        绝句,尤其是七绝,转就要格外的强调“突兀”的特点了。七绝的特点与律不同,它不需要那么慢条斯理的含蓄工典。因为绝句字少,所以要想把诗意充分表达好,就要鲜明。在转处,更要使人眼前一亮,为之一惊,这样才能达到适合它体裁的应有的艺术效果。



        我们为了达到这个效果,通常要采取特殊的手段。常见的,是采用“疑问句”“否定句”“否定之否定句”等等。这类的句子,具有吸引眼球的效果。从构建诗意的角度来说,就是突出“亮点”,写七绝,其实就是盖高楼。而转句,就是最高层。七绝的转句往往是和结句配合起来的。有时形成一问一答的形式。

        至于五绝,前面说了,五绝的要点是四句之间整体的错落感。转的作用另有不同。它重在音节的把握上,必要时,可以考虑用哪种声调更合。



         好,现在介绍几种传统的近体诗“转”的方法,给大家参考一下。



        1,进一层转法:



        就是在转处进行递进式的描写。重要之点是与前面起和承的联系连贯,可以避免转的飞了。这属于比较工稳的转法。



举例  月夜(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主题是月夜,第一第二句是从正面写的,而第三句从“月夜”进一层落笔,转到春天之气候,以此来触动春愁。这类的转法,称为“进一层转法”。



        2,退一步转法:

       是从题目的本意退一步来叙述。主要是从时空变化上落笔,用时差位差来表现,或者提出一种假设来转。有时可以相当于我们写作文时说的那种“倒叙”等等。目的还是形成一定的变化。



举例  江村即事(司空曙)

罢钓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纵然”二字有“或许如此”及“不过如此”之意。既能呼应上文之“不系船、正堪眠”,又能照顾下文“只在芦花浅水边”之句。这类的“转”我们称为“退一步转法”。



        3,反转法:

        就是从正面描写转为反面描写,是与起承相反的情绪描写。但注意,其主旨还是一致的,只是从不同的角度刻画而已。不同的节点之处,就是这个转。



举例  春思(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却,春日偏能惹恨长。



        前两句写轻快之乐趣,而转句却忽然写“愁”,对上文进行一反面描写。



再举例  淮上喜会梁川故人(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何因不归去,淮上对秋山。



        可以看到,第三联起,由喜转悲的变化。


        4,扩转法

        就是从转句起,扩大描写的范围。



举例  月夜忆舍弟(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这里我们主要看这点---由“白露明月”转而忆及分散于四方之兄弟,范围境界扩展开来。



        (四)合



        就是诗之收尾了,也称为“结”。结句又称“断句”或“落句”。在绝诗是第四句,在律诗则为第四联。结句之意,即是将前面三句或三联,作一总结以为收束也。



        “结”的重要性大家都很明白,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处理好的。我认为。诗的结,最能体现作者的底蕴厚薄,以及他的写作风格了。结有千种,毫无模式可言,所以我也举不出什么类型的代表作品为例。但大体遵循的规律,还是要以扣题为主。收拢全篇,并发散诗思于诗外,使人读后留有余味为最佳。



        于七律而言,因为经常起的比较平稳,所以结的也往往淡然而收。余味淡雅,意境悠长。律的结基本是扣合全篇而做一整合得出的结论,或由此展开的联想。有时,律诗的前几联都用来做铺垫性的描写,而把转放在了结联上。对前面的描写做一总的意念上的提升。



        但于绝句而言,往往的配合转句而来的。或做一问一答,或做自由发散。不一而足。



        就说这些吧,够罗嗦的了,哈!在这里,借用《麓堂诗话》里对章法的一番论述来结束我今天的讲座吧:



        律诗起承转合,不为无法,但不可泥,泥于法而为之,则撑柱对峙,四方八角,无圆活生动之意,然必待法度既定,从容闲习之余,或溢而为波,或变而为奇,乃有自然之妙,是不可以强致也。人但知律诗起结之难,而不知转语之难,第五、第七句尤宜着力。如许浑诗,前联是景,后联又说,殊乏意致耳

        谢谢大家!



--------------------------------------------------




        # 我们起联起句多去写景,包括后面几联,在写景色时,不要把景色写的太实了。凡作诗不宜逼真,如朝行远望,青山佳色,隐然可爱,其烟霞变幻,难于名状。及登临非复奇观,惟片石数树而已。远近所见不同,妙在含糊,方见作手。



        # 清·金圣叹《西厢记读法》:“有此许多起承转合,便令题目透出文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12-23 12:33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