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233|回复: 2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请将诗歌引入正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9 14: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综观当前的诗歌,到处都充斥着所谓后朦胧的乱象;有所谓的反现实主义,超心灵,退颓厌世等玄学学派相继登场,以新潮自居,讲求异化文字技巧和新形式主义,脱离了诗歌既是诗也是歌的特点,没有了节奏和韵律感这一诗的重要特征。即用脱离大众诗化语言的词藻,异化的标题来渲泄内心的自我,与现实生活脱节,与诗歌所追求的真善美,风格多样性,注重生命的意义越走越远。
        一些退颓沒落的,标题低俗,内容低下的所谓超心灵写作,如《假如我......死去》这一类诗歌,毫无任何价值可言,但偏偏被某些诗刊和诗歌网敬为座上宾,追猎奇效果,并被推荐。这是诗歌界的悲哀,诗歌指向性严重偏离。而喜闻乐见,大众可读,积极向上,弘扬文化精神的作品却被打入冷宫。这样的诗坛寒气袭人,不是疯子的,如误入岐途,都有可能变成“疯子写作派”,成为诗歌的抑郁者。
   诗是歌者,是时代的歌者,在改革开放年代,已为诗歌振兴提供了良好平台,这应是自由,繁华,白花齐放的春天。那些所谓的玄学学派,那些庸俗,低下的,不接地气的诗歌,必将被历史无情打入冷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推荐
发表于 2013-11-29 17:52 | 只看该作者
郭应忠 发表于 2013-11-29 17:44
诗歌有美与丑之分,自由也无绝对,原则必须分明.就象上树,爬得是活树还是枯萎之树,差别不一.

中国曾经被“大一统”惯了,还是自由可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推荐
发表于 2013-11-29 16:54 | 只看该作者
自由时代,多种探索并存,关键看谁先上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7 15:49 | 只看该作者
新韵使者 发表于 2013-12-27 09:44
说诗
中华民族的诗

中华民族诗歌,如上所述,音乐,韵律,节奏是它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形式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13-12-27 09:44 | 只看该作者
说诗
中华民族的诗

1.宋人王安石解剖“诗”字说:““诗,寺人之言”。…… 。另其寓意即有节奏有韵律之言。所以,节奏韵律是诗之独特性。而且成为诗体。称之为“诗骨韵魂”。(重阳JM)

3.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诗,是一切文章中最富有哲学意味的创造。”而这种哲学意味的创造正是通过节奏韵律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所以称之为“诗”。(重阳JM)

5. “诗是有韵律的文体,无韵不成诗。文体与内容无关,与好坏无关。是这个样子的是诗,不是这个样子的就不是诗。”那么,现代无韵诗是诗吗?评论它的标准是什么?(重阳JM)

6.郭沫若说:“节奏韵律之于诗是她的外形,也是她的生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13-12-10 12:16 | 只看该作者
拜读学习。{:soso_e18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0 11:53 | 只看该作者

谢谢鼓励,写出有血有肉,丰满积极的诗歌,与现实接吻,扬诗正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13-12-9 20:56 | 只看该作者
题目说得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
 楼主| 发表于 2013-12-9 15:34 | 只看该作者
金陵一片云 发表于 2013-12-9 13:35
喜闻乐见,大众可读,积极向上,弘扬文化精神的作品------这样的诗歌才真的是有血有肉,有更长久的生命力,云 ...

谢谢支持,为寒冷的诗歌加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
发表于 2013-12-9 13:35 | 只看该作者
喜闻乐见,大众可读,积极向上,弘扬文化精神的作品------这样的诗歌才真的是有血有肉,有更长久的生命力,云也喜欢!
支持一下楼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13-12-3 10:52 | 只看该作者
我是圆的 发表于 2013-12-3 10:03
诗是歌者,是时代的歌者,在改革开放年代,已为诗歌振兴提供了良好平台,这应是自由,繁华,白花齐放的春天 ...

谢关注,为真性情诗歌呐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13-12-3 10:03 | 只看该作者
诗是歌者,是时代的歌者,在改革开放年代,已为诗歌振兴提供了良好平台,这应是自由,繁华,白花齐放的春天。

{:soso_e14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7-24 22:07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