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决定和卡瓦菲斯交谈(阅读)之前,我犹豫了。但读过几首,发现我们应该认识并好好谈谈,彼此都是另外一个自己而已。卡瓦菲斯所绘的现实与场景,那种选景、笔触与忧伤,使得一开始,我们就谈得投机,并决定继续下去。
, `. T/ Q {5 a* H 《他问起质地》:哈哈,为什么?想
- @; u& d( W N/ K+ q 《一位二十四岁的青年诗人》:一颗年轻诗心的画像,那么年轻就读入了经典,意味着他惊人的天分。; Q1 s) X- c: J/ g
《西顿的戏剧》:那么他在反叛一种虚伪的清教徒社会道德价值取向。这种东西与希腊光芒四射的传统显然是不相称的。8 K% T! e7 [- L3 l2 h4 u
《他到这里来阅读》:他,卡瓦菲斯所赞颂的青春活力与本生欲望,他眼中是纯美的东西,而非肮脏的,可诅咒的。在今天,这些戒律似乎又失之过宽,充斥眼球与耳巢的,已经是商品化的动物欲望,那么他是否又会走向书本呢?在扼制与释放之间,诗人寻找的并不是标准,而是一种真实的心灵需求与快乐着落。
- J! l+ Z$ C% \* Z x 《塞拉皮斯庙的牧师》:这个像笑着为清教徒送葬。
' I4 k+ g2 E# ?" j9 x& V/ }' J6 { 《祈祷》:讽刺无用的虔诚,表达诗人的蔑视。
. l, f' s- z2 h6 V% n4 u8 h3 x 《蜡烛》:他的结尾总是差一口气,显得松脱 和柔弱。这个或许是他的毛病,也许在中后期不是这样的。
# D4 T; x& {" Z5 ~, f" ? 《在咖啡店门口》:这首的结句就相当漂亮。
; p% D2 U' E* S! ~9 } 《商店》:这隐喻他隐藏的一颗真心,他真正的诗。
4 _' x- |+ d; `% e. V$ B' 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