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zhengcunzai.com/
文艺如何真
《虞美人》
作者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文艺最忌无病呻吟。可能大家要问,那无病呻吟的作品,他们又在干什么呢?是的,无病呻吟的作品,他肯定还是有精神诉求的,不然他怎么会去写呢?实际上,他的诉求可能还更强烈些。因为他有感觉啊。
无病呻吟的作品往往有这样的特点,他想把自己对某一种感觉表达出来,但他又不具体地针对好件事情,而只有模模糊糊地对那个事情进行描述,并且发一些感悟,直到最终自己从这种旁敲侧击式的自慰中走了出来。
所以这类作品,他不需要真正的深入事情的内部,也不需要去解决这个事情,更不需要从这个事情中解脱出来。他只需要搞一些花边新闻式的东西。
像冯冬的《同闪电跳舞的人》一样,如:
坐在傾倒的樹上
從那傷口測出閃電的長度
從雲端來到的,一定
看見他了,為何
不被劈中,每次與閃電
處於相同雷區,手持
變換的波浪
一個不算友好的
朋友,為他睜開
背後的眼睛,而他已失去
擊敗任何事物的願望
閃電對他說,明日的一秒
將比今日的更短暫
明日的我更不可追蹤
與我相似的瞬間
就在你近旁,而我
終將拉開時間
一切的簾幕,在你面前
如未見過的樣子
开始还进入得比较深,像找到了感觉一样,呈现了自己的事情的问题,即描写自己的困境、挣扎与追求。这是前两节的事。第三节,作者又映衬了一下自己对追求的失望,实际是强调了追求的困难,拓宽了追求的价值,从而更加体现了作者愈加深求的价值。如果说前面三节不好预判或者说没有什么问题的话,那么问题就一定是出在第四节,或者说是第四节终止了一件没有完成的任务。
第四节一开始就是说,自己的未来将更加无望,而且紧接着又说,我已经转换了身姿,不再追求一个无法追求的结果,最后又说,自己将独自面对一切不可未知的结局。
显然,作者这一系列对于事物的进入、解决问题到结果,是缺乏充分的哲理关系,也就是没有更合理的解决方案,没有充分实现自我,用自我的实现去解决现实的问题。
注意,现实的一切问题无论解决与否,而最终必须落实到自我的完结。因为只有自我的完结,才能够让事情得到最终的结果,落实到事情本身的作为人的实点上。
所以,我们在进行文艺表现的时候,实际就是在解决现实问题,其最终目的就是最合理地让事情回到自身身上。然后,要做到这一点却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其中必须充满了无限的哲学和人学,让自己有可能从事情的转换中自然地回到自身。而具有这样的功力,必须有强大的人格索引和严密的逻辑跳跃,还要有缛实的感觉概念,才能够实现。
很显然,作者的这件作品缺乏这样的功力,虽然最终给出了解决方案,即自我价值的难以实现,只能是通过隐蔽自我和等待时间才能够自然面对。但,这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案,甚至很差,主要是根本无法回复到自身元点的回扣上,无法实现自我。因为,当我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仅要有勇气,要知道问题的艰难,更要知道问题本身的价值与意义,并不是自己直接追求的最终目标。而我们从事一切事业和解决问题的目的,无非都是实现自我。因此,文艺有一个很好的闭合的圈子,那就是最终都可能通过实现此时的自我,来解决一切文艺问题的最终结果。也就是说,文艺本身永远是完满的,也许它本身面对的问题是不完满的或即便是完美的,它都最终会回到此时的原点的自我的存在的实现的感点元点上来了结。显然,这里作者只是一厢情愿地就事情本身的无能而向自己道歉、安慰与梳理,完全是沉浸在就事而事之中,一点没意识到解决元点的回到自我的最终解决方案的问题上来。
可见,作者这种没有预设最开始的自我强求实现的开始,到没有经过这样自我实现的埋伏的推演的过程,到最终没有强烈的实现自我的包容与吞噬的完结,就说明了作者的这件文艺创作是虚无的、世俗的、势利的、自以为是的、偏执的、唯利是图的、缺乏人格道德的矫情的作品。可以看出,这样的作品实际上不是无病呻吟,而是有病乱呻吟,最终导致无真病之假呻吟也。
另外,这首诗的具体内容,可能与爱情有关,由于作者本身的表述都十分意象化,没有直接解决问题的精神,所以读者很难给予直接的事态的结论,只能去感知这种情节的变换。因此,其本身或从大体上来说,无论具体内容作者在借什么而来,都是同样的表现问题。这个无妨从本态中去看待它。
我们再来看李煜的这件作品。
一开始,作者就道出了自己对深眷已久的故土进行了回溯,其直言之事,并没有任何矫情的成份,而只是充满了感觉地把事件道出来了,说明了作者是直奔立事和解决问题而去的。他应该是真正在解决自我的心态问题。
第二节非常鲜明地道出了自己的失却与希望得到。同样,注意,作者在这里并没有作任何夸饰的成份,只是具有集中代表性的、典型性的、惯常性的、特定性地选取了其中的主要事情的成份来实现自己的这一失落的推演感。
第三节虽明说一种梦想,实际是在造成一种更加失落的感觉,更暗含着作者的冤枉与委曲,其错可能并不是因为作者本人造成的,而是时势之世,泥沙俱下而已。这一点,点的特别感人。作者并没有伤心抱怨,而只是默默地承担着这一自然结果,让自己消化在自己必须消化的过程之中,这说明了作者在此时已经对此事消化殆尽,也默然接受一切世俗的结果,但必须回到自身的所拥上来,似乎不在乎别的。这种境界,本身就是实现了自我的一种问题的最好解决方案。看见没有,作者并没有直接去解决问题,而只是附带点出问题的解决,干净利落,本质纯粹,而且集中典型去表达,并不通过冗余的煊染而冲淡了本质。
第四节,作者释然长叹,完全接受,了然于胸,吞吐日月,是谓其浩也。所以,作者实际上的表达非常简单,甚至连煊染也不愿意用,实际是没有时间用,而又在关键的地方,把问题与解决在自我圆满上实现得特别简单明了。
我相信作者是自然而然的,冲破一切自我矫情的可能,突破一切煊染的迷惑,以自我此时考验的担当,明白无误的几语中的,最艰难地实现了最好的结果。这就不是无病呻吟了,而是有真病要真呻吟了。他如果解决不好这个人生的际遇问题,他就不仅仅是写不好一首诗、抒不好一回情、回顾不好一个人性的节点,而是难以向自我的这种境遇的心结交待。在这种突发而强烈的情感要求下,迫使他只能通过这种不能矫揉造作的方式去真解决问题的状态去完成它。从而让自己从事态中走出来,永远立于人事间的不败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