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一牛道长 于 2015-12-7 11:57 编辑
2 i. |& l. ?: O. w- c/ P( a
/ L2 U! B; Y0 ?6 W6 p7 T8 i: ]3 |8 X! D& s6 @7 l
久别相聚
E; @! H; [8 C# `7 d7 F比以往热闹
F. j5 [9 G/ m' r从老母亲的屋内混战楼下; y6 E9 x# i2 d7 R5 G* y
母亲跟在后面
: h$ k8 d5 s0 x( o) [从阳台走来8 T: P/ h. o. s8 S1 ~
灵堂传出隐隐叫骂
6 j. d5 ?2 g( l' x! a) x- I( g伴奏着法官的惊堂木响
2 U8 q% r* a# `# \' R
; R! R% l7 B, \# f D' F, ^文化名人们
$ l5 H# Z8 e. p( g. k7 D也在舞动长舌# t0 W- {0 @2 v4 f5 B8 o
争论着如何继承0 H8 Y- I7 X# f
老祖宗的遗产/ w- D* y0 `3 b$ C0 S+ u* W0 Q
四书五经唐诗宋词9 P: {' ], [/ _- w
一遍一遍清算7 |/ R8 C+ \4 T1 a9 b6 R0 B
生怕少分了一点/ D3 b0 Q3 z0 R& L
. G; E% w. Y3 \" G* w& L8 X1 D
% L( [; ^" X- j9 f( g6 Z! G继承似乎是国人之最爱,各种财产、遗产都要瓜分干净始罢。于是,有了各种二代和二呆现象,更为痛心的是原有的亲情凝聚,已在争夺中化为分散与疏离。试想,亲情疏离了,民族还怎么凝聚?而中华文化更是深陷继承的泥坛,早已失去创新的独闯精神,哲学、文学、艺术凡此等等,不是在盘算如何继承自己祖宗的那点余光,就是在变着法子算计外国公公的箱底货。。。
& ^: q& B% R; F- b批判惰性继承,不是反对必然的基因遗传,且这种遗传是必然性的,无需去强调。反对惰性继承是为了把握发展的主要方向,任何事物不以创新为主要手段,它的生存和发展,一定会被现实弱化和淘汰。
8 W& @3 C& W- M
/ Q0 ]2 n! \2 I
6 ]+ @+ o X3 P J$ t2 D" ]4 B6 Y6 p) |7 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