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犹记《离骚》愤,汩罗江畔悲古风。
端午,纪念屈原的节日,因此,端午节也成了人们心中的诗人节。在这个充满诗意的日子里,诗人们不禁提起手中的笔,挥毫泼墨,尽情地吟咏抒怀。让我们和着流传千百年的诗句,一起走进作为诗人节的端午。
端午是个诗人节。把一个全民的盛大传统节日和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结合在一起,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浪慢情怀。早在1941年,我国的文化名人于右任、郭沫若、老舍等,为纪念屈原,弘扬民族骨气,提议定端午节为诗人节,获得大众的拥护。次年的端午节,诗人以及文化人在重庆庆祝第一届诗人节。由此可见,只要情还在,诗歌就不会消失,诗人仍会出现。各地都可以将端午节与诗人节连在一起,它能使传统节日历久常新,富有生气。
当你闻到粽叶的清香,当你听到龙舟竞渡的鼓角,你都会想起他,一个峨冠博带,在江畔行吟的背影,他就是三闾大夫屈原,一个让无数中国人敬重的爱国诗人。我们记住了一个诗人屈原,可成为诗人也许并不是屈原的期待。我们从史册中读到的是一个胸怀壮志,意欲治国平天下的三闾大夫。可现实给他的只是无情的幻灭,是汩罗江畔无依漂泊。回想起来,一首首华丽的楚辞,内中却是多少的辛酸与无奈。
对于屈原的死,我们感到惋惜。究竟是什么原因致使他只能以死亡的方式恪尽自己的忠诚呢?是难以割舍的楚国贵族的血脉亲情?是对待个人生死和荣誉之间的楚人独特的观念?还是《离骚》诗中表露的自我光辉的品德与鲜美的外表不能毁弃?我们只知道,他最终选择让故国的江水成为他永远的归宿。悲愤的屈原不知道,在汩罗涛声中,他的那颗赤胆忠心已伴着端午这个特殊的日子,给了无数人心灵的洗礼。
粽叶飘香,勾起的不仅是食欲,更是浓浓的思念之情。屈原的爱国精神,刚正不阿的人格力量及其诗作的深远影响,秦汉以后由楚地逐渐传遍神州,为人们认同并相沿至今。一个小小的粽子,承载的历史渊源是深刻的,寄托的个人感情更是真挚的。我们要从积极意义上挖掘中华民族文化底蕴,努力传承和创造出多姿多彩的民间文化和艺术,让中华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绚丽多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