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东方明月 于 2018-3-14 14:48 编辑 ' c8 x2 _: j0 g* U: Q# S5 _
/ b7 P2 s! K+ D, A平原和孩子! u W8 ^- d' r
8 U) F% Q) t. ~& t$ ^
诗:姚振涵& N f5 c4 p S& m3 A# m+ T$ B; x
`. e+ l/ b; a0 M5 ?/ W) C9 E
一个孩子4 J _& w9 x* Z% [% [
在平原上
5 \% Y; [3 g A
7 T. S5 Z- N. \+ M为什么这孩子恰好
- u$ l1 Y& z* \) q' ~4 [, a处在平原中心7 |, `3 W# c! G. \. D
, X2 n+ c+ T+ e# X! |
这么大的平原8 b/ E6 V+ K; g" G3 X8 q, `. X
这么小的孩子
& b3 D& j% h* A; _1 W- A. z
" s' d# y# f0 g平原上什么也没有
0 d; x/ v$ s- X平原上只有一个孩子$ n7 M! B9 i& i; y
8 G8 h. y3 [2 T读诗:3 U9 k' G& D" S5 L
5 t$ @& p+ a+ |7 Y2 f$ W% Q
这首诗乃为一种至境的感觉化描写,散发出清净、空寂却又非常开阔、充满希望的气息和情绪。这里面有禅境和思考,更有对于生命和未来的热切期冀。% _+ t6 Y3 x. x8 d, i) w. D
* T0 `, f5 _1 ]4 g3 L' A
“平原”和“孩子”是诗人在观察中诞生的意象 ,可以说这首诗让抽象与思辨之光照亮了客观世界,照亮了生命经验,不仅让空间充满了生机,也让读到这首诗的有缘人充满了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林荣)( K" c4 B9 @5 L5 K, f2 X. p
# {6 l! o* P* W& D; k! j* m' D. e) B. x+ |8 e; {& V2 y; K( ?
坛子轶事
2 P0 e. M) J& `
) {. I2 C- L' l# p作者:[美]史蒂文斯/赵毅衡译 - y) W: G* V H S. z% d( `) U
! B6 }! D. F+ @
& a6 @# e1 U" ^2 w/ c我把一只坛放在田纳西, & @: O% d) S0 ] N4 L
它是圆的,置在山巅。 0 \) u4 `7 x0 |1 B
它使凌乱的荒野 ( _" v0 d! Q6 y1 I2 l( Z9 N/ n* D. [
围着山峰排列。 % {. [* O5 L+ w9 G; Q! ]* U
. m1 B/ z2 _, y; d于是荒野向坛子涌起, 4 B9 x' a; ?+ ]! O X% C
匍匐在四周,再不荒莽。 2 p% x2 `" g/ j; s5 v, W" q' A
坛子圆圆地置在地上
6 K. { z/ ?7 d6 W+ \. A高高屹立,巍峨庄严。 ; u* ~0 V: Z0 V9 c, y4 `# o
7 w' P8 ~: O2 h& ~
它君临着四面八方。 + X4 U$ R2 C5 Q- c8 g9 C1 j
坛是灰色的,未施彩妆。
: T; t/ ?: f) p6 A8 f& f a) U! [, i它无法产生鸟或树丛
, g% P7 E. x, M不像田纳西别的事物。
1 b' R8 a. \# M* T% e
- Q) i! q+ l. N* ]. h读诗:
9 h9 T9 P% y! [) P- @1 f) F+ j4 {3 T& k q
从悟道的角度讲, 我个人以为,这首诗暗合了禅宗的空明、虚静的神髓。诗人以“我”起笔,从“有我之境”走向“无我之境”。而后者被王国维称为诗歌的最高境界。“无我”一词本就源于佛教,所谓“无我之境”就是诗人摆脱自己作为一个观察主体的束缚,以平和自然之心来观察事物,而达到一种澄明、空静的境界,这和禅宗所说的放弃“我执”是一致的。 此时此刻,当我写下上面这几行文字,当我再次读这首诗,我想说的是:被诗人置在山巅的圆圆的“坛子“不就是一个庄严、本色的人么,不就是一颗纯粹的向禅之心么!(林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