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诗魂留在济南 中国济南徐志摩研讨会举办
本报记者 逄金一
剑桥大学里的志摩诗碑
“2012中国济南徐志摩研讨会”4日在济南举办。这是由中国诗歌学会与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小型高档学术研讨会,相关议题多为国内首次提及,意义重大。研讨会旨在以朴素而安静的方式,让人们对徐志摩的诗歌及生平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与全面认识。本报记者作为会议正式代表,全程参加了此次会议,聆听了诸多专家的精彩演讲,受益良多。
徐志摩的子嗣成就多在科学界
研讨会中,诸位专家从各个角度的发言,为我们拼凑起了徐志摩后代全面的真实图景——— 目前徐氏四代均定居美国,在各自的专业领域中发展,其中徐志摩的独子徐积锴定居纽约,四个孙子以英语为母语,在美国出生的曾孙辈则离中文遥远,没有太多机会接触中文,更遑论中国文学。父亲过世时,徐积锴才9岁,在他童年的记忆中,与徐志摩相处的时间不多,对父亲的印象有限,而难得相聚的时间里,徐志摩是个慈爱的父亲。父亲过世后,他都由母亲张幼仪照料。
徐志摩的后代中,徐积锴学的是工程,徐志摩的四个孙子大部分学的是工程、数学以及设计,少有涉猎文学的。不过后人对祖父仍是相当推崇,长孙女徐稘表示很崇拜自己的祖父,认为徐志摩是个优秀的文学家,敢于自由地表达自己,即使有时写作会得罪人,也不顾舆论与批评,想说就说、想做就做,很洒脱奔放。
《徐志摩全集》出到第九卷
著名学者、作家,同时也是本报“趵突”副刊老作者的韩石山先生在出席完上海的一个学术会议后,匆匆赶到此次研讨会会场。他提到,他与徐志摩的独子徐积锴相交甚厚,联系甚多。他写过30多万字的《徐志摩传》,编辑过九卷本的《徐志摩全集》。他介绍说,这是关于徐志摩作品的第四个全集,第一个是陆小曼编选的。他认为徐志摩的诗歌是中国新诗的顶峰。研讨会现场,在热烈的掌声中,他还向徐志摩长孙徐善曾先生赠送了一套宝贵的《徐志摩全集》。
会议期间,来自法国、日本及国内多所社科院、大学的学者还就徐志摩的诗歌艺术特点、成就、在当代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等话题做了精彩的专题发言。著名诗人桑恒昌先生在发言中说,志摩作品往前百年与往后百年,是满汉全席式的现当代中国文学界的“领衔的大菜”,让我们世代享受;而从海宁到济南,这又是永恒记忆的交叉点。
剑桥安放着志摩诗碑
法国兰斯大学教授张葵女士现场展示了她寻访剑桥大学时所拍摄的志摩诗碑的照片短片。1928年初秋,当徐志摩恋恋不舍地离开剑桥,离开剑桥的国王学院时,他恐怕没有想到,在他写下“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之后80年,他的诗歌会刻在洁白的大理石上,并从他的故国运到那片给了他灵感、给了他新生的土地上,被安放在唤醒他性灵的康河边。
从短片中我们看到,此件大理石诗碑分上下两个平面,上半个平面上刻着:“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下半个平面上刻着:“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落款是“徐志摩《再别康桥》诗句”。据说剑桥国王学院的网站当时的新闻上说:“一块刻着中国最著名诗歌的大理石诗碑被安放在国王学院的后庭。《再别康桥》是20世纪中国最著名的诗人徐志摩的诗歌,它在中国人的心中占据着富于激情的地位。”
任远先生确认了徐志摩遇难地
济南市作协副主席、秘书长王展先生在发言中指出,作为生活在济南的一位诗歌作者,对一代文学大师徐志摩先生有着更为特殊的情感,诗人去了,但他把自己的诗魂永远留在了济南,从此为这座文化名城增添了一份更为永恒的文化印记。
他提到,1987年深秋,济南著名作家任远先生专门到党家庄、炒米店一带做了实地考察,并访问了当年亲眼见到过飞机残骸的老农,确定徐志摩先生殉难地在长清开山北端一处叫北大山的东坡,也就是今天的开山。这就从此确认了徐志摩先生遇难的实际地址。
王展还提到,2006年3月,经过诗人王夫刚等人努力奔走,诗刊社和长清区政府在开山隆重举行纪念徐志摩活动,并举行了徐志摩纪念公园揭幕仪式,来自北京、山东的众多著名诗人参加了活动,自此在徐志摩先生遇难地有了可以凭吊的纪念标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