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资料,略有修订】5 n: b5 `& n! Y- C `6 f- b5 k/ V
律诗押韵十三忌 http://sllt.5d6d.com/thread-37059-1-1.html* P1 n: \0 B, {. I: R5 o
用韵如用兵。作为格律诗,它可以错律但绝不能错韵。沈德潜《说诗晬话》:"诗中韵脚,如大厦之柱石,此处不牢,倾折立见。……杜甫诗'悬崖置屋牢'之句,可悟韵脚之法"。可见押好韵对于格律诗的极端重要性。不按规则用韵,则完全谈不上格律诗而属于打油诗、顺口溜了。不能触犯用韵的高压线,即押韵的戒忌。韵律有"韵十三忌"。"十三忌"是押韵规则的延伸、细化、补充。
* M' d5 m @- o2 c" A' ~8 l& ~# M' U2 r: E+ s2 e3 M1 w
1、忌出韵;出韵俗称落韵,如押"一东"韵之诗,误押上"三江"韵或"八庚"韵中之字,即为出韵(前述之孤雁入群格等不论)。
w2 z; Z+ c4 J e1 G0 L! p( D8 N6 ~, s
I: k& V6 J! i% T: h2、忌挤韵;也叫犯韵又称冒韵。即不是韵脚处用上同韵之字。如,《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其中"远,片,万,怨" 四个暗韵与韵脚韵母都相同,挤韵。再如,《逢郑三游山》.卢仝:"相逢之处草茸茸,峭壁攒峰千万重;他日期君何处好,寒流石上一株松。"诗中"逢"与 "峰"字,俱属二冬韵之字,与韵脚同韵。尤以每句之第三字以下,更应注意。至如与韵脚叠字者,如"茸茸"等则不在此限。/ ~& \" Z6 e4 X" n# ?
0 D" C( w% z/ j1 P8 V! s3 k8 M: I3、忌撞韵;在格律诗中,不管平仄,只要白脚与韵脚的韵母相同,都属于撞韵。《初春小雨》.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好去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其中白脚"处"与韵脚"酥,无,都"都是乌(u)韵,撞了韵,系平仄通押(混押)。再如:《泊船瓜洲》.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其中白脚"岸"与韵脚"间,山,还"都是安(an)韵,也撞了韵。. F" P; b, F" Y
; L6 E6 t& Q3 p# u
4、忌凑韵;所押之韵,与全句意义不相连属,勉强凑合者。凡凑合之句必软,软则不稳。李东阳【怀麓堂诗话】云:"诗韵贵稳,韵不稳则不成句。"( J3 C6 Y- c# f8 w$ c
' n& W9 ^9 e) r T: C
0 t# z4 q( j% U3 x" ]2 y5 `! V5、忌重韵;即同一个韵字在一首诗的韵脚里重复出现,此乃大忌。不可使用同一字重复作韵。同韵字很多,哪能就识一字呢?一般人不犯此病。0 r- R- {5 W( p- ]) j, s
6、忌复韵;凡意义相同之字,如六麻韵中之"花、葩、华",七阳韵中之"芳、香",十一尤韵中之"忧、愁"等字,义皆相同,一诗之中双押即为复韵,应避之。* p7 N: s c9 {9 f& O+ K& \
7、忌连用同音字作韵;指的是押韵句连续使用同音字,并无间隔。如,首句用"汤",二句用"钢",四句用"冈",六句用"纲",八句用"刚"即是。但是隔句一用不算,如《客中行》.李白"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义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这首诗中"香,光,乡"其中香和乡间隔使用是可以的。 V3 s. {( ]4 [! d8 H& V6 I& o
, E, A6 O2 [! M$ @7 a
8、忌倒韵;指的是由两字组成的一个词,为迁就韵脚颠倒而用。如:"先后、新鲜、来去、慷慨、凄惨、辉光、牛马、地天、玲珑、参商、罗绮、琴瑟、乾坤"等,如果不妨碍原义方可颠倒。如不可而倒之,即称之为倒韵,切不可用。如罗绮-绮罗,图画-画图,毛羽-羽毛,白黑-黑白之类,可用。大家韩愈等有湖江、白红、慨慷之类的颠倒用法,后来人亦讥笑其倒韵。学诗要扎实基础,倒韵也是常见病必须引起重视,否则,恐怕麟麒、凰凤、木草、川山之类就要俯拾皆是、触目惊心了。: a; {) _1 M B* v4 d$ ?
, k# E9 N X" \3 s4 }: e* t
9、忌僻韵;僻韵又称"险韵"或"难韵",即生僻之字,如东韵之"蝀翀"等字。各朝代大家对僻韵之不宜用,不但都有论述,也不屑一用。
* ], {3 ^, N+ G) \& I. v7 C: ]10、忌哑韵;哑韵者,指的是声调不响亮,或意义不明显的韵字。如"东"韵之"忡、懵"等字即是。【随园诗话】:"凡音涉哑滞者,便宜弃舍,'葩'即花也,而'葩'字不响。'芳'即香也,而'芳'字不响。以此类推,不一而足"。4 E% v, B. M/ p: F% D
11、忌别韵;指的是同一字因音韵不同,而意义也不同,误押之即为别韵。如"重"字于二冬韵作"复叠"理解,于二宋韵则作"贵重"理解;"降"字于三江韵作"顺服"理解,而于三绛韵中则作"下落"理解;"鲜"字于一先韵中作"新"字理解,而于十六铣韵里则作"少"字理解,务须辨明,方不致误用生出歧义而贻笑方家。( H/ O/ ~% u+ e0 i( t A( V H
12、忌混韵;一般是指平水韵与新韵混用,也有指用词韵代替诗韵,任意将诗韵扩大。
% H+ J) V6 Q6 M; f/ P2 z: ]9 ~$ i# @, s9 h X
13、忌乱借韵;所谓借韵,就是首句可借,因为依格律首句可入韵亦可不入韵,要求宽泛,可以借韵,而且只限于首句,但借韵借到了偶数句就造成乱借韵。
2 h# h1 N) M# J a- a: N! ~$ m' u. _, `" }" X' X' f1 n n
【转贴附注】关于第13忌,做以下说明:前人作近体诗用韵是偏严的,邻韵通押只限于诗的首句。现代人写近体诗,却在突破这个樊篱,邻韵通押已不限于诗的首句,而是扩展到其他押韵的句子,如绝句的第二、第四句,律诗的第二、第四、第六、第八句。这种突破也见之于传统文学形式古为今用的导师们的作品中。这里以鲁迅、毛泽东的旧体诗为例:. C9 u9 @5 t2 F) u/ S9 c; ^
鲁迅青年时代写的近体诗,现在保存下来的,如《别诸弟》、《莲蓬人》、《庚子送灶即事》、《惜花四律》等,共十二首,每一首用韵都属同一韵部,"衬韵"也不用,是严格按照旧时的试帖诗用韵的。但当他赋与旧体诗以历史新质之后,服从于表情达意,将前人"衬韵"、移植过来,而不限于首句。例如《悼柔石》:
. w. u: u( Q7 W" l& M0 @6 K% U3 p6 \+ g* L 惯于长夜过春时,携妇将雏鬓有丝。1 q+ k/ o( C0 b' F! X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幻变大王旗。
' Y2 p# h! M8 w0 W0 e1 r2 \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 S2 \ A- l3 {, X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o4 t6 k6 H0 ]0 b5 W' | C- [$ _1 J
这首诗里的"时"、"丝"、"旗"、"诗"属支韵,"衣"属微韵,按陈规,邻韵只可用于首句,而这首诗却用在最后一句。又如《无题二首》其一:: L9 {8 A" j" X }) [
故乡黯黯锁玄云,遥夜迢迢隔上春。% {9 k, m; Q0 o: P
岁暮何堪再惆怅,且持卮酒食河豚。
/ z% |) S; B, Z$ i 这首诗里的"云"属文韵,"春"属真韵,"豚"属元韵。三个押韵的字分属于相邻而又不同的韵部,这在古人近体诗中是很难找到的。但现在保留下来的鲁迅近体诗,多数还是用同一韵部的。这少数几首通押的近体诗,你总不能认为是他不懂韵律,或者一时疏忽,应该认为是对近体诗用韵的合理解放。% d5 L& ~( @* b- u; d- p
毛泽东的近体诗很讲究声律,平仄是非常工整的,大都用标准句式,可以变通的非关键字,也尽量拗而有救,调整得节奏鲜明、和谐,连不押韵的句子的脚节,上、去、入三声掺合着用,邻近的脚节不用同声字,力避"上尾",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于此可见他对声韵学造诣之深,运用之严谨。然而他的近体诗的押韵,同鲁迅一样,突破前人的樊篱,运用了邻韵通押。例如《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 R% s1 [9 ~" U9 u! y2 t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 i- `# h( W- M9 q 金沙水拍云岩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 U7 Q- N( v/ |; `9 @; s% p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3 A1 r, b- Q. B
诗中的"难"、"丸"、"寒"三字属寒韵,"闲"、"颜"二字属删韵。再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 j6 ?/ t N& t0 f 锺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0 \( B) f% j' ]: w% g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 a$ ?" X+ i4 Q) b& f! i 宜将余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8 v2 D+ h' ~5 ~0 C, C ?8 z8 @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2 s4 Y1 m2 J( }2 H% q "黄"、"慷"、"王"、"桑"四字属阳韵,"江"属江韵。又如《答友人》:
; Q5 l. o, }7 S8 w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
# A i+ s5 G6 V: {0 m' X' e) K% b( e 班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9 e8 z) X( l% }7 s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
& P- Q- v8 }, F; ?* O 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4 M5 }. Y4 s& r. G' ?# e "飞"、"微"、"衣"、"晖"属微韵,"诗"属支韵。再如《吊罗荣桓同志》:
2 T9 U) r' `+ L3 ]$ u 记得当年草上飞,红军队里每相违。
, S4 n( a v. h! i7 v 长征不是难堪日,锦战方为大问题。3 }# }1 e4 M' W/ Q$ H
斥鷃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
7 ]* ]6 b0 y- D0 v- P 今君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
; Z* W1 A- x5 P6 B3 a. {' @ 五个押韵的字,分别属三个韵部,"飞"、"违"、"非"属微韵;"题"属齐韵;"谁"属支韵。
. I q1 L( Z5 _- _7 S. p8 P2 Z 郭沫若近体诗很讲究平仄,但押韵也不"率由旧章"。例如《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Y) H. D) e5 J4 u
人妖颠倒是非淆,对敌慈悲对友刁。
6 W- F+ t% F5 U' C- U6 h+ @( E 咒念金箍闻万遍,精逃白骨累三遭。
8 H, \5 P% J9 m D- ? 千刀当剐唐僧肉,一拔何亏大圣毛。& W! @5 A' s9 w2 Y/ \0 O
教育及时堪赞赏,猪犹智慧胜愚曹。- @- c$ {' E- Q' m7 j
这首诗五个押韵的字也是分属三个韵部,"淆"属肴韵,"刁"属萧韵,"遭"、"毛"、"曹"属豪韵。 为近体诗开辟了古为今用道路的导师们,既已合理地解放了押韵,我们何不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呢?$ \0 P$ g1 b! Z
1 V R' D8 d: o) d( ~/ p7 \7 h, ~! @ 对于近体诗的邻韵通押,诗词界有不同意见。一种认为,近体诗的形式既然是仿唐宋人的,还得合乎前人绳墨,一首诗的韵脚应该属同一韵部,若要邻韵通押,也只限于诗的首句。他们的作品也是严格遵守这个规则的。对鲁迅、毛泽东等近体诗的邻韵通押,可"为尊者讳",只说"在前人诗中难找",或"不合于唐宋诗人的格律",并无苛责之词。
/ |5 A; _2 f1 Y6 d9 T/ }1 V 另一种意见认为,近体诗,在尚不能突破古四声平仄樊篱的条件下,把押韵的宽限适当解放些,也是合理的。而且,这种解放,并未背离今不妨古的原则。唐宋人的"进退韵"、"辘轳韵"、"葫芦韵"、"衬韵"等,早就邻韵通押。另如李商隐《少年》,“外戚平羌第一功,生年二十有重封”,除“封”为二冬韵,其他皆押一东。; I" a& C2 \/ x% |9 ^' ?
永王东巡歌 李白+ F$ g, R0 i/ K4 I0 R' n) l- z1 ^$ [
祖龙浮海不成桥,汉武湾阳空射蛟;
5 f7 l6 c5 r8 a我王楼舰轻秦汉,却似文皇欲渡辽。
( n! e: F- t7 }' m! F本诗押"二萧"韵,却于次句押"三肴"韵字。/ D: @$ b- E# f- d6 m3 t; l& Q
次韵答宝觉 苏轼# s% M9 R3 U3 h* G. E2 w6 A* W { {
芒鞋竹杖布行缠,遮莫千山又万山;
K* t: s6 ~# t+ h0 X6 B% B从来无脚不解滑,谁信石头行路难。
/ e$ D# T8 g/ p$ O首句押"一先"韵,次句押"十五删"韵,末句押"十四寒"韵。
: T, q' k* I9 r" f5 c+ u+ h; ]闻莺 杨万里& m! W$ Y# R V1 ]6 l
晓寒顾影惜金衣,着意听时不肯啼;
2 `8 q( _9 N# E5 \( e. R& l飞入柳阴深处去,数声只有落花知。
0 G- _1 q# }, k% V7 ?. ^% Q首句押"五微"韵,次句押"八齐"韵,而末句押"四支"韵。1 D/ j+ b: U' D1 x$ ^6 Q% N
清人袁枚《随园诗话》中,指出刘长卿、杜甫、李隆基、李商隐等作品中都有邻韵通押的韵脚,并"唐人不以为嫌也"。: ^& D) w6 p+ M; Z8 R. C
实际上,从唐朝开始邻韵通押就已经出现,原因是有的邻韵用来也是声和律畅。从宋之问到杜子美,从苏东坡到鲁迅邻韵通押的例子比比皆是。当然应制诗和试贴诗除外,因为面对皇上和博取功名自然要小心谨慎一些。但是有的皇帝自己也用邻韵。/ K' z: Z5 A/ Q. v
为了使邻韵通押合法化,我们的前人苦心孤诣地造出一些令人感到深奥和玄妙的术语。例如飞雁出群和飞雁入群等。其实这些所谓的古格完全是我们的前人为他们的前人找的借口罢了,因为不论是诗仙还是诗圣都不懂这些。飞雁出群是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提出来的;而飞雁入群则是清代的汪师韩在《诗学纂文》中提出来的。
5 J7 T* y ^/ ~5 Z/ s! d/ D 王力教授在50年代出版的《汉语诗律学》中说:"近体诗用韵甚严,无论绝句、律诗、排律,必须一韵到底,而且不许通韵(字下面加了着重点)"。但是在1977年出版的《诗词格律》中,则说:"今天我们如果也写律诗,就不必拘泥于古人的诗韵。不但首句用邻韵,就是其他的韵脚用邻韵,只要朗诵起来谐和,都是可以的。"可见这位研究诗词曲格律的著名专家,也是赞成合理解放诗韵的。& w9 \" @: Q9 S
5 _$ M$ V; S/ s; f2 N% \ 在宋词中,韵域很宽,邻韵通押更自由(词的用韵宽泛甚至突破了邻韵界限。如范仲淹的苏幕遮,地、翠、谁、思、睡、倚、泪,属第三部;外,属第五部。苏轼赤壁怀古十七、十八部混押。毛泽东的菩萨蛮大栢地,紫、舞分属两部)。
% p# Q4 Y0 `. [; R+ g8 E7 Y, s8 Y3 a
9 }4 L* ~) F+ N$ X! `2 N
4 B" l# w, X# b; `) J: w/ B 2 {' P6 K4 x2 v
1 p3 s5 v. o# M( v" }
4 M9 }, J2 m/ m& ]1 s0 Z
3 a/ P' i' r6 h# U# 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