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资料,略有修订】8 ^7 }6 w# ?. O
律诗押韵十三忌 http://sllt.5d6d.com/thread-37059-1-1.html
0 s3 P( t0 C; y8 g) A用韵如用兵。作为格律诗,它可以错律但绝不能错韵。沈德潜《说诗晬话》:"诗中韵脚,如大厦之柱石,此处不牢,倾折立见。……杜甫诗'悬崖置屋牢'之句,可悟韵脚之法"。可见押好韵对于格律诗的极端重要性。不按规则用韵,则完全谈不上格律诗而属于打油诗、顺口溜了。不能触犯用韵的高压线,即押韵的戒忌。韵律有"韵十三忌"。"十三忌"是押韵规则的延伸、细化、补充。
" g) b2 M4 e% D. A; t& J/ _! a9 z+ D8 P3 S$ [
1、忌出韵;出韵俗称落韵,如押"一东"韵之诗,误押上"三江"韵或"八庚"韵中之字,即为出韵(前述之孤雁入群格等不论)。
; L2 K) w- W+ Z' e: |6 O
c; `6 p" H& \! c5 z1 V% |2、忌挤韵;也叫犯韵又称冒韵。即不是韵脚处用上同韵之字。如,《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其中"远,片,万,怨" 四个暗韵与韵脚韵母都相同,挤韵。再如,《逢郑三游山》.卢仝:"相逢之处草茸茸,峭壁攒峰千万重;他日期君何处好,寒流石上一株松。"诗中"逢"与 "峰"字,俱属二冬韵之字,与韵脚同韵。尤以每句之第三字以下,更应注意。至如与韵脚叠字者,如"茸茸"等则不在此限。
, B. t2 c2 x( |$ R7 y! |$ q. j& }& L$ W* i
3、忌撞韵;在格律诗中,不管平仄,只要白脚与韵脚的韵母相同,都属于撞韵。《初春小雨》.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好去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其中白脚"处"与韵脚"酥,无,都"都是乌(u)韵,撞了韵,系平仄通押(混押)。再如:《泊船瓜洲》.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其中白脚"岸"与韵脚"间,山,还"都是安(an)韵,也撞了韵。4 ^! z9 D1 F e7 G
9 X9 X5 {/ @7 o4、忌凑韵;所押之韵,与全句意义不相连属,勉强凑合者。凡凑合之句必软,软则不稳。李东阳【怀麓堂诗话】云:"诗韵贵稳,韵不稳则不成句。"6 W, m- E I$ [5 K- C2 k
$ ? |/ e% l- v B; v( ?* ] I
7 m7 O$ T) ^( x5、忌重韵;即同一个韵字在一首诗的韵脚里重复出现,此乃大忌。不可使用同一字重复作韵。同韵字很多,哪能就识一字呢?一般人不犯此病。
4 ?4 ?3 G: N( X7 Z! B) Y6、忌复韵;凡意义相同之字,如六麻韵中之"花、葩、华",七阳韵中之"芳、香",十一尤韵中之"忧、愁"等字,义皆相同,一诗之中双押即为复韵,应避之。
& f/ G. _# e0 H; @2 ^/ }! p5 b7、忌连用同音字作韵;指的是押韵句连续使用同音字,并无间隔。如,首句用"汤",二句用"钢",四句用"冈",六句用"纲",八句用"刚"即是。但是隔句一用不算,如《客中行》.李白"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义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这首诗中"香,光,乡"其中香和乡间隔使用是可以的。' ?+ y# k' h. ], A5 D
5 K( v" B9 w. W8 o
8、忌倒韵;指的是由两字组成的一个词,为迁就韵脚颠倒而用。如:"先后、新鲜、来去、慷慨、凄惨、辉光、牛马、地天、玲珑、参商、罗绮、琴瑟、乾坤"等,如果不妨碍原义方可颠倒。如不可而倒之,即称之为倒韵,切不可用。如罗绮-绮罗,图画-画图,毛羽-羽毛,白黑-黑白之类,可用。大家韩愈等有湖江、白红、慨慷之类的颠倒用法,后来人亦讥笑其倒韵。学诗要扎实基础,倒韵也是常见病必须引起重视,否则,恐怕麟麒、凰凤、木草、川山之类就要俯拾皆是、触目惊心了。
' C( ^8 p1 U# h8 o
8 [) B' ^8 R% p h' i1 o$ A* q3 Z" L9、忌僻韵;僻韵又称"险韵"或"难韵",即生僻之字,如东韵之"蝀翀"等字。各朝代大家对僻韵之不宜用,不但都有论述,也不屑一用。
3 ], z! c% [* J- `# R10、忌哑韵;哑韵者,指的是声调不响亮,或意义不明显的韵字。如"东"韵之"忡、懵"等字即是。【随园诗话】:"凡音涉哑滞者,便宜弃舍,'葩'即花也,而'葩'字不响。'芳'即香也,而'芳'字不响。以此类推,不一而足"。
$ S! f; X3 N4 T1 d11、忌别韵;指的是同一字因音韵不同,而意义也不同,误押之即为别韵。如"重"字于二冬韵作"复叠"理解,于二宋韵则作"贵重"理解;"降"字于三江韵作"顺服"理解,而于三绛韵中则作"下落"理解;"鲜"字于一先韵中作"新"字理解,而于十六铣韵里则作"少"字理解,务须辨明,方不致误用生出歧义而贻笑方家。+ I% i$ q: R. i0 }. a7 O1 w
12、忌混韵;一般是指平水韵与新韵混用,也有指用词韵代替诗韵,任意将诗韵扩大。! [ a% ?2 e6 d+ s9 B
4 [, f( G' ~ u$ Q0 W1 h7 l
13、忌乱借韵;所谓借韵,就是首句可借,因为依格律首句可入韵亦可不入韵,要求宽泛,可以借韵,而且只限于首句,但借韵借到了偶数句就造成乱借韵。
& u: v1 X* L" ~% d
2 S/ w" f$ G5 m. L" x2 D【转贴附注】关于第13忌,做以下说明:前人作近体诗用韵是偏严的,邻韵通押只限于诗的首句。现代人写近体诗,却在突破这个樊篱,邻韵通押已不限于诗的首句,而是扩展到其他押韵的句子,如绝句的第二、第四句,律诗的第二、第四、第六、第八句。这种突破也见之于传统文学形式古为今用的导师们的作品中。这里以鲁迅、毛泽东的旧体诗为例:* {' z. h0 P3 a/ x8 s9 a" F0 z
鲁迅青年时代写的近体诗,现在保存下来的,如《别诸弟》、《莲蓬人》、《庚子送灶即事》、《惜花四律》等,共十二首,每一首用韵都属同一韵部,"衬韵"也不用,是严格按照旧时的试帖诗用韵的。但当他赋与旧体诗以历史新质之后,服从于表情达意,将前人"衬韵"、移植过来,而不限于首句。例如《悼柔石》:* o s0 @ u: x) |
惯于长夜过春时,携妇将雏鬓有丝。
0 X% t$ E5 v, [) [; ^/ z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幻变大王旗。% R" u: b! a: r& N1 F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R/ z5 I# o# V4 p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3 Z. y; @+ u' _6 e 这首诗里的"时"、"丝"、"旗"、"诗"属支韵,"衣"属微韵,按陈规,邻韵只可用于首句,而这首诗却用在最后一句。又如《无题二首》其一:
( M8 r/ k9 k) S2 j: d3 _4 `# I 故乡黯黯锁玄云,遥夜迢迢隔上春。- U( `6 F9 k9 D! X. ~: Q, Y
岁暮何堪再惆怅,且持卮酒食河豚。
- l% a' }8 T0 a9 O) y% k J 这首诗里的"云"属文韵,"春"属真韵,"豚"属元韵。三个押韵的字分属于相邻而又不同的韵部,这在古人近体诗中是很难找到的。但现在保留下来的鲁迅近体诗,多数还是用同一韵部的。这少数几首通押的近体诗,你总不能认为是他不懂韵律,或者一时疏忽,应该认为是对近体诗用韵的合理解放。8 N2 `9 \3 X$ K: C4 M9 u
毛泽东的近体诗很讲究声律,平仄是非常工整的,大都用标准句式,可以变通的非关键字,也尽量拗而有救,调整得节奏鲜明、和谐,连不押韵的句子的脚节,上、去、入三声掺合着用,邻近的脚节不用同声字,力避"上尾",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于此可见他对声韵学造诣之深,运用之严谨。然而他的近体诗的押韵,同鲁迅一样,突破前人的樊篱,运用了邻韵通押。例如《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 O! C8 b, p K) P q0 j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 m1 W' c3 g" G2 f0 H5 w0 N9 E9 n 金沙水拍云岩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 e' {0 L/ A+ b/ O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 x& }3 }# A; |' t* d6 |8 R4 D 诗中的"难"、"丸"、"寒"三字属寒韵,"闲"、"颜"二字属删韵。再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 C3 T8 e8 n8 d 锺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6 G3 ~2 a" F* x3 w; S2 K/ L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f8 L2 `" |* h: k7 b+ @
宜将余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 R$ E/ p8 J- G* [% X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 c) Y; k/ I6 L. g4 w "黄"、"慷"、"王"、"桑"四字属阳韵,"江"属江韵。又如《答友人》:
8 K/ n2 n. m6 q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
+ o* W8 `4 v( M 班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 E& S1 O* g4 P' S+ ~4 a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
4 e# A% U% l7 s- I, y- x 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 X, Y1 n, @# I& ^: H
"飞"、"微"、"衣"、"晖"属微韵,"诗"属支韵。再如《吊罗荣桓同志》:
( F- S0 ^+ _) y 记得当年草上飞,红军队里每相违。, m5 R8 j* t* i; s. |( M
长征不是难堪日,锦战方为大问题。2 C: B, R0 ?! i- V+ Y/ ~/ w4 T
斥鷃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9 q& j, f& _ u8 r0 T
今君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 u! Z9 Y) t! C9 k& v
五个押韵的字,分别属三个韵部,"飞"、"违"、"非"属微韵;"题"属齐韵;"谁"属支韵。- u" J3 t d6 y1 P6 V; N
郭沫若近体诗很讲究平仄,但押韵也不"率由旧章"。例如《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6 o% e& [! F. s
人妖颠倒是非淆,对敌慈悲对友刁。
9 `* ^: u* G6 F; q" N2 o# M2 Z 咒念金箍闻万遍,精逃白骨累三遭。
\# S* f! ]6 W; J( v 千刀当剐唐僧肉,一拔何亏大圣毛。
5 Y7 X4 d) j" l 教育及时堪赞赏,猪犹智慧胜愚曹。
( I* ]3 d( A- b% L1 w7 B, e& u 这首诗五个押韵的字也是分属三个韵部,"淆"属肴韵,"刁"属萧韵,"遭"、"毛"、"曹"属豪韵。 为近体诗开辟了古为今用道路的导师们,既已合理地解放了押韵,我们何不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呢?
% m1 o/ P7 p, z% U, Z4 A: y. J & n9 _3 K& N2 Z
对于近体诗的邻韵通押,诗词界有不同意见。一种认为,近体诗的形式既然是仿唐宋人的,还得合乎前人绳墨,一首诗的韵脚应该属同一韵部,若要邻韵通押,也只限于诗的首句。他们的作品也是严格遵守这个规则的。对鲁迅、毛泽东等近体诗的邻韵通押,可"为尊者讳",只说"在前人诗中难找",或"不合于唐宋诗人的格律",并无苛责之词。
v! ?- [/ {7 k, ]/ S2 y. e0 z/ Q 另一种意见认为,近体诗,在尚不能突破古四声平仄樊篱的条件下,把押韵的宽限适当解放些,也是合理的。而且,这种解放,并未背离今不妨古的原则。唐宋人的"进退韵"、"辘轳韵"、"葫芦韵"、"衬韵"等,早就邻韵通押。另如李商隐《少年》,“外戚平羌第一功,生年二十有重封”,除“封”为二冬韵,其他皆押一东。$ p- c. O7 T( i- ^
永王东巡歌 李白) ~7 R" p3 o4 x* l( N$ t
祖龙浮海不成桥,汉武湾阳空射蛟;
* Z/ q- B0 B, P5 K6 {我王楼舰轻秦汉,却似文皇欲渡辽。
( f1 U4 l' z: t7 L! S1 R本诗押"二萧"韵,却于次句押"三肴"韵字。% z$ F3 [2 T& z2 d3 w6 H9 D
次韵答宝觉 苏轼+ W. [$ l, K& N5 p& r; \: O
芒鞋竹杖布行缠,遮莫千山又万山;
/ }7 W; E1 [% A: R3 a从来无脚不解滑,谁信石头行路难。
- n1 B! A8 J6 ^ \- J% u$ G首句押"一先"韵,次句押"十五删"韵,末句押"十四寒"韵。
# X) m. Z! Z# K* J: U2 P( T5 d! S闻莺 杨万里1 L- g8 s9 J% N7 X4 P) N4 [
晓寒顾影惜金衣,着意听时不肯啼;
' o# q3 O' z' ~, n: G3 P飞入柳阴深处去,数声只有落花知。8 Y1 L T7 f1 {9 ^! |3 T
首句押"五微"韵,次句押"八齐"韵,而末句押"四支"韵。
1 u* H2 d- m# \6 e p% z清人袁枚《随园诗话》中,指出刘长卿、杜甫、李隆基、李商隐等作品中都有邻韵通押的韵脚,并"唐人不以为嫌也"。
" P' H- y1 K5 Z' f7 ~8 `7 _ 实际上,从唐朝开始邻韵通押就已经出现,原因是有的邻韵用来也是声和律畅。从宋之问到杜子美,从苏东坡到鲁迅邻韵通押的例子比比皆是。当然应制诗和试贴诗除外,因为面对皇上和博取功名自然要小心谨慎一些。但是有的皇帝自己也用邻韵。
) ~ r1 K9 q) M9 W) p为了使邻韵通押合法化,我们的前人苦心孤诣地造出一些令人感到深奥和玄妙的术语。例如飞雁出群和飞雁入群等。其实这些所谓的古格完全是我们的前人为他们的前人找的借口罢了,因为不论是诗仙还是诗圣都不懂这些。飞雁出群是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提出来的;而飞雁入群则是清代的汪师韩在《诗学纂文》中提出来的。 0 Z' ?$ ]7 T( K$ q7 ~
王力教授在50年代出版的《汉语诗律学》中说:"近体诗用韵甚严,无论绝句、律诗、排律,必须一韵到底,而且不许通韵(字下面加了着重点)"。但是在1977年出版的《诗词格律》中,则说:"今天我们如果也写律诗,就不必拘泥于古人的诗韵。不但首句用邻韵,就是其他的韵脚用邻韵,只要朗诵起来谐和,都是可以的。"可见这位研究诗词曲格律的著名专家,也是赞成合理解放诗韵的。
. c- z8 h) U4 Z+ A! R. @ O( K9 B8 |9 m9 A
在宋词中,韵域很宽,邻韵通押更自由(词的用韵宽泛甚至突破了邻韵界限。如范仲淹的苏幕遮,地、翠、谁、思、睡、倚、泪,属第三部;外,属第五部。苏轼赤壁怀古十七、十八部混押。毛泽东的菩萨蛮大栢地,紫、舞分属两部)。
5 y$ x1 c. v' n T & W9 m* b' v3 ?' p/ L
/ o0 `9 l' H/ D* p7 d5 y9 G! f
5 b$ G- f+ r$ D9 l! ?) d, ~
2 ~# c4 n1 f& s; |4 @1 a
: v6 Z% }! G4 L
2 j4 C( M7 }, 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