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有烟无火 于 2015-4-14 01:59 编辑 , Q7 Q; T' A& F+ c
& S3 x- i8 C6 h9 S0 }# F& r
《就看山望水评“中国梦”,我想说的几句话》(不得不评《中国梦》)+ W9 _& c! @/ U& f, v$ D
- C H' P) ^, b: E, h0 [
文/烟火
" F7 x& A5 u* D- ^, {+ p; p- r1 o4 _& | W2 f( L# H
这些观点,我个人是不赞同的。什么叫现实批判?《中国梦》除了以小脸蹭大面挂了一块“中国”的门牌之外,貌似与中国这个大社会的良性发展方向格格不入,根本是硬凑挂钩卖“自个人肉”。什么叫现实?现实就是及时发生与存在的一种运动,而且有明显的集合方位,这也就是“视时务”另一种解释。中国近几百年的苦难我们还没过够?想一想我们祖先几代人的苦难生活,作者能成长于和平年代,那是他的福分。这种“小自小我”的“阳痿”与“软蛋”就是对这个社会不良的批评?我们要保护这种和平,这是我们的责任与共识。如果你说这诗歌里体现了一种“自我批评”的个体表现,我赞同。
" y& h5 ]; M/ d4 z
, }8 ]9 k. e8 U2 _9 } 社会是人造成的,我赞扬与倡导正能量的社会运动,也提倡正能量的社会批评(包括文学批评)。《中国梦》这首诗里隐讽了一种什么样社会运动?它又批判了什么样的社会形态?是“做爱”吗?既然“做爱”,那是作者自己的事,与我等何干?如果不荐评那就只代表作者他个人,与我等无关。
" d- I7 ^2 j) ~
3 v/ d* M( k/ y7 k 你批评说“上面说什么都对和说什么都不对是一个模式”——怎么就是一个模式?既然你说到了上头,我可以夸小的认为“上头”所指是韩庆成先生,我也可以夸大了的说“上头”是习近平主席的“文艺报告”。韩总代表的中国诗歌流派网,习总的文艺报告代表的是国家。这样你的文章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了一种社会意识,也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实实在在的存在。社会意识形态从哲学的角度分析,它只有三种表现:一为代表统治阶级,二为被打倒的旧阶级,三为现存社会的新思想。你的“上头观念”该划类第几种?这根本是三种模式的不同存在中的两种。中国社会能有今天的和平来之不易。我们作为一个文学写意者,可以有个人的情绪“暴力”,但是这种“暴力”不宜推广与倡导。再说你既然把话说出来了,你是认为“上头的对”或是“上头的不对”?还是在玩“暧昧”的游戏两头不得罪?如果是这样的话,那真的可以就是如今中国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不是意识主流),是真正社会批评的大问题了。7 w( L/ n8 c, G+ f
2 C' b1 `( ^/ c! ]6 i
也许你会说,韩总的意思是荐读《中国梦》的独特与个性的鲜明,没定论此诗的正负能量,要的就是不同的看法与意见。那我倒问问,《诗日历》为什么就不能惯例的上稿否定声音与评论?干嘛要俗易物非呢?4 ^* `# `/ j5 D8 m
$ s- H8 J* h0 X: @/ N" e" S& {, x
言而无为,纯属观点不同。问好老师!
* P0 R( L) D( c- C% U
& p4 J3 u2 O: `2 t4 ]5 ?0 \1 R- Y* g后附:2 V/ k J" w/ N+ j) ~( N4 w
" W' S$ h+ ^3 A; V( [! I9 K
点评木郎的《中国梦》+ ]) t8 X( y5 p: e1 _
% A+ z/ N' }5 A# e6 {8 l, j文/看山望水0 z7 c$ t; w$ O l5 N
" D$ V: Q6 G, P/ S
中国梦. l3 R$ j# P7 ^6 p3 I- z5 x9 a
. c' y" {7 a* B1 {
梦是一座通灵桥
: k, W' x& S4 e. n7 Q# O' G可穿越时空,可连接生死
/ y5 y4 a0 E2 J0 h! `: D' `唯一不能指引我
+ t7 D2 o% ~; z# [7 p抵达彼岸。灯芯拧亮9 K% t4 @/ B. h" l: \9 \' H* b
一份说明书,也不能给我安慰1 a: ?0 Y. g y1 x. K4 N
夜越描越黑,我们# J, P% ?' V" g7 _1 i2 M5 i# O. N
被迫服下催情药# z0 t; ~" ^. P: D/ r- x
或致幻剂。在黑夜里
$ e7 i8 S! s, Y! S+ m6 u在沼泽地,人们抱着各自的影子) j$ b+ e: Q4 L
亲吻,抚摸和抽插
8 |) @' M- F6 c1 ]按既定的出场顺序,我们
0 |% |/ f, w. [都有一个扮演的角色. E8 J+ D5 O* e7 t$ E& F
有人射精,有人呻吟
1 u, M: F: R, K1 g: n4 _1 u; }1 n4 k' d; t9 H& }. _: [& A* D
应该说这首诗语言表现力方面,现实批评力道方面没什么问题,还可以。这也许就是获得推荐的主要理由。但不得不说,很长时间以来,我厌倦读当下的诗,在于其中的凶狠、暧昧和粗鄙,阴暗偏邪语言路数,读来非常让人不舒服,获得的信息太不利于心灵,也得不到诗阅读带来的审美愉悦。
8 l0 d# i0 ~: P2 ]这不是某个诗人作者问题,而是诗坛整体话语“特色”,应该说很中国,很当下,很时髦。/ z4 ^$ R+ t h3 G
似乎诗人写诗都在比尖酸刻薄话语,比拼博取试听注意的冲击和高音,这是种内浮躁表现,一种功利欲推助,一种缺乏艺术趣味的结果,也可以说成无个性创作观和路数。当然也注定不会有好的阅读效应,发生大面积阅读疲倦。事实上,我听到很多人反感诗人和诗,也在从这里获得的负面信息。在艺术领域可以说成“暴民心态”,谩骂的诗歌变体,不满情绪的诗坝口宣泄。你说的可能是对的,但说法不讨人喜欢,令人反感。——而诗包括写作都首先要解决说法。/ f0 r) M2 \$ T5 T' }! A. [3 h/ w
我们先前有不少靠这个路数起家的名诗人,这个成名效应也引导出一股强大创作风潮,邪、淫诗文本蔚为大观。! j3 q. u' u% T" ^& q9 L
我个人基本不读这类诗,我可以在其他论著和媒介里获得更好的类信息。也就是说这样的刺激对诗阅读而言越加疲软,乃至终于遭厌烦、抵制和遗弃。2 Z0 w9 Q6 w4 p4 h
余秀华被误解也正在这里,事实上余诗的可贵在艺术气质,本真体验,生活现场的率性个性言说。这不是单单阴暗和暧昧所能替代的,不得要领效法也是东施效颦。也可以从早就“一脱”的大量男女诗人没成名这点得到确证。
& ~/ `6 y- G" J 诗美在“审丑”一端的确更难把握好,需要用强大的艺术平衡力来消解其可能带给阅读的不适和反感,需要更彻底的转换,从波德莱尔等诗大家的作品中应可以了解这点。可我们的诗人做得并不好。文本让人觉得邪气,曾有人使用过“邪气凛然”这个词。
. A$ ^ h5 n3 a2 l0 B 诗人之成为诗人,光靠逞强斗狠还不够。要走出“群写作”,需要超越群的坏影响。而我们对一些真正走出的诗人并没有给予足够关注,一种陷入风潮的状态。也许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吧。
: ^" N0 B# Z7 ^" G! F5 K V4 R 似可理解。很多人内心已被“同一性”现实和个人生活的怒火怨焰烧灼着,或已烧毁,发出的必然是相类信息。像堆焦炭,难于提供给我们更多丰富性。与其说是当下诗的悲剧,毋宁说是此境况下人的悲情。- z$ b+ O/ R4 o! y9 ]
然而,诗人应该是出笼自救的人。既写诗,什么都代替不了艺术道理,无法越俎代庖。
% r6 d& l# |3 h5 M (看山忘水话诗存稿 2015.4.11)( L& B: u0 G: P; 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