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436|回复: 5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类似或交叉题材诗写的文本关系思考 ——兼谈两组疑似“剽袭”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2-3 12: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类似或交叉题材诗写的文本关系思考
——兼谈两组疑似“剽袭”诗

                         张无为


       我认为,关注相似或同类书写对象,总难免有“英雄所见略同”之处。就文学艺术包括诗而言,关键是考查不同作者的观照是否能够同中求异,由此判断其作品诗是否有新意,是否有个性,是否能超越。
       由某些诗文本引发灵感,并能别出心裁,呈现有新意,是艺术创作包括诗写的重要活动方式,可识其为广义的“接龙”传承。在此暂抛开其它如从现实、历史、自然、生命等生发出来的各种原创,成功的或者不成功的。
       激发或引发可以是单方面自足反应,亦可通过联动进行。大多创作属于前者,如:表现之一是对名家文本产生共鸣之后的延展性再创造,表现之二是对所参照的文本不满足进而重起炉灶或另立门户,表现之三是仅仅由参照文本引发出火花或个人经验。属于后者的主要表现为和答、酬对,同题写作互动多在其中。
       至于在不同文本中,某些词语、局部意象等相似或相对,颇难说清楚,不必介意似更好,根本上要比对其文本语言是否有复制,题旨是否雷同,以及整体效果等。对确认的复制、雷同文本,可以发表时间为依据。构思、结构、风格等有类似,如果题旨、效果等同样类似,那么或者是偶合,或者是借鉴,或者有抄袭之嫌;而如果后者的文本题旨、效果等有新意或者更佳,则应该支持其进步。
       由此是否能够考察出《麦田记》、《村庄记》与《先人》的写作关系以及属于哪一种?包括《下午茶》与《冷颤》、《再与阿Q一起回想》与《再于阿Q一起回想》等等。

一、《村庄记》与《先人》比对

      《村庄记》应该是由村庄中的民间腊月祭祖现象想象出“每年冬天一些死去的人摸黑儿回到村里”的情景,以此感叹人生现实。死者灵魂“倒像离家在外的人回来省亲”、“他们的模样没有什么变化”,在中国文化的情理之中。而“离家回来的活人满头白发”一天天惊人地衰老,亦通过对比关联到现实人生易老。“买过去的楼都闲在路边上”是无神论判断。“回来的死人惋惜活着的人”是借死者视角感叹生活。
      《先人》(1)是从当下整个“村庄”现实展开的。
“先于村庄死去的普遍比村庄年轻”是诗意表达,如果变成“先死去的普遍比活着的人年轻”就落俗套。结尾“这期间,最安静的/要数躺在木头里的人/这期间,最悲伤的/要数比所有死者都老迈的/村庄”同样如此,尤其是“比所有死者都老迈的/村庄”更令人深思,并且,对照中效果得到强化。
“他们从一个村落搬到另一个村落/一大群人协助搬迁”正是“村庄”现实。而“一大群,裹在白棉布里的人从早晨忙到傍晚”更耐人寻味。
——全诗关注点是死去的与村庄之间的复杂关系,包括村庄历史,村庄文化,村庄变迁现实中灵魂的安宁等等。
      《先人》(2)开头与想象“一些死去的人回来”的情景起点类似,但落脚点是展现民间的神秘的“送鬼”习俗。
文中先写“鬼”“时不时”回到各自“原来居住的房子”揭示亡魂对原来自己家庭的依恋或耿耿,如:“照看火塘,摸摸墙角的酒瓶”。
接下来,“火就跳/酒瓶就咣咣地响”则进入神秘主义感悟,个中亦包含“闹鬼”的表征。
然后由整体转入具体,写“娟子家那夜”,“火一直跳/酒瓶一直咣咣响/黑乎乎的人影”等有些令人毛骨悚然的感觉。
最后写“娟子”的行为——“很平静,她披上衣服/倒一碗酒”(插入一句“这只碗/刚才被二柱用过”,非常高明)。结尾写“娟子用它倒上新酒。就这样/二柱的亲哥哥/被娟子一碗酒送回去了”。如此对比不仅表现出鬼扰生者的民间传闻,还隐含了亲人之间的纠结关系,更表现出“娟子”的冷静与智慧。蛮有情趣的。
       可见,《先人》(1、2)与《村庄记》基本是两码事的书写。虽题材有交叉,而各自的起点、展开、收束均不同,尤其是旨趣、意义、效果明显有别。特别是《先人》中的怪异(神秘)习俗,也是我选其入《诗歌周刊》并特别推荐的原因之一。当然,作者后来说“前面的铺垫读者可以大胆的想象鬼魂就是娟子的丈夫,二柱是娟子的小叔,山东老家那边哥哥去世嫂子嫁小叔的事情时有发生,也是被民间默许的行为”。我以为,这层习俗,前面的铺垫似尚未通过隐藏的细节表现出哦。如果能巧妙透露出来会更佳。

       《先人》(3)(没有选入《诗歌周刊》)写死者“放弃了转世投胎的幻想”,他们“活在/稗草的根尖上/晚上出来透透气,数数人间的星星/早晨再钻回去”仍然是神秘的体验。至于没有将其选入周刊,是因为诗的最后尚有调整余地。
       如:写“拔草的时候,如果带出来/一些虫子”。作者由此转回现实,虽然“千万别伤害它们……再埋他们一次”有很好情怀,不过,写虫子“可能就是附在草根上的先人”总是显得别扭。因为即使从轮回观念或可以理解,即使在后现代视野下,认定人与虫子无二也无不可,不过,如果有相应的铺垫更好。

二、《下午茶》与《冷颤》

      《下午茶》展现非洲人肉菜肴、草菅人命的野蛮文化,曝光底层生命尤其是孩子的命运,在习以为常与令人震撼之间,形成巨大反差。
      《冷颤》则以倒叙先通过智利喝啤酒,联想到青岛啤酒巧妙传达游子情怀,而更绝妙之处是在盛夏的南半球打了一个冷颤,绝妙在于通过东方神秘主义感应亲人的突然离世,是游子情怀的升华。后写回到爷爷坟前,面对墓碑上“末尾刻着我的名字”是“爷爷临走前一个一个喊出来的”则进一步抒发亲情的生死离别,令人感慨万千。
      ——那么可以说两者之间谈不上抄袭的关联。至于南墙先生所说的 “人家喝茶 他喝啤酒”“人家是和张二棍,他是和三个土著妇女” “非洲和南美洲”“人家微微叹息 他打冷颤”都是不成问题的;至于“人家端上热气腾腾的菜  他又是一个冷颤”“人家摆在饭桌上 他是上了墓碑”就更是一趟马一条河了吧。
       以上是个人思考,不当之处欢迎批评。

                                         2016年2月3日08:32:3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6-2-3 14:39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6-2-3 17:17 | 只看该作者
见解独到,
刀刀入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6-2-3 19:20 | 只看该作者
问好教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6-2-4 11:09 | 只看该作者
来欣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6-2-4 11:37 | 只看该作者
有礼有节,逻辑清晰可辨,细节分析、辨别丝丝入扣。学习教授耐心的、深入浅出的言说方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6-2-4 12:05 | 只看该作者
由某些诗文本引发灵感,并能别出心裁,呈现有新意,是艺术创作包括诗写的重要活动方式,可识其为广义的“接龙”传承。

支持这个观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6-2-4 12:05 | 只看该作者
问好张教授,春天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6-2-4 12:35 | 只看该作者
欣赏大作!春天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6-2-4 21:2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1-10 11:31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