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89|回复: 3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仰望聂耳铜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9-27 17:5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浮山雨 于 2016-9-27 18:17 编辑


  仰望聂耳铜像
  
  文/浮山雨
  
  
  上海淮海路与复兴路交界的绿地花园,有一尊铜像矗立在绿树掩映之中。
  这是中国音乐家聂耳的青铜雕像。
  铜像高4米,名“起来”,真实地展示了聂耳的精神风貌,栩栩如生。
  只见他英姿勃发,目光炯炯,敞着外衣,左脚向前跨出,正展臂挥舞雄风指挥歌唱。
  
  仰望聂耳铜像,我的耳畔轰然响起令人热血沸腾的国歌旋律——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聂耳(1912-1935),原名聂守信,云南玉溪人,1935年7月17日在日本海滨遇溺身亡;
  聂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作曲人。
  
  秋高气爽,陆陆续续来了十几位老人,他们于铜像前站成“一”字,
  好似接受聂耳歌唱指挥,整齐有力地唱起了《国歌》——
  ……每个人都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
  原来他们是在排演小合唱节目,准备上国庆节的居民小区晚会。
  
  聆听国歌,我深深地陶醉在铿锵的乐符里,感受祖国的亲切和伟大。
  是啊,没有什么力量比国歌更强大、更震撼我的心灵。
  因为国歌容纳了神州大地所有的乐感,
  每个音节都凝聚着长城挺立的骨气,
  每个音符都滋生出泰山厚重的力量,
  每个音律都爆发出黄河咆哮的强音。
  几代人的使命在国歌里雄壮,并伴随着五星红旗不断前进……
  
  历史证实,《国歌》唱出了时代危亡时期的最强音。尤“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句,
  深刻蕴涵着“居安思危”的中国传统文化,传递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我们向聂耳铜像三鞠躬!感谢他在五线谱上用血和泪串起中国的最强音,
  好如一枚枚雄浑的力量种子,播撤在大好河山的沃土,播撤在中华儿女的心房……
  

聂耳铜像1.jpg (97.16 KB, 下载次数: 5)

聂耳铜像1.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6-9-27 18:11 | 只看该作者
唤醒国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6-9-27 20:01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学习。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6-9-27 20:04 | 只看该作者
警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6-9-27 20:06 | 只看该作者
仰望聂耳铜像,我的耳畔轰然响起令人热血沸腾的国歌旋律——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6-9-27 20:06 | 只看该作者
聆听国歌,我深深地陶醉在铿锵的乐符里,感受祖国的亲切和伟大。
  是啊,没有什么力量比国歌更强大、更震撼我的心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6-9-27 20:07 | 只看该作者
 历史证实,《国歌》唱出了时代危亡时期的最强音。尤“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句,
  深刻蕴涵着“居安思危”的中国传统文化,传递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我们向聂耳铜像三鞠躬!感谢他在五线谱上用血和泪串起中国的最强音,
  好如一枚枚雄浑的力量种子,播撤在大好河山的沃土,播撤在中华儿女的心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6-9-27 20:07 | 只看该作者
 历史证实,《国歌》唱出了时代危亡时期的最强音。尤“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句,
  深刻蕴涵着“居安思危”的中国传统文化,传递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我们向聂耳铜像三鞠躬!感谢他在五线谱上用血和泪串起中国的最强音,
  好如一枚枚雄浑的力量种子,播撤在大好河山的沃土,播撤在中华儿女的心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6-9-27 20:07 | 只看该作者
欣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6-9-27 20:54 | 只看该作者
聆听国歌,我深深地陶醉在铿锵的乐符里,感受祖国的亲切和伟大。
  是啊,没有什么力量比国歌更强大、更震撼我的心灵。
  因为国歌容纳了神州大地所有的乐感,
  每个音节都凝聚着长城挺立的骨气,
  每个音符都滋生出泰山厚重的力量,
  每个音律都爆发出黄河咆哮的强音。
  几代人的使命在国歌里雄壮,并伴随着五星红旗不断前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2-4 20:52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