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了吗? 毛翰
& K9 A: B: @. u4 m
" K& w$ _* B! X+ A0 w4 W& L; d6 z& W
% P; ^9 L8 W5 u( c- b. F 1
$ r: p& \7 L- ~
, P, d- E% ^5 ~. W “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这话是谁说的?如果是胡适说的,那是胡说;如果是阿炳说的,那是瞎说。可是,说这话的不是别人,而是鲁迅。鲁迅早已封神拜圣,他的话自然不能不信。别的神走下神坛后,鲁迅的地位有增无减,他的话仍然句句是真理。
8 ?; I: ~: C3 d/ Y% L4 L 于是,鲁迅关于中国诗的这句话,作为一种权威的价值判断,终极的审美裁决,常常被人引用,用来厚古薄今,尤其是用来贬低新诗,贬损现代人的诗歌创作。受贬者心中不服,却往往无言以对。$ L$ b6 t& ] [5 R5 f: i
然而,“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与鲁迅,谁的话更有道理呢?赵翼以诗论诗,其一家之言,如果换成鲁迅的观点,就该改成这样了:“李杜诗成万仞山,至今谁可比其肩。江山代有才人出,各自窝囊数十年。”
9 m2 M( Q% e/ ^( J: k- ~
! S; d" B2 l9 J2 l* T$ L# p+ k 2 @% Q" a1 g0 }: f# U0 Y9 Q, P
1 F" \& p$ c1 d 我想,鲁迅虽然随母亲姓了鲁,却不至于如此鲁莽吧。鲁迅这句话,一定有一个前后语境,它不会唐唐突突,凭空冒出。一查《鲁迅全集》,果不其然,此话出自鲁迅1934年12月20日致杨霁云的一封信,原文如下:
6 x t- O. q, P! L6 }+ v$ j1 N “来信于我的诗,奖誉太过。其实我于旧诗素无研究,胡说八道而已。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动手,然而言行不能一致,有时也诌几句,自省亦殊可笑。”
9 f6 w4 i5 V n. W 原来,这话出于鲁迅的自谦之辞。因为别人“奖誉太过”,鲁迅就说自己的诗其实不怎么样,过奖过誉,实不敢当。“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长唐人威风,灭自家志气,在这种语境里显然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如果这一句能当真,能坐实,那夫子自道“我于旧诗素无研究,胡说八道而已”、“有时也诌几句,自省亦殊可笑”,岂不也能用来评判鲁迅自己的旧诗研究和创作,判定鲁迅的旧诗研究和创作毫无成就,一无是处?
7 |$ o6 w( |2 g& `1 [ 这种话如果可以信以为真,那还“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谢灵运语)呢,哪还轮得到唐人,天下诗才早在六朝之前就被人挥霍光了,天下好诗早在魏晋时代就被人做完了!
) T$ g; P) L( J& L; ^
# g! A) c* |9 D8 o 3 % c4 W, C9 B8 w) [& b
, c) `0 Q$ j! ^* r1 l; C 鲁迅这句话原本也许并无大错,一经引用者断章取义,便错定了。“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明明还有下文,“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动手”——如果真能像孙猴子,翻得出如来佛掌心,那就另当别论了。
3 D7 s* y! B% k: }, U- c 一部中国诗史,诗歌发展就曾多次“翻出如来掌心”。从《诗经》的四言,到《楚辞》的杂言,到汉诗的五言,经六朝化育,定型于唐诗的五七言近体,又有唐宋词及元曲的相继兴起,每一种新的诗体出现,都形成新的诗风诗境,产生新的典范之作。相对于四言为主的《诗经》,杂言的《楚辞》即已“翻出如来掌心”;相对于五七言“近体诗”,词曲即已“翻出如来掌心”。( \- L( n: h' g4 Y% U% D4 C
明崇祯初年刊行的《古今词统》宣称:“夫诗让唐,词让宋,曲让元,庶几《吴歌》《挂枝儿》《罗江怨》《打枣竿》《银绞丝》之类,为我明一绝耳。”明人自信,本朝的诗可能不如唐,词可能不如宋,曲可能不如元,但民歌民谣肯定是“我明一绝”,前无古人。唐诗宋词元曲之后,以民歌民谣的崛起,明朝诗歌便“翻出如来掌心”了。而20世纪,新诗(白话诗、自由诗)的异军突起,也如齐天大圣横空出世,“翻出如来掌心”了。
P+ ^% V0 {& r& \( t 除非偏执到认为,民歌民谣不是诗,新诗也不是诗,你是得不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的结论的。但新诗且不论,民歌不是诗,这说不过去吧,《诗经》的精华部分《国风》《小雅》就是公认的民歌,它们不仅是诗,还是诗的经典呢!: ?: N) \$ n, L4 U
在中国诗史上,一种新的诗体的被承认,总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词就曾经被称为“诗余”,不登大雅之堂。词被扶正之后,曲又被称为“词余”。而五、七言诗即使没落了,也会像是旧贵族,惦记着昔日的辉煌,不大瞧得起新兴阶级暴发户。8 ~( F3 ?6 U& D5 z' X
* W) @" S7 [, n/ K& d 4
& J+ }% S2 L' U5 P' r
3 k8 [/ G1 i3 A- R 即使不想“翻出如来掌心”,就在唐人“近体诗”的框架内,诗仍然是可以有所作为的,一部中国诗史,唐以后仍然名家辈出,峰峦迭起,王安石、苏轼、陆游、元好问、王冕、高启、杨慎、徐渭、顾炎武、王夫之、钱谦益、吴伟业、袁枚、赵翼、龚自珍、秋瑾……岂是“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一语所能抹杀的。' @% X* m! y; k
当然,“翻出如来掌心”是完全必要的。诗一经“翻出如来掌心”,马上就进入一个全新的创造空间。自从有了词、曲,中国诗歌史上便有了另一串闪光的名字,李煜、柳永、苏轼、秦观、周邦彦、李清照、辛弃疾、姜夔、吴文英、白朴、关汉卿、马致远、张养浩、纳兰性德……闪烁着与唐诗迥异的光芒。自从有了明清歌谣,有了现代新诗、歌词,中国诗歌史便相继翻开了新的篇章。- _8 d, z6 A% {* N9 D% c
那如来掌心,即便不是有意翻出,而只是不慎跌出,也可能会有意外的惊喜。笔者不才,偶尔习作五言诗,咏梅,得“雪落天下白”一句,窃喜。既而疑其古已有之,上网搜索,居然前所未有。这就怪了,此句信手拈来,有天成之趣,唐人怎么就没有做去呢?原来,这是拗句,平仄不协。而拗句拗救,终非得已,古人多不为。于是我就想,平仄不协,这怕是古人预留给我们的创作空间吧!为什么一定要把平仄搞得像钢琴键盘,黑白交替,一序不乱呢?如果“近体诗”定型得更早,一个自然天成的句子,如“池塘生春草”,能被平仄一票否决,那谢灵运等还拿什么来炫耀诗才呢?' J, I6 e% T$ v
2 v. i/ N& c+ j- A# y- n6 q! g% j 5
4 @, r/ N2 y2 o$ E5 T2 Z1 p% I7 n w- n% V( p" m
今天贬损新诗的,多是那些研究旧诗、迷恋旧诗,从来不读新诗,对新诗一无所知的人。由于对新诗无知,贬损起新诗来,嗓门便格外地大。这正好应了当今的一句流行语,无知者无畏。
! d1 x1 b2 ~. O( S5 [. r 其实,旧诗与新诗,格律诗与自由诗,各有短长,各有优劣,这是无须繁琐论证,就能明白的。, o; I/ |4 e; Z4 U* P: l& r
与新诗相比,旧诗以其简练精致,更适合于记忆和背诵。所以,作为早期启蒙教育,我们会教孩子背诵旧诗,而不是新诗。所以,惯写新诗的胡风,在漫长的铁窗岁月中吟诗度日,“吟罢低眉无写处”,为了不致遗忘,会改做旧体诗。; y$ ]4 @, x/ A1 Q+ ]4 V
与旧诗相比,新诗以其语言表达的清晰和明快,更适合于阅读,尤其是朗诵。新诗的朗诵让听众同步共鸣、即时感动的艺术效果,是旧诗所远远不及的。1941年,诗人高兰(1909-1987)痛失爱女,葬于重庆歌乐山下,其《哭亡女苏菲》饱含着家国情仇,在当年大后方各地的诗歌朗诵会上,总能让全场上下为之失声恸哭。它的现场感染力,旧诗岂能望其项背。; D0 f0 v# b4 [$ T( ?
而某些现代派新诗的晦涩,枯槁,故弄玄虚,则可视为一种流弊,与魏晋时代的玄言诗类似,我曾有《魏晋玄言诗与新诗现代派》[①]一文予以辨析。1 d9 M0 j; A; h
. a0 b# M3 Y3 L/ E3 C: M/ | 6
l! ~0 r1 g5 `1 ^- U7 q9 X) m/ _
) r3 z: _* B$ ?2 O- H8 Q1 s2 u “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如果作为一句玩笑话,损一损新诗,插科打诨逗逗趣,倒也罢了。如果有人一本正经地以此为题来写文章,发高论,那就不免滑稽了。
2 Y( z4 H# a8 Z! T' @) ~ 近日,网上就出现一篇宏文,作者莫砺锋,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南京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主任。莫教授只是把断章取义的鲁迅那半句话,做了一点修正,作为文章标题,一篇《我以为一切好的诗词,到唐宋已被写完》堂而皇之,由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book/2009-12/21/content_12681667.htm发表,标明来源于《人民政协报》,中新网等众多网站转载。
$ M9 d% `; r- y1 `5 `- O8 t 至于何以见得“一切好的诗词,到唐宋已被写完”,莫教授只是“我以为”而已,并没有展开论证。至于为什么法外开恩,由唐宽限至宋,由诗宽泛于词,莫教授也没有精当的论述,只说:“虽然鲁迅先生曾经认为,‘一切好的诗到唐已做完’(引文欠准确——毛翰注),但宋诗也应包含在我们的视野中。研究诗歌要兼顾唐宋,才能有更深的理解。词也是这样,虽然在宋代达到高峰,但如果只讲宋词,忽视唐五代词,还是会有重大损失。……”) h% F, K3 \7 W4 L6 Z1 h2 n
- \: d1 H9 q" G
7
' T7 O; `1 R1 k$ Q, L
; i% y& y) N5 ]3 x( @ 作为一般的诗歌爱好者,不妨有自己的偏爱,痴迷旧诗,厌恶新诗,说“我以为一切好的诗词,到唐宋已被写完”,或者说“我反正不看新诗,除非给100块大洋”,那都是你的自由。作为严肃的诗歌学者,却不宜如此偏激。无视唐宋之后中国诗歌的新成就,无视20世纪中国新诗的新收获,恐怕不是科学的态度。! d, B% F! n- H6 _$ F U
对了,“我反正不看新诗,除非给100块大洋”,这话是毛泽东主席1958年3月在成都会议上说的,也不曾断章取义,大概属于准确的完整的毛的话。[②]不过,毛的话也不是金科玉律。他还说过“不吃辣椒不革命”哩,你能据此划分革命阵线吗?4 W1 \* C) E$ V
何况,鲁迅已经故世七十多年,毛泽东说这话也过了半个世纪,这之后中国新诗又有了长足的进步。早年,胡适式的“白话诗”可能真有几分“只有白话没有诗”,今天的白话诗则肯定可以自诩“只用白话即成诗”了。经过一个世纪的探索和积累,新诗已经成就斐然,已经拥有了自己的一些经典篇目。5 T( P/ s+ G7 k
( X3 e8 w* S4 k3 l! \* @0 M
8 ) C. T+ g8 J( k
/ n( S5 O+ _) y3 f2 }/ r! d! A+ D6 c
造成“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的错觉的原因之一,是中国新诗的成就至今还不曾广为人知,新诗的一些最好的篇章大多还被埋没着。新诗处于现在进行时,作品大量涌现,却良莠不齐,金沙共生,乃至良为莠掩,金为沙埋,使外人见莠不见良,见沙不见金。
+ O ?3 j' J$ J) w8 R 新诗是如何陷入这般窘境的呢?
2 t: m2 a% I0 g 一、从源头说,胡适的《尝试集》多幼稚之作,他实在没有资格来扛白话诗的大旗(拙文《新诗创世何劳胡适尝试》[③]有详述),接下来,李金发等的蹩脚翻译体成为时尚,左翼诗歌重思想轻艺术,少有经典篇章,这些都大大有损于新诗的声誉。7 B+ F3 b; W0 b4 T0 ]- V) p( S! l# \
二、1949年以后,由于贺敬之等人的政治抒情诗,即“写中心唱中心”的谀上应景之作,长期占据中小学语文课本(经过世纪之交的一场诗教论战[④],近年才有改观),使几代学子一接触新诗,就败了胃口。
/ X8 Y/ N& }; D% B5 C" n: r d 三、文革后,城头变幻大王旗,也怪相迭出,以至于有“下半身”“垃圾派”“梨花体”之类不堪的名目出现,其伪劣之作,进一步败坏了新诗的形象,使圈外人以为新诗不过尔尔,甚至成为嘲骂的对象,避之唯恐不及。
5 H, ~, @% R5 W/ U g( \6 S 四、新诗至今没有一个撷英采华、总揽天下佳作的经典选本。已经出版的一些新诗选本,都没有达到《唐诗三百首》那样的编选水平和广泛影响。
3 R" B# F$ G/ `/ M
3 d/ x" |2 h/ \& F T6 T 9 ) I2 H) }# B& C1 U
+ z' d0 {( _0 c4 X1 ~& G 说到良莠不齐,这并不能成为贬损新诗的理由。唐诗不也良莠不齐吗?《全唐诗》五万多首难道都是精品吗?百年中国新诗,有一百首,甚至几十首绝妙好诗就够了。9 |; D9 O" c$ @6 t, ~ ^
好了,不啰嗦了。说一千,道一万,不如拿一首好诗来看看!
8 [% W9 w e2 y: F0 S7 w9 T 百年新诗,名作已经很多,但有些名家名作,名大于实,不读也罢。而最近三十年,中国大地上默默生长着不少真正的好诗,却如“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就让我来举一首不大知名的诗作吧,请看,李琦的《我最喜欢的这只花瓶》:
" J# G: T3 L% e& H; A( b% @0 Q
\ S9 ~2 _3 ]( m 我最喜欢的这只花瓶
$ W$ B/ O1 v% I 永远只装着# Z6 g3 S; m6 |6 w& R/ L5 L
半瓶清水
% @" N Z) n1 [ \. c/ [ 有人奇怪它是花瓶# H/ o$ C; O) @2 I
为什么不装着花$ `+ h, I e* D; O
我说,它装着花的灵魂; {$ P: i( b& h! y& a, h: ?
我经常出神地望着它; ]& U7 w3 a2 m
花就在我的眼睛里长了出来- S7 y* J( v, H% s! M2 y8 U& j* e
动人而尊贵的花2 F! T; Z! f. Z/ l+ }# K
就像童话里最美的公主
. S4 H3 Y4 q0 c 一经露面, c9 U1 q6 @) h, A* s# S
就闪烁着震慑人心的光芒
- a$ t4 D4 Y: [' K3 r( `$ N0 z 有一天,我用它装满了雪
( H3 h& y: v* Y8 d 这是最没力气 C9 I% R4 b) k" G: T( y8 E
在尘世开放的花朵
4 g% [5 k5 |! i! g* S8 U: j5 P# w$ G 雪在我的瓶中化成了水5 q7 G/ r3 G& O/ F
那伤心的凉2 W! f' U- l( |' s4 \4 n
带着一种从天而降的纯洁
4 \. R. T. Q$ D8 n3 d 我的花瓶* O! b8 Y: a& q
它来历特殊8 }1 ^7 a, g8 h' @& T
就像滚滚红尘里. i1 @: u* n" W. u% C& C2 \
一个与众不同的人
. v& o7 R( J+ _0 d- ]0 h9 f6 V 我的花瓶5 p3 h/ [1 F# s- T
举着我心中之花
% x( ^/ d* g( z/ i, f! i 在缺少美丽的现实中, C9 u, a1 P* E8 r* h
隐姓埋名地开放
" j, N/ A; q7 S0 e4 ^; ?# f2 {1 U. X 2001年
. T n a8 Z6 o
& V! x; O5 D! G( @% t! @ 这是一首纯粹的新诗,纯粹的白话诗、自由诗,全用白话口语,不用文言典故,不讲平仄对仗,不借传统诗词曲的套子,抒写诗家情怀,一派天真自然。请声称“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或者“我以为一切好的诗词,到唐宋已被写完”的人们,平心静气地读一读,想一想,在唐宋诗国,你可曾领略过“我最喜欢的这只花瓶”式的美吗?- h/ u; `- P1 ]5 U+ L9 T- V
! q, l5 E2 Y+ p# G0 _" }+ B9 Z
10 % L" f6 B0 e, I; @, i* z0 A
! S5 s$ u; y4 o2 f" y# N5 _ 在中国,搞音乐研究的,能说一切好的音乐,到唐宋已经作完了吗?尽管唐乐已是“此曲只应天上有”[⑤]了。搞美术研究的,能说一切好的绘画,到唐宋已经作完了吗?尽管唐画已让人“始知丹青笔,能夺造化功”[⑥]了。搞舞蹈研究的,能说一切好的舞蹈,到唐宋已经舞完了吗?尽管唐舞已让“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⑦]了。如果音乐绘画舞蹈都不能,那为什么独独搞诗歌研究的,敢于断言一切好的诗词到唐宋已被写完了呢?
7 l0 m% K/ d/ T7 o7 U4 {/ Q 鄙人过去在西南大学的中国新诗研究所,靠捣鼓新诗混口饭吃,现在华侨大学故伎重演骗碗粥喝,如果官家听信了莫教授“一切好的诗词,到唐宋已被写完”的举报,砸了我的粥碗,断了我的生路,将如何是好?故此,与莫教授胡搅蛮缠一番,失礼之处,还盼海涵!- \3 f1 l$ C% ^. g1 P
2009-12-26初稿
$ \* ?9 Z' m7 g. y/ A% ?3 p: ~ 2010-01-09修订3 J* y9 \* N1 T. A1 U9 _
" K8 m5 e5 L% ~0 U; z
-------------------------------
" K1 g3 c5 P) N8 X* m6 C Z* q7 g* x, B$ n. f3 y4 y
[①]《诗探索》1998年第2期。% \+ s* }5 z/ S- z* G9 k, q1 W
[②]不过,毛泽东并非真的从来不看新诗,1957年他看流沙河的《草木篇》,就看出了“杀父之仇”。7 c1 i+ C9 |/ Z$ k" K. s5 K5 h
[③]《西南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0 h& t- q8 J+ X2 l2 D* c
[④]参看张积文《世纪之交中国诗教论战的回顾》,原载《新大陆》诗双月刊2005年第5期。
8 f. r/ n( V8 ]4 ]- o [⑤]杜甫《赠花卿》。
2 w0 w$ h4 M6 K' O [⑥]岑参《刘相公中书江山画障》。
/ p0 z$ R% E- a9 x1 L2 [. } [⑦]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 b1 Y$ s' V: Z
6 I u* q @4 Y' h" J* X 原文链接:http://www.literature.org.cn/Article.aspx?ID=48013
2 j8 b/ @" d* T, V/ 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