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83|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伊沙是中国诗歌的一个要点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8-10-5 12:05 | 显示全部楼层
诗的语言拒绝口水和废话

下面我想谈谈诗歌的语言问题:诗人是一个清醒着做梦的人,他是一个现实中的人,也是一个超现实的人,所以诗歌介于清新与朦胧之间,现实与超现实之间,可解与不可解之间。在酝酿阶段,诗在我们心中只是一种感受,一份灵气,一些经验的记忆。这时,诗人受到诗情绪的控制,有些精神恍惚,好像中了魔一般,所以我说这时候,诗人是诗的奴隶,但酝酿成熟,而当内心抽象的情与思语化为活生生的意象,变成一行行的文本之时,诗人便必须清醒有效地掌握语言,成为语言的主人。

对诗歌的语言通常有两种选择:一种是说话的口语,一种是比较文雅精炼的书面语言,其实我不说“口语”,而宁愿说一种“生活语言”,一种真实的、提炼过的、净化的纯粹汉语,也不拒绝俚语方言,但它拒绝口沫横飞的口水诗,一种废话。我所谓的生活语言是把街坊市场等公共场所流行的两种粗糙的口语提升一个层次,使诗的声音成为生命的元音,诗的语言不仅是一种载体或符号,而是生命的呼吸和脉搏的振动。

“生活语言”或口语固然能使诗歌变得鲜活,更有生命力,但如能与雅致精炼的书面语言作恰当的有机性的交融搭配,这种诗歌语言可能是最理想的诗的语言。

——以上为洛夫的诗论的一段文字,不必用什么“在路上”做盾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8-10-5 17: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说一千多年前,即使是现在,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口语吗?

请看百度的解释:

基本信息编辑;

静夜思
唐朝诗人 李白 字太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之所以强调版本,是因为唐朝版本《静夜思》是:床前看月光 [1]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由于明清版本流传较广,这首《静夜思》中每一句都成为中国人心目中的强烈意象。伴随着众多的再创作,用诗句来作为作品题目的现象也就层出不穷。

详细解释编辑: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最易被错误理解。正确解释:诗人置身在秋夜明月下的井边上,举头遥望,顿生思乡之情。

床,不是卧榻的意思,而作“井栏”解。

《辞海》里明确注释,床是“井上围栏”。李白此诗作于唐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把“有井水处”称为故乡。
(井栏,不是“床”唯一的注释)

作品注解
(1)题目:静静的夜里,产生的思绪 。
(2)床:五种说法。⑴指井台。已经有学者撰文考证过。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将考证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刊物上,还和好友创作了《诗意图》。⑵指井栏。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古代井栏专门有一个字来指称,即“韩”字。《说文》释“韩”为“井垣也”,即井墙之意。⑶“床”即“窗”的通假字。⑷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之说,讲得即是卧具。⑸马未都等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类似物,两边腿可合起来。现代人常为古代文献中或诗词中的“胡床”或“床”所误。至迟在唐时,“床”仍然是“胡床”(即马扎, 一种坐具)。
(3)疑:好像。
(4)举头:抬头。
  译文
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韵译
皎洁月光洒满床,恰似朦胧一片霜。  仰首只见月一轮,低头教人倍思乡。
-------------------
明亮的月光洒在河床前的水面,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晶莹霜亮。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北方远方的家乡。

从一个“举”字,我们不难看出,作者眼前看到的一定是高耸入云般的事物,“光”引申为“霜”,都作名词,分别是“明月”和“故乡”的产出物,是一种连续设想的积淀,有衍义的意思,是一种上下上下的叠加意象。作者在江苏扬州一村落井边围栏处将洒下的月光比作故乡的传达,这时思念进一步的打到自己跟前,然后他又抬头寄望明月,假经故地,顺起回应,把自己的思念借月光转述到故乡陇西成纪,首尾呼应描写,充分突出了情由何生,情归何处,是典型的对比递进式写法,也代表着众多背井离乡宦人的同慨。作者怀思已久,月光只是给了他机会让他迸发出思恋而已。
“荧思驾月而游,恐不予四方,流染川野,不急不缓,遂逸若素。”
作者牢牢把握住月光的憧憬,希望他能代表自己渡涉,
“遥约皎洁,共唯远缺。”
抠出诗中四个字“月疑望思”,是渐进,循序的表达方式,绝非场景塑造。纵读整首诗,无不透露出清宵绝冷,落境不甘的苦涩感念,所以这不可能是一首窃情放浊之作。

在此对《静夜思》的意义进行摆正,反驳文化痞子的盗意行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5-15 08:16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