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汪岚诗8首- B7 n) w' ?1 @+ Q+ ~9 Y# |
+ n) s2 [( B' f7 ^8 @8 I* i
4 K# k4 \9 e0 k3 i住在朴舍
! e j8 g; g3 n4 Z% o. n9 N" ]
9 [4 ^4 \& p# x- c4 h兜兜转转到朴舍的时候
/ ]2 Z% N$ _0 x% G时间缓得异乎寻常
9 Q7 J/ @; W3 a9 R$ `& }% R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幻觉# M3 l/ O( w: s$ A1 q
1 e+ A }, c& ]朴舍的女人+ ^2 B7 i+ a# W- |$ B& n
翘起的嘴角很慢很慢地收拢/ c. S, n+ n3 v A4 \
她花一天的时间
' n/ @1 ?7 l C2 m m收捡十平方米的屋前小院
7 D. u7 g5 i3 h. X" o) _ # J* J. c2 C7 D( C" V# z) S
鱼在缸里游,云在鱼边飘9 `) I1 L( E7 P7 W$ E' _( f( f8 Z
窗台上的花在我走神的罅隙
& E$ G0 Y0 k+ D开了一朵又凋谢了一朵2 s- e% @ k9 ?! c+ Q0 v
似乎在回放躲不过的结局
3 p% n! f8 Z# O8 a+ Q$ ^ 3 d% [ ?7 U _9 N+ r N, J+ W
离开时她依然在种花
* K# o- l( N `我随身带走了一段时间
6 o4 S( i1 R2 z8 l' c还有一粒种子
) e0 x" S% L" S% v; m9 h
- O9 E6 t. a! |) o* @1 G4 f2 w6 m: l) H5 g- U/ \1 G6 F# X8 o
林荣读诗笔记:一首很富有艺术感染力的诗作,看似平实的语言隐含着诸多耐人咀嚼品咂的东西,令我从中享受着文字之魅、语言之美。“翘起的嘴角很慢很慢地收拢”,“云在鱼边飘”,这样的诗句读来令人心生美好的联想,也让我想起了朱光潜关于诗的一段话:! J' A) Z' e- `
6 N0 P( x, K( ^7 s: y“诗是一种对于生活的体验与玩索。无情趣(这就无异于说无生活)不能有诗,有情绪者却也不一定就有诗。许多人自以为有‘诗意’,只欠一副表现的本领。其实那‘诗意’还是一种幻觉,至多也只是一种依稀隐约的萌芽。要它真正成为诗,必定要经过意匠经营使它明朗化。这明朗化就是具体的情趣见于具体的意象。”我对先生这段话颇有认同感,觉得诗人汪岚的诗作正合乎朱先生对于诗和诗写的见解。
6 b9 Q% K( P9 }" c. l% h+ m- _ ) v) B. F r- ^' }/ k2 `
这首诗并不难懂,其思想性却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能够慢下来,走走神,静看花开花落,在当下这样一个快节奏的时代似乎已成奢侈。诗人汪岚是幸运的,因为她能以一颗静安之心享受这样一段“住在朴舍”的慢生活。
- {3 K) ?( K$ b( y% a3 g, w& w D; ?( J6 N" p+ c
其实,深层意义上的慢生活并不是逃避,而是一种淡泊处世的心态,是对贪欲和诱惑的有效拒绝,少欲知足是多少现代人所缺少的,而贪欲,又正是滋生烦恼的根源。愿这人间,更多一些像朴舍女人一样的人,常常用好心情种花,一所仅仅“十平方米的屋前小院”就足以让嘴角翘起。朴舍的女人欢喜,自在,她的日子缓慢、充实,简单而富有。静心想想,从某种意义上说,朴舍女人的生活不就是一种禅意生活么?1 V6 J) u6 X& R" R" x) a( W. y
@& g+ Y6 t8 X% c. W9 L
诗人说从这里带走了“一粒种子”,这是一粒少欲知足的种子,一颗“采菊东篱下”的种子。祈愿这颗种子在诗人和更多人的心中生根发芽,随顺着自然本性活下去。
1 Z$ p! y0 T1 U9 B! k' G8 Y) r9 m, W* K
愿我们每个人能于此时、此地,身心灵合一。
7 m6 I: \. j- x% Y % b8 W: a$ Q) Z1 e+ ]; ^
; Y' ~* t. O4 d, w+ Q9 H$ Z/ ?. I" h/ ? F& b1 Q! `( P' i; l1 z
神的孩子都住在草丛下面- D4 O6 N- H' Y; g& l
3 f# w3 Y: Y1 A8 a
" Y- w* \5 u9 R; U) e7 x5 J
起风了,所有的草倒向一个方向, ` `; [" J2 W0 l- `: C
一棵胖胖的草有点惊慌失措
: l; e2 X( J1 F, {' }9 S. g o& {- Y一只蚂蚁从它身上吹起来
$ ~/ l: e5 N) i5 |+ l- y一棵瘦草惊叫着想接住
9 l5 T9 s. V6 H' x3 X7 V# C蚂蚁打了几个滚掉下来
; n5 [! [- }/ [- q$ A7 W1 \0 s它开始慢慢向前走4 F1 {+ B5 r+ d8 y O* t( K
遇到自己的伙伴碰碰头" C! S# N/ y/ r
有的一起向前走
2 k8 q( P7 @2 Z& L; U# R% ~有的分开! K2 }- Y! G) ?6 V8 b. U8 ^
风向另一个方向吹
3 j' R+ e5 e0 o& p' n* _. W所有的草又倒向另一个方向
. z1 g! ~' t# \; j7 X- |- ]* W9 y* q小蚂蚁继续慢慢向前走
% U1 b- q4 j6 k1 K神的孩子,都住在草丛下面
6 C. g' }9 T9 V1 c- @4 f# g
! C1 p7 a9 C, Q6 l
5 y5 o9 N" ]( z& g; n5 b2 a: |& m/ n- D林荣读诗笔记:真正的生命之美看上去柔弱,却有着极其顽强的生命力。比如诗人笔下的蚂蚁,它们顺应大自然赐予的本性,不屈服,也不可轻易被征服。
7 R) l* L, z8 k7 q) {
3 c! k8 x f, ]艺术不像哲学,艺术的生命在具体的形象,最忌讳的是抽象。诗人汪岚的这首诗满是鲜活、灵动的生命感。这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形象是实写,同时也有所指代,比如诗中的“一棵胖胖的草”“一棵瘦草”,还有那只“打了几个滚掉下来”的“小蚂蚁”等等,都是“文以载道”的注解,艺术的“道”借助诗人情感与人格境界的融合沥渗,生成了精气和血肉的完整生命体。7 F4 t# j' h# P# v/ {9 h2 G. ?
+ P/ b" L% u, J
“小蚂蚁继续慢慢向前走/神的孩子,都住在草丛下面”。如果说触景生情是实际生活中的情绪感受,那么对于一个诗人而言,接下来对于情绪的回味和冷静的观照,则可以借助文字来完成,这也就成了诗歌艺术的事儿。就这首诗而言,诗人汪岚的诗思灵感显然来自于自然外界,然而,当诗人写诗,所谓自然情景也就成了一种心情,一种心境。“自然只是一部字典而不是一部书。”(法国画家德拉库瓦语)我在想,诗人汪岚当是深深悟道了其中的含义的,正是她的情趣和才学以及深厚的修为成就了这样一首好诗。从这个意义上说,诗人写作 ,也是一个修行的过程即对于内心的观照。对内心的时时观照即为禅。$ ^7 c# Y, Q2 {3 n
: s4 l! e+ g6 q" e% o4 \7 u" u5 S1 |' U" l6 V. r* M+ U. @% \
月光是一个名字
9 \' x9 p0 d# X' v% r0 w% E! s . t9 H. G# B( @
今晚,我知道了1 w( f& C+ f7 q/ ?
月光是菩萨的名字
7 v& U6 A, d7 g& T$ Z夜再深,来路与回路都可照见
# c+ F9 I" |) m( x" u$ V山河袈裟
4 ]5 S( E- R1 V我和草木
7 y) J& w) `: s, L5 z2 j再次别过一秋6 j9 _- e0 [" g' ^* x; E: g [6 m
$ v9 s) m5 T$ X: }; }3 v0 M \我和万物披着一样的衣衫# O+ F q) X/ f M$ L
; V2 d7 p8 z2 d9 _" z- m# W
林荣读诗笔记:“知道”,这个词在我们日常口语中出现的频率很高。我们常常说“好的好的,我知道了。”可是很多时候,未必是真的知“道”了,不是么?* z- K- g7 j- n; ?! }
0 e3 T- F4 E+ ?/ O3 w6 x
某晚,诗人汪岚也说“我知道了”。诗人“知道”了什么?“道,可道,非常道。”诗人“知”的是什么样的“道”?她用这首题名为“月光是一个名字”的诗告诉自己,也告诉有缘分的读者:生死轮回,每个人和“草木”一样,皆有生老病死;我们“和万物披着一样的衣衫”,万物一体,万物即我,我即万物。“夜再深,来路与回路都可照见。”身处无明之夜,来路、回路都是生命之路,来来回回都是为了寻找那个心安之处,“吾心安处即是家”!
! M9 M5 K0 n: [4 b7 H8 W
3 N% T: d, U" i0 K6 q这首诗不故设机锋,诗人三言两语,于平淡清凉中说“道”悟“道”。“月光是菩萨的名字”,在我看来,也是诗人汪岚的名字。
0 A; L0 J4 N" x( X" j! ~' {
& B2 k C* }& t1 x5 B9 M& h) N0 d1 q1 F
7 V6 a# V5 L. I
夜宿野马丝路驿站
1 E& k( I% P+ _9 z M. k 1 S2 b+ `, p# t8 R/ P3 G' k
抵达这个网红驿站( M- Q; n0 h- k5 u" ^$ U, C
已是深夜
9 \( a* E. `: _1 | o6 M @8 x; `传说这里真的有名贵野马( r! [- K9 L3 a% N
而我像一匹疲惫不堪的马" i7 {& S6 Q, k/ c% ~
穿过乌鲁木齐陌生的街道
+ K/ v: i5 }9 C0 ?/ B* }倒在雪白的幔帐里% z3 d- h# b" O2 p# T4 j- t3 b
) q5 h! ~5 _7 _3 {4 H" Y过了入睡的时间1 U8 p6 E$ c6 X* \2 @! u5 G
该死的清醒逼迫我
( s; [/ V' @4 _( c' k* L- C重复说晚安的方式
2 [( u+ e/ K" p( R7 b! ]& E- C我数一,卸载多余的盔甲
0 R( l) Q! m9 i1 n8 m我数二,世界很年轻啊- ^3 p4 v* K0 A3 K" e) D
我数三,我知道什么是过去了的时间5 x6 P1 e0 d$ i
……
h6 ?" ?9 m4 _: f' m5 B, s
1 ^# p1 X, G* N$ s$ ]) M9 Z( V6 r1 G在我数到一千零一的时候
: Y( A: u2 N; `& E ^窗外仿佛有野马的蹄声" s8 c* H. v$ b% c% K
向我而来/ Q3 R. M. _# u7 X8 C6 ]& d& k! ?
( b' d, L% S% q8 T5 m4 q怎样才能束缚夜的自由啊 _6 l; L, m7 ?. L9 b* w
7 Y) C4 T4 } W' ]* z1 b, [' J# k+ p8 i U+ n' r* m
林荣读诗笔记:无疑,失眠是痛苦的。对诗人汪岚而言也不例外,她显然也在承受着失眠之苦。然而,人和人的区别就在于对待烦恼和痛苦的态度。一个有修为的人能将痛苦、不顺甚至违缘转为道用,时时令心灵保持觉知、警省。诗人汪岚就是这样的人。
3 X u o5 ^1 G& ~0 f: |0 e $ n1 a% `1 r) n3 p
特别注意到如下三句诗,我以为这几行文字承载着整首诗的魂魄,彰显了诗人的格局、襟怀。. O1 } D5 q" o7 W
* s% v x, ?# r1 j6 z: z
“我数一,卸载多余的盔甲. b3 s- [& _, q6 x6 q; P- B
我数二,世界很年轻啊9 M0 L N% [5 W+ K! E, U. X. s4 O
我数三,我知道什么是过去了的时间”9 ~, `# I5 x( U
8 n8 M+ E/ z0 S# k: n) ]
客观则能入,主观则能出,我以为好诗必须同时是感性和理性的、客观和主观的,能够将感性与理性、主观与客观作以诗性融合是汪岚作品的鲜明特点。在一个失眠的夜晚,诗人冷静、清醒,一者能做到身在其中,“卸载多余的盔甲”;又能隔岸观火,发出“世界很年轻啊”的感慨;三者还有居高临下的观照能力,“知道什么是过去了的时间”。当一个人能如此明了,这世界还有其他的秘密么?诗中“野马的蹄声”是不是就可以理解为诗人内心的欢喜和大自在?
2 O. {7 v! T& |- {: J- U: d
/ N( }1 I2 V0 @9 @8 h. q尼采把人类精神分为两种,一是日神阿波罗式的,一是酒神狄俄尼索斯式的,能将二者融合者则可刚柔相济,使自己处于一种调柔的状态,我以为诗人汪岚做到了!随喜赞叹!. u( S+ u& ^% `: t6 ^9 ^) |3 l
' G& t- |0 y! p# S$ e# x3 g6 V0 [1 a, h' u/ ~( Q8 j* H/ {. n7 Y2 C- j
9 P3 p$ U( g. x5 J1 R: {3 R
8 h+ U1 a& E. @樱与茶- j9 _; O0 T: X! U' P. T
, T- J$ _8 R1 U/ c4 ? 7 \0 A# w$ c7 O
两棵繁茂的樱花+ s" j4 {" i3 r' L6 p/ p
在寺前开了几百年
3 [& T+ {# {$ a1 d连同落地的花瓣一起成为背景1 R9 y5 I/ S% q' |% q; G6 J- B: D
形形色色的大师摆搭起各式茶席
+ ]7 ]$ }% s: ^- f- }风吹过连廊上白色的幔帐
B4 V1 _' Y6 |2 ?# p3 E# n- o尺八,箫,古琴9 G4 {/ S9 Q5 S2 Z/ L
汉服,和服,时装& G' B6 L2 L! u) f6 p
烛光忽明忽暗
" n& o. L' N2 p9 k6 {& p混搭出一个陌生的场景
; P; i4 o. m5 I6 G; @9 ~1 y一泡一泡的茶仿佛是道具' [& S @ O/ x
舌尖淹没
- F1 U) R. Z. X) z5 r6 w0 `绵醇的夜被搅动直至失去味觉8 i1 S) A4 d. y1 s% I% v0 i, I
, L0 X: W& _4 ]
还好,我至少维持着清醒的目光% _7 m* R( b. q6 C6 e
那个晚上我拍到的最好照片+ R1 p* E. T( Y! D+ D+ A9 [
是在一个角落里# O: V/ ^1 |* f/ z5 z9 ]6 d
透过一枝花已残缺的樱
, x+ b5 `4 g8 H, k% f隐约着泛黄的四个字
6 b( Y2 I4 h# s, I" x% k; d+ j& H寂静行深
" k8 z% w, `, h, T) X, E7 w 0 W: X! E5 w4 O
' j1 u, P- `: |7 R, V林荣读诗笔记:读了这首诗,脑海里一下子跳出了:“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读者诸君,您是不是也有这样的阅读感受,这首诗的第一节就像在现身说法阐释“五蕴皆空”?那些“形形色色的大师”其实也就是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我们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际遇和诱惑,如何摆脱苦厄,以求得身心灵的解脱?诗人通过诗写来思考、提出问题,梳理思路。显然,诗人心中早已经有了答案,我想读者诸君应该也有了自己的思考和答案。诗,不告诉人冷暖,读者饮水自知。4 N- S$ u* d( |8 b2 f/ S& r7 X
5 D/ L) R9 a* J5 M ?* v诗人把这首诗命名为《樱与茶》,我以为是经过了用心考量的。诗题就像一个指挥棒,我们读诗,诗题是不能绕过去的,就像我们读经,经题更是智慧的结晶。“樱”,意味着什么?“茶”,意味着什么?我们个人的阅历和生命经验不同,赋予它们的理解可能也会不同。但有一点应该是相通的:无论世事如何变幻,我们都应该守住本心,不忘初心。4 p* S) T: s+ f* @, m$ e
/ `8 I5 }5 o, y
非常喜欢这首诗的语感,“活跃”的情境令人置身其中。诗人娓娓道来,诗句妥帖、蕴藉,如此贴近心跳,令我沉浸,流连忘返……
* v5 n/ X* v! G$ f9 C v$ m
. d2 j* W% f# w3 h. a5 W4 {
, R% j6 z. V+ }; R! w5 C
8 B! k$ x& Q# g# t {. h' n+ F
3 F: G7 C* l9 {1 j: d. F n$ `换成苹果
: f/ ?8 ~4 P' u- ^) y9 L$ y! n; v, O4 e% Z C3 L. D! C" t( h! A
美人无论怎么迟暮6 z- @1 |5 _$ G, @+ r7 I
大抵还是戒不掉鲜花* X" @& @* y7 S& Y& R* a: y* |
来看我的闺蜜基本都会捧着一束3 o* @2 A9 @$ X
她们无比同情地看着我& l& E' e. [! y$ `0 t
说着同样的话:好好躺着1 f t! T! _& A/ b+ h8 n
她们走了,我就看着那些花% m. l8 X6 b( I% F7 s& T4 i
想着她们分别像玫瑰雏菊百合尤加利0 K, Z4 f/ W3 }8 E
想着初识她们时水灵灵的样子
' p M) \! I$ a1 h8 n三天之后,鲜花无一例外的枯萎6 m) W8 S" D) }, f6 B8 s" |
要是把鲜花都换成苹果就好了
! N" ?5 O% k! K0 `& c; {0 R2 K/ A8 }' f" f
林荣读诗笔记:鲜活的人儿,鲜活的心灵,鲜活的语言。率真,率性。在这首短短的十行诗中,浪漫主义、理想主义、现实主义交织、互恰,进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为一体,但这一点儿也不妨碍我读出其中的禅意。诗人写道:“我就看着那些花/想着她们分别像玫瑰雏菊百合尤加利”。我以为此处的分别心恰是平等心。每个人都是一朵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美丽和芬芳,每一朵花每一个人都敌不过无常。“三天之后,鲜花无一例外的枯萎”。面对无常,认识无常,接受无常,不忧不喜,是为禅心。( }7 ~9 t2 ]5 ]3 l7 w. h5 D8 e0 ]
0 P) B2 j" a; Q3 {4 |3 _然而,如果这首诗在这儿就结束了,未免有些惆怅和伤感,诗者汪岚显然是达观乐观的,当她写到“要是把鲜花都换成苹果就好了”时,那些枯萎的花朵已然成了晶莹润泽的红苹果,因为境由心造,万法唯心所现,所以诗人把这首诗命名为《换成苹果》。诗艺高妙!令我由衷赞叹!
# P7 n. G- n% @" y& s8 x3 _5 s% {+ W/ a" a8 g& o8 n3 U) k! w4 y7 E1 {
鲜花美,苹果甜,是为禅!
. i0 R; |: l# _4 G0 z* I4 \" r! D) J8 _. k5 J
1 J! C8 H# n' D; Z7 r
( W: c x* ` `2 d7 k 彻夜清醒
; O* l/ h& F, V* b' R: L) y6 l( O( D2 H# X
病房里,陪护我的人鼾声清奇2 {- U" O& K; n: p! _
我猜想下一秒她会变换成什么节奏3 K E0 d' [. N* O
一夜无眠,高度集中的好奇心
6 |& ], K6 m: q居然冲淡了术后的疼痛
9 x- D$ x( B; D: w4 n! a9 w& S% |, B+ X9 ^' l% ?; ]* p7 o- J
能让一个人彻夜清醒的, h0 b# V: a1 G3 n7 K. [, I9 |, E
是另外一个人沉睡时发出的声音! ]! h% a! D: a: z$ y" f$ M' O
' f" r+ ^/ L, |
林荣读诗笔记:关注当下,观照心性,活在呼吸间,常怀善念和感恩,是我品读这首诗时感悟到的禅意所在。
2 y$ W4 m' Y. u0 f7 l5 l; s# W; D+ A1 C* g& |0 H9 i
何以这么说呢?8 v! c) T: P. D
& W& H& z, f: D- o
诗人虽在病痛中,但她并无烦恼焦虑之心,而是怀可爱的好奇心以及不言而喻的感恩之情,看得出她非常感谢那个在夜晚陪护她的人,即使那人的鼾声不能让她入眠,她也不去把那人从酣梦中唤醒,她写下:“一夜无眠,高度集中的好奇心/居然冲淡了术后的疼痛”,这诗句反映出来的不正是诗人的修为和境界么?
: e8 y- r0 E9 W' ?' r
: P. z3 W4 Q+ l这首诗整体读来给我一个“诚”字,看似信笔而写,实则匠心独运,遣词造句可见真功夫,比如诗人笔下的鼾声是清奇的,好奇心是高度集中的,我以为这样的表达不俗且满含着善意和真诚。 : I+ o4 I. h+ z
2 k6 ^% C, A5 I& Y# K2 `+ @7 W# s
初读这首诗时正值炎热的夏季,时间过得真快啊,再读这首诗已在感受冬天的寒冷了。今夜,在这首诗里徜徉流连,让我想起了黄石之夜的倾心交流,想起了那杯心心相印的暖茶……
- q; c$ j) \" U
! `/ E, ? m8 m
8 X! @9 e6 D3 I: L+ P+ f2 ]: Z' V `1 k- q$ L, e
最好的伙伴总是相互陪着 6 h. S" C; |/ ^* }% S
3 T5 }$ R* M9 k5 T1 n, c! g画一间房子,一间无限大的房子
$ } P! Y) O$ f |窗外的森林里有无限多的孩子
* W( w( {8 m0 Z! r : g7 |2 d) j" y1 |" H8 p$ J8 g
狐狸没有心计,只是单纯爱上了笛声2 l+ ^1 j: V7 p0 E5 A) Z: N
陪着小鸟和蝴蝶的少年
5 L, R; s$ N5 [4 {4 t, Q6 S3 P. ?* Z5 f陪着花瓣和松果的松鼠- C8 \. E8 c7 }
陪着兔子和竹笛的风
% B2 ^/ P* c9 e8 [5 }& |; q% [( R最好的伙伴总是相互陪着
& c, b5 w; ^- I% H 4 e9 P# }4 [. S
敞开所有的门窗" e3 |5 k8 h/ B% l6 W$ G
面包和水果的香味我画了很久 0 @' F. Q Y6 V% X7 ]0 q
你听呀,森林的孩子都来了; w# A6 G7 m, U; P" x$ b9 j, w
笛声陪着歌声,比翅膀还要快 $ _% P7 M- w/ L* n# i, E
0 I' c: S) \) D m n9 i' B! i
林荣读诗笔记:大道至简。童心即禅心。一颗活泼泼的生动善意本真的童心就是那颗返璞归真的禅心。
+ C) m" e$ m: i( k$ t: H) a, t3 |
" H) h! h4 H7 f+ Z/ k4 p/ m5 x陪着小鸟和蝴蝶的少年、陪着花瓣和松果的松鼠、陪着兔子和竹笛的风,诗人笔下的诗句让我想起了《道德经》第二章中的句子:“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天性绽放的少年、可爱的小松鼠、美丽的花瓣、竹笛以及那不言语的微风不就是在行“不言之教”么?
4 z7 f+ [" ~/ [+ f" R& P9 Z
8 f/ ]/ X0 P3 w7 I: ~ y “最好的伙伴总是相互陪着”。诗人以富有想象力的诗性语言把读者带进了一个美好的童话世界,令精神得到愉悦,心灵得到放松——沉浸其中,感受美好!" n7 b! C0 S$ o. x, V1 q
) r1 x% Z, z) X" e2 p
7 J! ^3 t8 `/ i! U2 P0 c; M# N! ~# S% h% U* Q- C
——整理于2025年10月20日% k6 R* r4 ?9 n: 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