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小就热爱农村的一切,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的时间,这片天空下却发生着相同的故事。
这些人是我们的父母,他们养活了世界,四季交替,酷暑、寒冬,辛勤的耕耘,不知劳苦,这种惯性思维也早已根深蒂固。
粗糙的皮肤外加黝黑的脸庞,坚毅的神情,浑厚的音质。这些便可定出大致的轮廓。
汗水从额头滑落,衣衫湿透,这种耕牛似地劲。是农民的魂,农业的根,朝代不断更替,但这发源于土地的劲儿,始终生机盎然。
某一天,或是在”锄禾日当午“的时候,或是在”秋收万颗子“的时候,也可能在” 足蒸署土气,背灼炎天光“的时候。这群人与诗歌不期而遇。
农民,农业在岁月的长河中起起落落,动乱的社会、腐烂的政体、自然灾害,他们是脆弱到极致的人,河南不是也有饿死几百万人惨剧。
这或许是上天给的惩罚,而农民们则被动的成为了执法者与罹难之人。
而记录这一切,唤醒农民之眼,农业之魂。这条路似乎也成了”解铃还需系铃人“的圈套。
有些人一路披荆斩棘破浪而来,是笔,留下苦难的淳朴背影,是剑,唤醒千万农民,是以震慑,如陈胜、李自成诸君。 是笛,讴歌献赋。
而这些努力,卓有成效。诗歌的农村传播道路也愈发宽敞了,更多的聆听者,更多的哽咽,更多的苦涩,更多的责任与认同目光。
这一切的一切是诗歌为农民,为农业存在的至高坚守。
古代的一些诗人从农民中走了出来,又复返田园,走遍村村落落,田间地头,目睹每一次”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过程。
白居易、李绅等人,心中都有悯农情怀,他们为农民的苦难哭泣,为农民的喜悦欢笑。这就是诗歌与诗人,农业与农民别致的同呼吸、共命运体现。
当代著名”农民诗人“臧克家,他苦难的经历伴随着近代农民的前进步伐,从黑暗与苦难一步步艰难的步入新中国的”希望的田野“,诗歌记录、批判、赞美的统治者,制度都是农民发自灵魂的一声声强有力的呐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