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922|回复: 2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词语和形象的状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2 16: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潘建设 于 2011-11-12 20:40 编辑

词语和形象的状态

       我们的状态固然是表现在心灵的状态上,但是这个世界也不是只有我们。除了我们,很多事物也是有着自身的状态的。在考虑到它们时,我们有时不得不把自我的因素脱离掉,保持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状态,才能更好的看见事物的本来状态。在这里我仅仅说几种和我们写作相关的元素的状态。


      一、词语的状态


       每个词都有它独特的属性。而这属性只有当它们被连接时,才能够体现。
       这个词语是向上还是向下,是柔软还是坚硬,是确定还是怀疑。“又……又……”“不仅仅是……不仅仅是……仅仅是……”是增强后的转折。“这里是……”强调。“仿佛、也许”心里感觉。
       词语与词语相加,使得速度变快还是变慢。“树叶落了,但不是落英。”(李商雨《春梦》)相似的词语同用,形成细微的对比。“再也没有比这更加真实而又虚假的事了”(榛莽《天堂之门》)通过反义词的组合形成辩证的张力;“预言者已被镶在墙上,练习沉默——天堂之门,尚未开启就已关闭” (榛莽《天堂之门》)预言者的原本行为本来是预言,现在变成沉默了,开启和关闭亦形成对比。在叶芝的《当你老了》的汉译本中,第一句话又多种翻译,有人翻译为“头发鬓白”,还有翻译成“步履蹒跚”的,但个人认为裘小龙翻译的最好,“青丝成灰”,形成强烈的对比,令人惊诧不已。在被《拐走的孩子》一诗中,有的版本翻译为:“因为人世充溢着你无法明白的悲愁”,当然也还可以,但另一版本更好,“这个世界哭声太多,你不懂。”蒙塔莱有一首的题目吕同六译成“生活之恶”,钱鸿嘉却译成“生活经常遇到逆风恶浪”,虽然更加形象,却失去了简洁和想象的空间。同样的意思,不同的词语和语序,却又很大的区别。
       在这里我提出一个疑问。我们平时所读的翻译,根本就不是原貌,因为语言之美很难翻译,而译者又很难有作者那样对本国语言所持有的娴熟能力以及技巧,所以很多大诗人的诗被翻译后有时只是稍稍感觉有些意思,有时候完全丧失了诗意。因为我们读的很多时候只是译作者的水平。但是为什么我们仍感觉有些译作者的水平有限,但仍然能翻译出在我们看来非常优秀的作品来呢?为什么我们用自己的语言写不出优秀的作品,却在翻译时能产生优秀的作品呢?难道我们的水平真的赶不上西方?但有一点可以证明,就是我们的汉语也可以诞生伟大的作品,你看译作都可以嘛。译作为什么可以,除了原作具有深邃的思想之外,还因为两种体系思维结构和顺序的不同所能造成语序的参差感,新异感。就是说,语序策略的不同,同一意义表达方式的转换却能带来非常大的改变。
      意义的拆散与分解与脱离。“所谓爱人不过是爱了一段时光。”(李商雨《时光》)“不是被称为猫咪的猫,它们仅仅是野猫。”“这里的风是清风,月是明月”(李商雨《野猫》)通过对意义的打散,我们可以给事物重新定义。
意义的叠加与重组。可是,“西藏又高又神秘,唐朝又远又空虚。松树下,我读过一篇故事,松树下,这冷峭、讽喻的迷局。”(李商雨《中国》)西藏与唐朝,故事与迷局,不断地叠加,造成一种极强的神秘感。“单手拍不响,孤树难成林。”有比兴的成分在,也是一种意义的叠加。“女人与蛇”“女人蛇”“双手拿蛇的女人”是几种很不相同的组合。
       词语的解放。定冠词、介词的省略在加快词语的速度,直接呈现表达意象和动作的词,词语的拼凑与裁剪,打破自然的习惯组合,避免条件反射所产生的影响理性行为的常规句法。强调词语之间的机遇与巧合,发掘词语碰撞的力量。


      二、视觉形象的状态

       有的形象是柔软的,比如落英、木叶、羽毛、沙丘。默温在《低地和光》一诗中把低地和光的意象组合,光和低地的意象不断地在涂抹变化,形成了轮廓和色彩的绮丽的变幻。

       那片低地伸展到大海
       没有沙滩,没有界限。那是秋天
       栅栏围着田野,阴暗裸露
       伸展到闲散闪烁着的低平水面
       ——默温《低地和光》

       有的形象是坚硬的、突兀的,如削笔刀、小剪子、石块、电线杆、枯桑。小剪子的声音嚓嚓嚓,时间久了,会锈迹斑斑。小剪子和橡皮、铅笔放在一起,就是一个幻想,一个童年色彩的幻想,剪子变得灵动小巧仿佛可以剪开灵魂的出口。小剪子的忧伤在于无处可剪,废弃不用。
      有的是流动的,流水、落花、风、云。
      有些是具反省功能的,镜子、水面、眼睛、裸体。

      一面镜子永远等候她
      让她坐到镜中常坐的地方
      ——张枣《镜中》

       有些代表力量的,太阳、马、手、兵器等。太阳成为神启和降临的象征,有着神秘的非人的力量。
      “鸟儿啄食晨光”、“世界是一声巨响”、“目光像常春藤一样笼罩着你”等等,形象都附属于人的感觉之中,有时候是清晰可见,有时候是美妙的幻觉,夹杂着人的喜悦哀痛和瞬间的体验。头发具有覆盖的联想。手具有延伸的联想。人的身体可以分成碎片,碎片也可以拼合整体,在诗中,一切世界的物质都变成一种元素,一种可分可组,可延续,可打破的分子和原子。外力与内力,主体与客体也变得相对而没有界限。幻想是粘合剂。透明或阴暗只在人的念头的一瞬间。诗人在此变成一个调音师,一个魔术师,负责挥洒组合词语意象,让观众惊喜连连。
       视觉形象状态有时候是清晰的,有时候是模糊的,有时候是正常的,有时候是变形的。有时候被遮盖了仅仅呈现出部分,或者大致的轮廓。有时候是运动的,有时候是静止的。


       2010.8.25 合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1-11-12 20:45 | 只看该作者
即时技术的也是感悟的,而自觉与否则有层次之别。第一部分更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2 20:49 | 只看该作者
恩,语言的奥秘需要进一步探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1-11-13 17:50 | 只看该作者
潘建设 发表于 2011-11-12 20:49
恩,语言的奥秘需要进一步探究。

正是因为语言、手法。顾斌才赞赏中国现代诗,但下一步,他也可能会懵的,呵呵。因为汉语的空间太大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1-11-14 12:58 | 只看该作者
值得加亮。期待后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1-11-14 16:24 | 只看该作者
欢迎这方面的文章,从具体技术入手研究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1-11-15 20:4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杨立 于 2011-11-15 20:48 编辑

仔细读了,学了点东西。{:soso_e10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1-11-15 22:34 | 只看该作者
有启发就有意义,虽然各有思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8 12:38 | 只看该作者
杨立 发表于 2011-11-15 20:47
仔细读了,学了点东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8 12:39 | 只看该作者
张无为 发表于 2011-11-15 22:34
有启发就有意义,虽然各有思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12-26 09:48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