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都没有足够的自信,因为他们都希望自身的困境能够被神灵或别人解救,而非自己解决或接受。相同于人们活着须要凭借,凭借于粮食、财务、房屋,凭借于行走,信念,意志,和那想飞的冲动,也要凭借于一缕清风,正如庄子在逍遥游中所说“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有人说眼睛乃罪恶之源,眼好色,贪恋于形象,迷恋于外物。为什么不说心灵是万恶之源呢?因为它更会反抗,它不轻信神,它学会背叛,也更容易被迷惑。人信神,人忠贞,也许并不能说明他更聪明,他的逻辑更严密,只是他愿意这样选择,他选择了两种不可能之中的较为喜欢的一个。假如人没有眼睛,也就没有心灵,那么也就不所谓好恶,好恶也只是人的审美标准罢了。公正也是。没有人就没有公正,看来一切公正都是带有感情色彩的。草木不会认为人做的对或好。
如同一个人知晓了天命,知道了这努力不能最终成功,知道时间会消亡这一切,然而我们却不能选择无为,只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这又岂是逆呢,而是顺呀。因为上苍会将这顺和逆同时带走。这是人的属性和人的局限啊。人羡慕草木无情,也是因为这个道理,它们没有人世的纠葛,受到了造物者的恩赐。
潘多拉魔盒不只是神话中所有,其实是隐喻了现实。美好之物和神秘之物以及未开启的东西都可以称为潘多拉魔盒。人们只看到爱情的伟大与神圣,却没有看到爱情的卑微,残忍,虚假,迷惑性,和变质性以及给人的巨大伤害。人们认识到金钱和权利的好处,就去你争我抢,岂不知在争夺的过程中却丧失了人性。
童年之所以被认为是伊甸园,是因为童年的无知和未启蒙,它有着草木一般的属性,待到童年一过,探知的能力和欲望后,便企图打开潘多拉之魔盒。看到的却是数不清的类似瘟疫虫害般的倾轧欺诈的现实潜规则和无可奈何的避世症,看尽了人自身的丑陋。人自己开启了罪恶之门。人本身是有罪的。然而怎么办呢,有的人则赶快关闭了魔盒,禁欲,或者自欺欺人地生活在虚构的想象之中,企图保持着童年未开启的状态。有的人则在罪恶中挣扎,在病痛中生存,企图上天垂怜。
潘多拉之魔盒只不过是人们的一个愿望,由于对愿望资源的瓜分,暴露了人的本性,而潘多拉之魔盒也并没有什么宝物。很难讲它带给人的是好还是坏。它隐喻了人的恶劣的生存环境,再好的宝也摆脱不了苦难和罪恶。留给人类的只剩下那希望。
0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