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78|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深圳80后诗群简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8 18: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深圳80后诗群简论                                    ◎ 艾华林
                                    一、引言
    从上世纪80年代起,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深圳这座最年轻、最具活力的新星城市,就一直走在时代的最前列。和她的经济相比,深圳的文化显得有些落后。曾经一度被人称为“文化沙漠”。没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深圳。随着大量外来工涌入珠三角地区,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在这里发生了激烈的碰撞和融合。一场自下而上的文化运动悄然兴起。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和试验田,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打工文学”的发源地。深圳文化在以改革文化推动文化改革的历史背景下,逐渐呈现出开放性、包容性、先锋性、多元性等独特的移民文化特征。
                                    二、深圳诗歌历史和文化背景
    早在1986年徐敬亚就利用《深圳青年报》和安徽《诗歌报》的阵地,举办“1986中现代诗歌群体大展”。成为中国诗歌界无法绕过去的里程碑。影响了大批深圳的文学青年。随后深圳各种文学社团相继诞生。1990年吴永彤创办了《深圳诗人》报,1994年由李晃接任主编至今。1998年,潘漠子、安石榴、谢湘南等创办了《外遇》诗报。2000年莱耳创立了中国最大的诗歌网站——诗生活。2003年初,李晃、舒子军等成立了繁星诗社,创办《繁星》诗报。2009年张尔率《诗林》双月号团队落户深圳。近几年,深圳市作家协会举办的“深圳诗歌节”,深圳报业集团举办的“诗歌人间”,深圳市戏剧家协会举办的“诗剧场”,《特区文学》杂志上王小妮主持的诗歌栏目;以及深圳诗人客人等发起的“深圳诗人之夜”和设立“安子·打工诗奖”等文化品牌名片。在深圳乃至全国取得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诗歌先行者打下的坚实基础。深圳才有了今天这样的文化氛围和环境。所以前北大校长陈佳洱才会由衷的赞叹说“深圳不仅是一个经济发达,环境美好、科技创新的城市,更是一个文化上有伟大抱负和崇高追求的城市”。
                           三、深圳80后诗群的形成
    随着网络文化的普及和发展。80后诗人开始活跃于各种文学论坛。从2005年起,深圳80后诗人开始浮出水面。最早活跃在网络文学论坛的诗人有:欧阳风、阿北、廖令鹏等。2008年,阿北、廖令鹏等创办深圳文学论坛。2009年11月8日,由李晃、李智强、艾华林、罗益葵、谢端平、邹米、魏先和、高旗、袁叙田等九人发起成立叫春诗社,《叫春》诗报创刊。2010年7月,蒋志武、汪帆创办了《诗深圳》诗歌季刊。2010年李双鱼执掌民间诗刊《大象诗志》。至此“深圳80后诗人”们已成为深圳诗坛最活跃的群体和创作主力军。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并得到了主流文学和媒体的认可。
    宝安日报《打工文学》周刊执行主编徐东为培养、挖掘大批80后诗人、作家提供了创作的土壤和温床。创办了二届“深圳市文学艺术创研班”。其创研班成员程鹏,曾参加了“诗刊社”第24届“青春诗会”。80后女诗人钰涵在深圳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联合《星星》诗刊举办的首届“农民工诗歌大赛”中摘得三等奖。2008年4月“深圳诗人之夜”举办了题为“飞扬的青春”80后诗人“阿北诗歌专题朗诵会”。2009年10月宝安区作协主办了80后诗人李智强诗歌研讨会。2011年6月首次由80后诗人艾华林、蒋志武、李双鱼、袁叙田发起策划的“深圳80后诗人联谊会”在端午集体发声,震惊深圳诗坛。
    2009年李晃主编的《深圳青年诗选》,和2010年深圳市作家协会主持编选的《深圳30年新诗选》,就收入了大量深圳80后诗人的诗歌作品。2010年李晃又利用《深圳诗人》报这一阵地,首次推出了深圳80后诗人作品专辑。展现了深圳80后诗人们的精神和风采。2011年是深圳进入“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也是刚过而立之年的80后诗人们的新起点。本着“文化强市”的战略方针,营造文化深圳、构建和谐深圳的人文精神。范明在她主编的《羊台山》杂志这个文化平台上,隆重推出了“深圳80后诗人方阵”这一文化符号,又一次集中展现了深圳80后诗歌创作的整体实力和艺术水准。
    众所周知,深圳是一座开放性很强的移民城市,这里汇聚了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和人文背景。他们不断地在这里相互碰撞和交融。就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散落在深圳的各个角落里。形成一个又一个文学社群。基于对深圳诗歌现状的深刻洞察和理解,孙夜站在新的历史高度和起点上重新审视了深圳诗歌发展的走向。提出了“深圳80后诗群”的概念。总结和阐述了深圳当代诗歌发展独特的人文景观和艺术特色。
                          四、深圳80后群体写作之现状
    “深圳80后诗群”这一概念,就近况来看还很模糊。主要表现在这个群体还没有找到一套适合自己群体创作的理念和依据。从时代背景、和文化网络化写作的自由和无焦虑创作来看。这不会影响群体的发展和共存。因为任何群体都是以个人和小团体为命名的更大的单位。所以,当群体以更多的个体和小群体为地域文化特征区分时。个体的艺术张力和群体的多元化的共性就显现了出来。它实际上体现的是个体和群体对社会文化的反思、探索。群体的诗潮作为新时期的一种人文景观,而存在于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在这种移民文化形成的多元化的独特语境下,要形成一种文本追求的理论依据是相当困难的。除非有一种历史性的艺术拐点出现。要说“深圳80后诗群”的魔力在哪里。笔者认为,“深圳80后诗群”这一概念的提出,虽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在当下,她确实增强了民族文化的凝聚力;彰显了艺术创新的生命力。对深圳诗歌未来的发展和走向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因为我们80后都想摆脱命运对其的束缚和捆绊。决不做“跨掉一代”的代言人。
    诚然,在“深圳80后诗群”里。确实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那就是在一种集体无意识的状态下,没有形成一种自觉的文化感召力和自信心。他们对诗歌文化或其本身,缺少应有的思考和认识,才致使这一代人的文本抒写,没有使命感和担当的责任意识。这种人文精神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的体现,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价值观念和世界观所决定的。一方面,我们见证了时代的巨大变迁。一方面我们又受到了道德伦理和价值评判标准的双重考验。要想改变这一现状,需要诗人自身的觉醒和省察。当然这与当前的教育体制和政府对文化产业的重视有莫大的关系。其实,早在2003年,深圳就在全国率先提出了“文化立市”的战略口号。继而又提出了“拼文化”“实现市民文化权利”“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等一系列文化创新理念。我相信深圳80后诗人们出于对自身发展的需要和精神诉求的追寻,有能力、有信心创作出更多的精品力作。
                       五、深圳80后诗群的发展前景
   在社会文化和城市发展转型的时期,深圳80后诗人们站在历史新的起点上集体发声,他们提出:“重塑诗歌理想,旗帜鲜明地维护诗歌的本质特征,坚持诗歌道德的审美标准,强调诗歌的艺术性,抛弃狭隘的写作。诗歌是燃烧和牺牲,是爱和自由,是美与自然”。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深圳80后诗人们致力于诗人的责任和诗歌创作发展方向的探索,逐渐达成了这种和谐共识的文化概念。为深圳诗歌事业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自己的努力和贡献。
    言语至此,我特别想说一下,深圳诗人群体中特殊的一员。她就是“叫春诗派”。我作为这一群体的参与者、见证者。我有自己的看法和解读。我曾经在《叫春,诗歌华丽转身的背后》一文中,痛斥当今诗坛的糜烂和腐朽。将这个时代称为“包养”和“被包养”的时代。作为一名知识分子,中国的诗人们应自觉抵制那种献媚和媚俗式的文本写作。我们在秉成传统文化内核的同时,不要忘了中国诗人应有的怀疑和批叛精神。自觉地站在正义和良知的一面。这才是我们80后这一代人应该承担的使命和责任。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学会讲“人话”;敢于讲“真话”;勇于和“伪道德”作斗争。最后我想借北岛的一句诗来结束本文:“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诗人们理应如此.。

                                          2011.6.4.于深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8 18:1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1-12-31 13:26 | 只看该作者
作为一名知识分子,中国的诗人们应自觉抵制那种献媚和媚俗式的文本写作。我们在秉成传统文化内核的同时,不要忘了中国诗人应有的怀疑和批叛精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12-22 20:00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