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2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诗评诗话】意象和诗歌鉴赏(代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2 16: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意象和诗歌鉴赏
◎李仪



  以下是我在散文群和一些朋友的交流。

  现在网络上有很多现代诗歌,好多人跟我说不好理解,其实好多我也理解不了。那么,怎样鉴赏诗歌呢,谈一点我自己的体会。

  通常鉴赏诗歌都会讲到意象,特别是现代诗,更讲究意象、经营意象,这是因为意象是诗歌的重要特征之一。掌握了意象,鉴赏诗歌也就成功了一半。因此,我们从意象出发鉴赏诗歌,的确是必由之路。

  首先说什么是意象。

  这是鉴赏诗歌经常遇到的问题,也是鉴赏诗歌绕不过去的问题。说起来玄而又玄,其实我们每天都会遇到,因为这是汉语的特点。

  所谓意象,也就是“意”与“象”,或者说“情”与“景”,说情与景可能更好理解。简单地说,意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就是客观的“象”;那么,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就是主观的“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

  一般来说,我们写诗,多取身边的景物,借以寄托情思,作为意象。比如自然景色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是意象;比如社会生活中的“工地上有两间食堂/一间属于河南队/一间属于江苏队” ,这也是意象。前者是自然意象,后者是社会意象。食堂是生活,河南相对贫穷、生活观念落后一点,江苏发达地区,生活观念超前一些,这是引申出来的意义。这两种意象的作用一样,都在于使抽象的情感能够具象,使我们的表达含蓄蕴藉,不直白。

  这样讲,实质上就是你的情感也就是情思,要通过合适的话也就是诗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意象。如此看来,意象不独于属于诗歌,只不过诗歌更强调意象。

  再进一步解释,比如我推荐的阿威的《青花瓷》,青花瓷本身就是青花瓷,很普通的一个名词。单独拿出青花瓷这个词,放在那里,这是意象吗?显然不是,只是名词青花瓷;但是如果作者把他的情思赋予这个名词,引进诗行,这就成为意象。

  当然,相同意象可以寄寓相同或不同的情志。还说青花瓷,别人看到是千年古董,也就是宝贝,是意象吗?当然是;阿威当作是神话、神圣之类,是意象吗?当然也是。

  再说说意象挖掘。

  这里说法很多,个人理解也不尽相同。我写不好诗,只是凑合说说自己的认识。

  一是要抓住意象的特点。诗歌离不开意象的分析,而意象常常是单一的个体,因此分析时必须抓住每个意象的特征,并把意象整合起来才能进一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还说“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里意象分别是白日、山、黄河、海,单独看没有什么,但是组合起来呢,就是一种雄浑壮阔的山海景象。

  二是要善于挖掘完美的意境。一般好诗都注意意象的组合,通过排列组合体现美的意境。这里有个对意象的选择和捕捉问题。这里注意,有的意象很旧,用烂了,比如树呀草的,但是组合得好,还是推陈出新。意象组合是指在客观现象的触发下,作者捕捉到了主要意象,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调动生活的积累,运用艺术表现手法,使主观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生活中的多种物象相互融合,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诗的艺术境界。

  比如我在博上发的《心情二首》,第一首就有多个意象,石头、天上、洪水、荒原、空白是主要的意象,这些组合起来实际上是讲我遇到的环境。这时候(现在也是)我遇到了什么呢,就是和公司一位老板闹得很僵,这位老板只是公司的一个股东,她对我用了一些蛮横手段,包括掐我应该有的网和公司OA,完全不走程序。当然,这是他们家族内部的矛盾转移到我身上,躲无可躲。我怎么办呢,很矛盾,是走还是忍着,有时取决不了我。所以我要表达的是无奈。我不知道这诗写得怎么样,反正我是这样想的。

  再举一个例子,就是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里用了一系列单个的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这些意象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诗中没有直抒胸臆,而是先做铺垫,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伫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把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恋表达得情深意挚。

  我想这里需要知道的,就是意象经营的目的,是营造意境。

  三是诗要贵曲忌直。前面讲到诗忌直白,就是说要含蓄,也就是语近意遥,要知道,诗人的创作意旨经常隐藏在诗句表面意义之下。

  这里涉及到诗歌的特点。我们知道文学的四大种类,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剧本)。散文要有叙述要素,后两种要有故事要素,诗歌呢,不是依靠这些,它依靠的是意象和独特的语言。这就给人欣赏留下了空间,生发出无尽的联想。

  我们常见,对一首诗的理解,十个人可能会有十个样,不会完全相同,相差很远也是正常的事。这是因为读者参与了创作,而读者在参与过程中,又调动了自己的生活经历。对这一点要注意。

  我说我的诗不怎么样,这不是客套,是大实话,因为我对诗意含蓄掌握的就不好,总想着点破什么。其实呢,不用点破,而要点到。可能这跟我长期从事宣传工作有关。虽然我含蓄做的差,可是我写政治抒情诗、朗诵诗倒觉得顺手,像那首机关征文《十月放歌》,如果朗诵起来,丁零当啷的,有音乐感,也有气魄。另外还有一首《在党史纪念馆里》,也是这样,只是内容太老,就不发了。其实我的长项是散文,只是写的太少,没有感触绝对不写,也是臭毛病。呵呵,也不谦虚呢,别笑话。

  四是要多了解诗歌背后的东西。这样有助于对诗歌的鉴赏,比如作者的背景生平等。

  经常看到的例子是宋代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这是他“走背字”时的作品,也就是“乌台诗案”后被贬到黄州当团练使那一时期: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首词主要突出了“幽人”、“孤鸿”两个意象,根据下阕内容,“孤鸿”这一意象的特点是:惊恐不安,心怀幽恨,拣尽寒枝都不肯栖息,最后宁愿归宿于荒凉的沙洲。这是一个孤独寂寞但信念非常坚定的形象。那么看上阕:在“缺月”“疏桐”“断漏”三个意象写出的幽独凄清的环境中,“幽人独往来”,可见“孤鸿”是对“幽人”的衬托,就是“幽人”的形象化。联系当时作者刚从“乌台诗案”中解脱出来,被贬到黄州的经历,我们可以知道“幽人”是在写自己,“孤鸿”也是作者自己,人而似鸿,鸿而似人,苏轼在这里表达出诗人孤高自赏也不愿与世俗合流的生活态度。

  所以,对诗歌背后的东西了解愈多,就越有助于对诗歌的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9-21 12:33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