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诗歌省份的海南 文/符力 琼州海峡的出现,使海南远离大陆从而形成自身的海岛文化气象与命运。海南本土文化与历代移民所带来的异域文化相互碰撞,彼此消长,形成有别于内地各省的变化中的人文景观。海南独有的自然环境与人文条件,支撑着作为海南文化之重要组成部分的建省以前的海南诗歌的产生与存在,也成就了新世纪开端以来的这十余年里的海南诗歌凭借自身的气质与活力,迅速发展,壮大,既活跃着海南文坛,也融入了中国诗歌现场,把当代中国诗歌推向开阔的新境界。 在海南,草木生长与生灵存亡,都是诗意的本真呈现。海南建省以前的诗歌天堂,由云逢鹤、冯麟煌、邝海星等老一辈诗人守护着。海南建省之初,出生于1960年代和1970年代初期的青年诗人陈灿麟、黄循友、李鹰、海人、苏光玉、王祥华、林琳、冰子、戴文、张粤来、吴笔锋、陈发其、林颖、王辉俊、王翔海、艾子、黄辛力、吴修利、吴德保、了禾、杨兹举、胡善禧、王晋强、黄海星、陈仲平、李挺奋、纪少雄、纪少飞和潘乙宁等,扬起“织染着明丽的地方色彩”的“天涯诗帆”,启程航行,一度成为碧海蓝天之下的迷人风景,闪亮过无数钟情于诗神的心灵。那样的“闪亮的日子”,属于1980年代的海南,更属于那个年代的改革大门正在打开的整个中国——那个年代,正是港台电影,邓丽君、罗大佑的音乐,金庸、古龙的武侠小说和琼瑶的言情小说及其席慕容的诗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之时。 事实上,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诗歌在喧嚣有余而冷静不足的情势之下,经历了自身新生以来的一次短暂的繁荣,而随着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和国人思想观念的转变,在整个九十年代,新诗的创作、传播和交流活动,全面趋于消沉、冷淡。那一批海南诗人的诗歌之路也在整个时代的云层下暗淡了下去,只留些许诗意闪烁在个别人的寻常日子里。 当时代的车轮行驶到1990年代末期,中国诗歌浪潮又开始涌上新的波峰。1997年,互联网开始风行中国大陆,网络文学一发而不可收。在电子网络的推波助澜下,越来越多的诗歌爱好者和诗人在纷纷建立起来的网络平台上写诗,读诗,谈诗……不少沉寂多年的诗歌流派先后在网络上开设诗歌论坛,重新集结力量,回归中国诗歌现场。在中国诗歌的创作重新兴盛起来的同时,诗歌的展示、传播也逐渐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亢奋期。全国各地每年出版的诗歌刊物和个人诗歌专集,以及定期或不定期推出的新潮、精美的诗歌“民刊”,接纳了很多新的当代汉语诗歌作品,为中国诗歌的展示和存档作出了积极贡献,还在一定程度上与官方主办的诗歌刊物形成分庭抗礼之势。 面对再度活跃起来的中国诗歌现场,海南诗人和海南诗歌自然而然地在上升过程中敞开着自身,就像青草和野花在大地上铺陈着自己,也映照着满天风云与悠悠岁月。 当下的“海拔诗群”的兴起和“海南诗歌”影响力的日渐彰显,跟保持着延续性的海南文化环境,跟电子网络日益发达、中国诗歌现场不断升温的这个时代大背景密不可分。 在海南建省到二十世纪到来之前的十年里,绝大部分海南本土诗人疏离了诗歌写作,依然与海南诗歌现场保持联系或者写作着的那一代诗人中,除了艾子、纪少飞、孔见、远岸、潘乙宁和黄辛力等人,已不多见了。但是,他们对海南诗歌后来者的积极影响,不可低估。此外,从内地南来的韩少功、叶蔚林、蒋子丹、张志扬、耿占春、鲁萌、林珂、张锋、卢炜、鹿玲等诸多诗人、作家、批评家,加入到海南文学的交流与建设中来。1988年10月,台湾著名诗人罗门回到他的出生地——海南,在海南大学图书馆设“罗门、蓉子文学创作成果专柜”,与莘莘学子对话,跟文化界人士热切交流。所有的这些,如同崭新而有力的创作波浪激荡着海南文化,“使海南岛上的文学气象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海南诗歌更大的,非常值得看好的局面与气象,随着新世纪的网络时代而到来。 2004年3月,旅居荷兰达15年之久的中国朦胧诗代表诗人之一的多多回国,受海南大学文学院聘为教授;2005年,著名诗人王小妮和诗人、评论家徐敬亚同时受海南大学文学院聘为教授;2008年6月,著名青年诗人江非作为特殊人才引进到澄迈县。此外,于坚、杨炼、王家新、翟永明和李亚伟等诸多诗人来海南会友,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会……这就是说,国内有影响力的诗人和评论家的到来,各种形式的诗歌活动的先后开展,前所未有地升高了海南诗歌现场的温度。对此,耿占春说出了一个文化人的远见和美好期待:“海南的自然环境优势已经为国内外的人们所认同,在这种自然环境的优越性之外,如果海南能够同时拥有更加重要的文化地位更浓厚的文化氛围,海南才会真正成为人们安居的家园,它不仅是自然环境的乐园,也应该成为人们心灵所热爱的富有诗意和艺术的家园。” 2004年5月,南方出版社出版海南作协主编的“海拔诗丛”,推出青年诗人李少君、孔见、卢炜、白然、艾子、纪少飞、纪少雄、远岸、黄海星、潘乙宁的个人诗歌专集,显示了当时海南诗歌的海拔高度。随着海拔诗歌丛书进入市场,进入读者和评论界的视野,“海拔诗歌”、“海拔诗群”之称逐渐为中国诗歌界所知晓。 2006年6月,海南作协用“海拔”二字命名,创办了海南自己的诗歌刊物:《海拔》,体现了海南诗歌发展上的延续性。《海拔》诗刊是一个省份的诗歌和诗歌理论新作百花齐放的领地。2006年8月,《海拔》诗刊第一辑面世。2006年10月,首届“海拔诗歌”朗诵会在海南大学举行。 2009年2月16日,由海南省委宣传部发起,省文联、省作家协会主办的“诗歌岛”计划及海南诗歌大奖赛正式启动。《海拔》诗刊作为展示“诗歌岛”计划的重要媒介,重点支持海南诗歌创作,扶持海南诗歌新生力量,展现海南最新诗歌成果,也为海外华文诗人的优秀作品提供发表的机会。2011年上半年,《海拔》推出“台湾海南诗歌联展”,刊发19位50、60年出生的台湾诗人作品,引起诗歌界的关注。 在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海南诗人在《人民文学》、《诗刊》、《天涯》、《星星》、《诗选刊》等刊物上发表诗歌和评论;大量诗作入选《中国文学年鉴》、《中国诗歌年选》、《中国年度诗歌》和《中国诗歌精选》等几十种诗歌选本,还获得不少全国性诗歌大奖。《诗刊》、《诗歌月刊》、《诗林》、《中西诗歌》(澳门)及《蓝》杂志(日本)等刊物先后推出“海南诗歌专辑”,展现了海南诗人的创作实绩,显示了华语诗歌界对海南诗歌和诗人的重视。值得一提的是,最近,由中国作协主管的诗歌刊物《诗刊》在2012年2月号(下半月)推出“海南诗人作品专辑”,收入李少君、江非、邹旭、纪少飞、远岸、符力等14位海南诗人的30余首新作,这在海南新诗史上尚属首次,反映了中国权威诗歌刊物对海南诗歌创作新成果、新态势的关注和支持。 “海拔诗群”是与“海拔诗丛”和《海拔》诗刊有一定关系的海南诗人的集合体。国内诗歌界把这个诗人集合体称之为“海拔诗群”、“诗歌海军”。“海拔诗群”中活跃着老、中、青三代诗人和评论家的身影。其中,50年代出生的诗人、评论家有多多、王小妮、徐敬亚、耿占春等;60年代出生的诗人有孔见、李少君、纪少飞、远岸、衣米一、黄海星、翟见前等;70年代出生的诗人有江非、蒋浩、唐煜然、张伟栋、符力、邹旭、贾冬阳、潘乙宁,艾子、王凡、狂客青衣等;80、90年代出生的诗人有叶美、林森、陈有膑、陈亚冰、吕小丹、李才豪等。看起来,正活跃着的海南当代诗人和评论家人数不少,在中国诗歌界也颇有影响力,然而,从一个诗歌省份的角度来看,海南还是中国诗歌的一个小省,需要越来越多地出现新人新作和新的创造力,需要为海南岛这利于生灵栖居和诗意生长的人间佳处,带来自豪与荣耀。 2012-1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