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以琳 于 2013-1-8 12:32 编辑
对香芋诗歌《一半的故乡》解读
落幕点评:
香芋的《一半儿的故乡》,题目就很诗意。让人忍不住想知道这故乡为什么是一半儿。 香芋的诗歌应该说我读过的不多,但是她诗歌的朴实、乡土气息、生活气息很浓郁,这是我欣赏的,但是她更令我侧目的是:她往往能让读者在朴实里感受浓浓的诗意,那些句子能覆盖读者跳动的心。她的这种风格可谓返璞归真,亦即淳朴自然却有玉的美,这首诗歌也不例外。这就是为什么我上次说“香芋的诗歌一看就是香芋的”了。这其实是对一个诗写者(或者诗人)的肯定。重复别人的人再好也不是自己。再说回这首诗歌。 诗歌的第一节“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多么俗气的俗语被香芋一转用就活了,这就是一个女诗人的灵性。 第二节“从此”衔接得相当好,可更好的应该是后面的四个“一半儿”的排比,让诗歌灵动而清新,情感也通过排比的应用而渲染得恰到好处。 到第三节,我不太满意“想你,一半儿的故乡”这种强行的转折衔接。如果在这里把“就要过年了”提到第一句,而舍弃“想你,一半儿的故乡”应该自然很多,而这种想也应该顺其自然的会出现,读者也会自然感知。 再看第四节。景寄情,情化景,虚实结合得相当不错,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刻画得淋漓尽致。这一节可谓妙笔。 但是到第四节,我又不得不说蛇尾了。一首好的诗歌,不仅需要好的开头,好的主旨,更需要一个漂亮的结尾。有时候甚至只需要寥寥数字就可以将主题升华,将读者的思维久久的停留在你的诗歌里,或者让读者在你诗歌的余韵里飞扬或下坠。而这最后一节完全落入俗套,毫无新意(我这里指的是句子的新,联想的新,延伸的新),所以我也建议香芋把这一节推倒重建。
李仪点评:
节奏是内在的。俺先抛砖引玉。 女儿嫁出去了,不管多远,都会想娘家,于是这也是乡愁,浓重的乡愁。 第一、二段极好,轻灵,不沉重,还稍微带点俏皮。这种乡愁我总觉得和打工在外那种乡愁还不一样,所以说是一半的故乡。 第三段尽想吃的了,不好,让人说太馋,尽管吃是想家的一部分。如果再加上想人和景物我觉得好。 如果说:想故乡的父老乡亲/想故乡那条湍急的河流(我记得有条河),然后再接就要过年了。当然糯米粑是否还那么大块,这个大块俗了一点,是馋,说可口好不好。
依然点评 :
我觉香芋姐这首诗歌 立意新颖,书写朴素,一半儿的故乡?有点不太理解哦?一般我们都说故乡是根,是全部的回归的寄托呀?是寓意自己是女孩,出嫁后离开的意思?以离别衬托相思,加强感染力度吧?前面俩节很好,后面的差了些,我学着自己整合一下,是不是更好些?
以琳点评:
1;主题和意境非常清晰,语言的流畅度和自然度极佳。 2;但是语言的运用却有不佳之处。 3;这里指的是个别部分,刚才李老师已经提到了。 4;第三,第四节的内容不够新颖独特。 5 ;结尾的高度提升的不够。
茶人点评: 就要过年了,妈做的糍粑/还那么圆吗/寨子口的老樟树下/父亲,是否站成了弯腰的枝丫
这里稍作调整应该可以了,用圆和半作对比。把树赋予人性。 句子尽量把后韵弄出来,后韵就是带给阅读的回味,让人不知不觉就展开联想。 香芋的这首,任务简洁明了,依然的那首,你布置给诗歌的任务多了点。一首诗尽量任务明确。香芋这首精细处理一下会很好。
一半儿的故乡 ◎香芋
故乡
我是你水做的女儿 那年被你一瓢泼出去 就再也收不回来
从此,我是你一半儿的娇客 你是我一半儿的故乡 我丢下我一半儿幽怨 你收留我一半儿忧伤
想你,一半儿的故乡 就要过年了 你的糯米粑是否还那么大块 你粉蒸肉是否还那么香
寨沿的老樟树哟 我贴在你身上的的寄名符 是否已经模糊 我的伤口从已另一个角度 化作一朵梅 沿着老家的方向 弥漫我一半儿眷恋一半儿清香 一半儿的故乡 你摇曳千年的古风 牵痛我的思念,养育我的忧伤 我是你水做的女儿 注定要流向远方
一半儿的故乡
◎香芋(修改版)
故乡
我是你水做的女儿
那年被你一瓢泼出去
就再也收不回来
从此 我是你一半儿的娇客
你是我一半儿的故乡
一半儿怨 一半儿酸 父亲说女儿天生外向
母亲点头 泪水在眼框打转
我是你水做的女儿
注定要流向远方 过年了 我一半儿的故乡
粉蒸肉是否还那么大筛
打米饼的声音是否还那么响
坐在门口等儿孙的奶奶
是否还穿着那件斜襟的衣裳
一半儿的故乡
你根深蒂固的老樟树上
我的寄名符早已模糊
我的伤口也已经愈合成一朵梅
沿着老宅的方向
一半儿眷恋一半儿清香 一半儿的故乡
我是你水做的女儿
注定要流向远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