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86|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创作探讨】我对诗歌的认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 15: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对诗歌的认识     

                                                                                 ◇作者:李仪

今天《低处的招摇》诗社委托我主讲,考虑半天,讲什么呢,就讲讲我对诗歌的认识吧,然后再与大家分享几首诗。

先讲我对诗歌的认识——

1、我对现代诗学得不多,理解也浅,当然,这样的好处是受的约束也不多,所以写出来也很随意,谈不上诗艺,兴趣来了就写,没想法就不写,这样的东西不可能很规矩。以我这样的水平来讲诗,当然不够资格,讲错了大家也别笑话。

2、在我这里,写作上的排队是散文、小说、诗歌,诗歌是最后,现在小说告一段落,诗歌还是排在最后。可是对于诗歌的爱好,也是从很早就有,我在1977年发的第一篇作品就是诗歌,是在部队的报纸上,叙事诗《东风泉》。第二年是在天津电台发的散文,就是雏形的《沙枣花》,这篇散文这么多年我还是改个没完。

3、我认为散文和诗歌是亲戚,说是兄弟也好,因为都追求意境,但是两者毕竟有区别。我觉得诗着重表现的是人的精神世界,是人的心灵抒发,是想象力和对诗意悟性的展现。

4、那么,什么是诗歌呢?应该说,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诗是诗,歌是歌,分得很清。以前的诗是吟的,我看就是类似于唱,吟唱么,我的老师寇梦碧老先生上课时就吟过诗,摇头晃脑的,很有意思。

5、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这个定义性的说明,概括了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发乎志,言为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

6、上面这个说法类似于定义,因此围绕什么是诗,就有言志说、缘情说、想像说、感觉说,法度说、押韵说、语言结构说、综合说等多种。我认为都是片面的,这从现在现代诗的发展也能看出来。我总觉得现在的现代诗和传统的诗歌不一样,表现出了人即创作主体的能动本质,而不是为着反映创作主体之外的事物的。或者说为了表现诗人的心理活动,请注意,这里心理活动似乎成了目的,因为现在的诗常常不顾所反映的客观事物是如何的变形,或是忽视了这种变形,特别是那些意象复杂的诗,我真的读不懂。

7、那么是不是可以这样说,现代诗的意义就在于:诗歌能够自由表现个体生命心灵深处的超越性追求,如果真的这样,那么诗歌就真的具有永久的审美意义了。真是,有时我都不敢说诗是文学,它是心灵的声音,破空而来,绝尘而去,太神秘了。

8、除了内容之外,有人还注重现代诗的形式评价,我觉得这也很好,就是现代诗要具有建筑的美(格式的相对完整);绘画的美(词语选择的典雅与斑斓);音乐的美(韵律的和谐,多少要押点韵,但有内在的节奏更重要)。
这一点确实这样,比如关于押韵不押韵,我赞同落幕说的,主要在于内在节奏,当然押韵更好,但是不能因为押韵影响了内在的抒发。说到这我想起以前看过的一个美国电影,有一组镜头至今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就是在街头,一个黑人蹲在路边,两条腿夹着一个小鼓,两手交替在鼓上拍出激越的鼓点,时而迅疾,时而缓慢,很好地表达了影片中人物的情绪。所以我觉得,旋律是音乐,节奏也是音乐,为什么不能同等视之。
那么在现代诗中,这种节奏感除了诗人的那种情感宣泄,包括缓急、张弛,还包括使用分行的形式。比如每行的字数偏长,那节奏肯定舒缓;而短句子多,节奏肯定急促。
  
9、我个人比较喜欢流畅、意象相对清晰的诗。当然,在风格上,还是大气
一些为好,这一点有人不喜欢,可我喜欢。当然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但应该形成自己的风格。诗讲究“气”的畅通,最好不要断了,这当中在字词的使用上要避免出现“死词”。  
  
10、什么是“死词”,就是这一个字或词到这读不通就是“死词”,它在作品中没有活性,白白地占着一个空间,还让其他灵动受到限制。写作一首诗,会有许多与内容相关的字词供你使用,构成词系,超出了这个词系就会没有活性,显得生硬、突兀,影响了意境的深入,甚至会让读诗的人不明所以,所以在现代诗的创作中要避免出现。我们写完诗后,要多读,放几天再读,跟散文一样,只有多读才能发现问题。关于对“死词”的认识,我是从圣童那学来的,可惜手边找不到圣童关于“死词”的议论,我也只是记住了这一点。等我找到了再介绍给大家。
圣童是谁,是华裔澳大利亚人,本体诗学的创始人,天津诗网刊的理论顾问。他和田放是好朋友,按圣童的眼光,现在大陆上好多不是诗,包括现在一些著名的诗人,也难上他编辑的《国际汉诗》。

11、写诗要尽量不用或少用形容词, 一般说,形容词只有在做状语的时候才用,其他情况下能避开就避开。比如说“抬起骄傲的头颅”,这种情况下可用,而“骄傲地抬起头颅”,这就尽量避免。写散文是减法,写诗就不是减法,是道士炼丹。
还有,在现代诗中,意象的创造,情感的抒写,靠什么?靠的是名词。比如
说“思绪十分深刻”和“思绪如同隧道”,深刻是形容词,隧道是名词,想想看,哪个容易使你产生联想。

12、意象、意象,意和像必须是统一的。比如有一首《锄地》:天远树影小/啼近见飞鸟/麦田三五人/弯腰正锄草。一看这首诗没劲,只有像,没有意。再看我小时读的启蒙诗: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样多好,意境出来了。

13、写诗是心灵在发声,是想象力在展示,那心灵就像小猴子,欢蹦乱跳的,因此诗人的思维要尽量避免线性思维,想象力一定要丰富。这样诗也就有了跳跃性,这是心灵在跳跃,诗人应该有这种能力并且控制得很好。

14、我读诗主要是欣赏诗人流露出来的那点感悟,或者读了能够给予我们某种感悟。写诗当然要有想象,这样才能成为诗人,但如果有了更深的感悟,那才是一个好的诗人。我想,所谓诗的结尾要提气,可能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15、写诗在思维方式上实际是一种逆向思维,好多东西也是倒过来看的,比
如看一棵大树,没看到树干,先看到的是树叶。这实际上是诗人的想象。最近我看了老猫的几首诗,很喜欢,这种思维方式她掌握得很好。我觉得她的诗空灵、清新又不乏深刻。

16、对诗的解读什么叫正确,从甲看到甲,不能说不正确;从甲看到乙,当然更好。但即使这样,十个人解读也会有十个版本。因为解读的过程是读者在运用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读诗。所以我说欣赏诗歌和写作是一样的,需要境界。诗歌不是让人读懂的,是让人明白的,读明白了、哪怕一知半解,也会对诗心存感激。

17、还有,天津诗人轶夫有一篇诗评,题目叫《诗的手筋和妙味》,这篇文章和我给黄冬云写的一篇诗评登在同一期的《大港文艺》上,所以我看了。我觉得他说的很对,有些是说法不同罢了,但轶夫这样说很有味。那么什么是手筋?在围棋中就是最能牵动全局的那一招,在诗中我看等同于“诗眼”。那么妙味呢?就是诗的味道。诗是有味道的,所谓心有灵犀,这一点大家可以体会。
其实,真正讲“诗眼”的,是旧体诗。至于妙味,除了味道,还有说是意趣,说到底,是意境营造给人造成的那么一种感觉。这里有审美心理在起作用。

18、这里讲了很多涉及诗艺的问题,按鹰之的说法,这是手艺,我们只要了解就行了,我觉得这是给欣赏诗歌预备的。如果你写诗总是考虑技法的问题,那么对不起,我给你一句话:囿于技法,保证你写不出诗来。
写诗毕竟是为了快乐,或者说情感的宣泄,比如愤怒、比如痛苦,你都要宣泄出来。如果与此相悖,那就真的痛苦而不能自拔了。
至今为止,还没有一种教科书式的写作技法,如果有,那只是个人的体会,有时间你可以了解,没时间,你理也不要理。

你们许多人我看比我写得好,说了这些实在不好意思,对不对多包涵。下面我和大家分享几首诗,是我对诗的理解。也许大家会有根深的理解,我说完后你们再议论。

第一首,卞之琳的《断章》
卞之琳曾与李广田、何其芳合出《汉园集》,因此被合称为汉园三诗人。这首诗大家熟悉:

你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我看这首诗实际上是两个意象的组合。这里的“你”就是假设的物象,纯属虚构,只不过用来讲他的感悟。那么他虚构了一个“你”,然后在此基础上开始想象出另一个“他”,两人互相看,由此画面就动了起来。后两句那就是所谓的感悟了,这是一种具有哲理意味的“悟”。所呈现的意象是什么呢?就是我们读过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就是“人在风景中”的联想,呵呵,我们都成了审美物件。《断章》是卞之琳不朽的代表作。

第二首,高聚文的《与雪对》

雪说
不要嫌少嫌多
我已来过

我说
不要挑剔浅薄
我已踏过

这是一场对等的恋情
你有多厚的投入
我就会有多深的陷落

老实说,我第一次看见这首诗,馋死了,想偷来归为已有。我跟聚文说了我的想法,他笑着说别人不行,你行。这里我先说两点想法:一是好诗不艰涩,或者说好诗皆直白;二是欣赏诗就是审美的过程,而审美的一个要素,就是对自我生命的体验。我们读诗的过程,实际上是调动了自我体验的过程,所以每个人对诗的理解,就未必是相同的,就是与作者的想法相反也属正常。对《与雪对》的理解,我看到的先后出现下面三种:

先看管淑珍老师的理解——

读了《与雪对》半天作声不得,想起高大哥那双深邃的眼睛。
   我这多半生“陷落”到文学中也罢了,文学给我的,折磨和恩赐也罢了,人生在世,总不能只为馒头米饭活着,文学提着我,活到什么境界,“陷落”二字,算是一种告白,就算我是“浅薄”的妇道人家,“陷落”过了,一场折磨,一场恩赐,罢了,罢了!
   “陷落”二字好写,体验这二字,苦辣酸甜,滋味太足,不足为外人道矣,哪怕升仙的感觉,哪怕崩溃的感觉,也表述不清“陷落”二字啊,所以说这诗炼字炼句炼意到了一定境界了。
    感谢李仪老师推荐此诗,我更了解高大哥了,天津卫不是凡界,处处藏龙卧虎。
    一首《与雪对》,调动了我半生记忆中的苦辣酸甜。
    在某种意义上,参禅与读诗写诗,是一回事。读高聚文老师的《与雪对》是参禅,高聚文创作《与雪对》亦是参禅。这是我的理解,不知对不对。

再看黑豹(张中庆)的理解——

这首小诗在我看来他说出了一句为人处事的道理,我的理解是高老师在诗中运用拟人的写法,把人与人的交往化作人与景色的交融,即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包容,不埋怨,任何事情都是要理智地看,理解和不挑剔是这首小诗的主题,他同时揭示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只要人人都付出一点爱,这个世界将会变得温暖和甜蜜!

觅雪常晴(王丽华)的点评——

认真读高聚文的这首小诗《与雪对》,记的是去年的冬天,读过就记住了其中的意境,而且时不时还能回味一下,全诗,没有特别华丽的词,没有晦涩的典故,非常地清新淡雅。以这样的笔调,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让我们步入诗人为我们营造的温馨意境中。......小诗前后照应,自然产生联想,看后你会马上意会到诗歌要表达的内涵,显然作者触摸到汉语古典诗歌中“咏物言志”的表现脉络,借自然中人人都熟知的雪为喻体,对其特征和形象作入乎其内的描绘,而又依于物不拘于形地赋予自己对生活的思考。读诗我们可以联想很多,可以是爱情的也可以是生活的,只要投入了,只要付出了,相信就一定会有回报,这种喻象和语言的高度凝炼所营造的内在空间彰显着诗歌的美学张力,使诗歌的创作与读者轻易产生共鸣,这样的诗歌让读者在耳熟能详的阅读过程中自然逼近其内核。
那么再谈谈我的认识——
无他,就是认为聚文的这首诗妙处就在于“悟”。我悟出了什么呢?就是世间的一切,包括宇宙万物,都处于一种平衡之中,这就是自然的法则。这超出了对于情感、哲理的认识。

第三首,在路上的《邂逅》

在此邂逅
是我从未想要的奢侈
我甚至忘记了
这条熟视无睹的街道
孤独遗失的幻想
早已不是唯一的风景
也不必再刻意
翻阅某一段时光
——祝你幸福

在路上写诗较早,也很有灵性,但都是自赏,在混沌中摸索。他的诗歌思维方式大多是线性的,对诗歌的跳跃性掌握的也不够,这影响了他的进步。但他也毕竟是能够写出好诗的。这首诗的发现过程是这样:那时我在雨君的滨海群正和熟人说话,就在这时他突然把这首诗贴了上来,我眼前一亮,未及细品就惊呼了一声“好诗”,因为虽是短暂的一瞥,但我觉得心灵有一块柔软的东西被这首诗触动了。是的,世间有多少“邂逅”啊,唯有那感情难以邂逅,可是在这熟悉的空间,诗人虚构了一次两颗心的邂逅......留恋吗?当然留恋,那是难以忘却的记忆,但是理智超越了感情,最后只能故作大度地说一句:祝你幸福。这个结尾我认为也有“悟”的意义,是情感之悟。
读这首诗需要读三遍,第一遍可能就像我当初惊呼那样,第二遍就会觉得没啥,待第三遍时我的认识才又向深入走了一步。连同其他几首诗,我给在路上写了诗评,分别发在《大港文艺》和天津诗网刊上。雨君也对这首诗有过点评,并把这首诗发在他编辑的滨海文学上。

第四首,深耕的《雪夜等待向锋兄前来喝茶》

先介绍一下,深耕与高聚文都是我的朋友,一个小我一岁,一个大我一岁。深耕,马来村是也,原《诗人报》执行主编,80年代成名的诗人,与伊蕾同时。他的散文写的也不错,我的博文有点评。大家看这首诗:

抓一把语言
投进性情的泥壶
用沸腾的想象
焖一壶浓浓的茶


等你

      深耕把文革以前的新诗称为传统诗,80年代兴起的为现代诗。他说现代诗的内容主要是通过群体意象,意象的多层次,时空交叉及思想情绪的多角度反映等诸方法来表达。另外,深耕还跟我说过大致这样的话,就是按年龄把诗人的成长分为5个阶段,人到了50岁左右就回到原先了,不太追求什么繁复的意像了。上面这首小诗是他几年前写的,向峰就是王向峰,也是80年代成名的诗人。我们坐在一起的时候,深耕是话痨,向峰不太爱说话。我喜欢这首诗,喜欢那蕴含其中浓浓的味道。

第五首,就是我的《飓风吹过》

信不信由你
——其实也司空见惯
虽说起于青萍之末
然而,顺着巫师的手指
轻轻一旋,就会扑天盖地
呼啸掠过,所到之处
无根的依次倒塌
腐朽的化为飞沫
只有青藤,依旧缠绕在
被连根拔起的树干上
谄媚地笑着

说老实话,我不希望外面的人能更透彻地了解这首诗,为什么?就是敏感。我只能简单地在这里说说。这是我虚构的一场风,飓风也好,台风也罢,反正风过之后大地夷为平地,这时,只有那种寄生的花依然缠绕在倒伏在地的树干上,谄媚地笑着。我当然不希望出现这种情况,我只是痛恨这种寄生的东西。青萍之末四字当然点出宋玉的《风赋》,这里用此典的意义在于,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一座大厦也好,一个社会也好,毁坏都是来自内部的蠹虫。这也是“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3-1-22 16:27 | 只看该作者
悦读,有收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 19:48 | 只看该作者
西沈 发表于 2013-1-22 16:27
悦读,有收获。

谢谢西沈来到,一起学习,远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3-1-22 19:52 | 只看该作者
以琳 发表于 2013-1-22 19:48
谢谢西沈来到,一起学习,远握!

晚上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3-3-10 18:29 | 只看该作者
西沈 发表于 2013-1-22 16:27
悦读,有收获。

问候西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3-3-10 19:53 | 只看该作者
李仪 发表于 2013-3-10 18:29
问候西版。

晚上好,再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11-24 17:58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