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抒情的热能量
──由《海的解释》想到的
妙手丹青
海,为人所赞颂,古今中外,大多如此。当年曹孟德观苍海,慨叹“日月之行,若出其间,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他所看到的是宇宙的玄奥。润之先生在北戴河游泳,触景生情,随口吟出“往时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他所看到的是世道的更替。高尔基高歌“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他所看到的是国家的希望。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尽管人们经历了千年文明,但仍无法精准地将其临摹和复制。不管你世道如何更变,无论你人心如何不古,海总是最本真最原始地存在那里。晴空万里也好,雷雨风暴也罢,阳春花香也好,冷秋寒霜也罢,海总是沉默如初,──当然也会惊涛拍岸,但绝对与人情冷暖无关。因为有了这无比的器容,所以海就有了包容的气象。这气象提升了地球的品位,让其生机勃勃,欣欣向荣。从这种意义上来讲,最持久和永恒的不是高山,而是大海。
“海没有赝品。”是沈天鸿在其诗《海的解释》中的结句。这一冷抒情所包含的能量,足可以让海狂啸。因为他颠覆了传统的思维理念,是从“无容”的角度,对海进行了全新的解释。
沈天鸿是理论与创作并进的中国第三代诗人的代表之一,他提出的“文学就是意味”和冷抒情式的哲学思考,大大掘进了中国现代诗歌的表现深度。
中国现代诗从一开始就走着忽兴忽衰的发展道路,无论何门何派,都以轰轰烈烈开始,最后都以悲悲凄凄结束。为什么现代诗会屡试屡败呢?究其原因,我觉得这与只重诗的形式,而忽视诗的意味有关。意味者,意境和趣味也。意境是诗的生命,无境者,诗不立。趣味是诗的能量,无味者,诗不远。沈天鸿对中国现代诗的思考,可谓呕心沥血,孜孜以求。虽说“冷抒情式的哲学思考”很有点剑走偏锋的意味,但对中国“先锋”诗的影响极为深远,因为他的这一剑劈出了一片新天地。就拿《海的解释》来说,起句写道“许多人看见风景,而我看见海”。这句的本意是:多数人看海,看到的是风景,我却看到的是海。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面对大海,沈天鸿想到的不是“春暖花开”,而依然是海,这说明他对海已“禅中彻悟”了,看到的是海的本真和原态。
诗人接着写道:“它与我想象的/不完全一样,它不适合做梦/也不适合弹奏/它呼啸着退去又复来”。未见大海之前,诗人可能对大海作过种种想象,或是汹涌澎湃,或是浩瀚飘渺,或是远接天地,或是壮阔无涯。但当真正看到大海后,它却是那么的平凡,没有梦,没有歌,海潮只是退去,尔后又扑上来。一切的一切,简单,重复,无穷无尽。这种平凡有点让人失望。由此可见,世间的伟大都是人为的虚象,根本没有伟大之说,——伟大只是人类贪欲膨胀的幌子。
“没有人饮用海水——/它里面有盐,气味像血/但滋味是苦的”。这段有点“审讯”海的味道了。海啊海,你是这般的无用!不能饮用,不能灌溉,不能洗涤,气味醒臭,滋味苦咸。由此反戈一击,千古以来人们对海的赞美歌颂,是何等的可笑和自欺欺人!
这时人们可能会问,海到底是什么?当然,海就是海,不是别物。“它自说自话/就像它哪儿也不去/它只说给自己听,仿佛/自身就是目的”。海永远保持自然的本性,就连说话,都是说给自己听,它不高谈阔论,不自吹自擂。“自身就是目的”,这绝不是自私自利,而是返璞归真,物我化一。这一段充分体现了沈天鸿的冷抒情特色,这种冷是冷静的冷,不是冷漠的冷。通过这个冷,我们仍然能感到诗人的热血的热。这恰是沈天鸿最了不起的地方。
人们一直不是在赞叹“海纳百川”吗?其实海根本什么都不纳,只因为不纳,才能够纳。只要你不被物所纳,你就可纳万物。“没有谁能把自己加入进去/成为海的必需元素/那些正在游泳的人/也仅仅是泡在海里”。人不是老是吹“定胜天”吗?其实在海中只是一具臭尸而已,你的高贵和伟大只是自身无知和自我恐惧的外衣而已。
诗的最后三段是对人与海的辩证思考。因为海无求无欲,所以伟大。因为人欲太多,所以渺小。欲望带来是只是痛苦,无欲最幸福。“海没有赝品”,一语石破天惊,做本人,回自然,最幸福!
《海的解释》让我们惊出了一身冷汗,这就是冷思考的威力啊!厉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