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蝴蝶》之细
朱剑
1
在当年下半身的一帮朋友之间,以浩波气势最旺,格局最大,近三年来,浩波写出了一系列的大作,从《西安为证》,到《川北残篇》,再到《蝴蝶》,每一部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想,诗与个人天性实在有着莫大的关系,浩波能写出《蝴蝶》这样的精神史诗,是出自他有激情有责任感有方向感的天性,换句话说,是生命品质决定了一切。
2
《蝴蝶》的视角很特别,没有写蝴蝶破茧而出的过程,而是一开始,这只蝴蝶就在飞翔,飞向自己的童年、少年、更久远的过去乃至内心,并且“一次次撕去自己/艰难生长出的/斑斓羽翼/露出丑陋的身体/——虫子的本相”,这种审视的角度,让全诗充满了反思和怀疑,因而在汪洋恣肆之中,多了一份冷峻。
也正是由于这样的开篇,很容易就让人得出这是一首批判之作的结论。诚然,当母亲在小区里向熟人炫耀自己的儿子在北京买了好几套房时,当父亲在饭桌上突然笑出声,感慨自己天天有肉吃,并且在房子里像一尊佛一样搬动自己的身体之时,浩波都冷静的进行了批判。不,不仅仅是批判,这里面还包含了更隐秘微妙,难以启齿的情感:羞愧、愤怒、不安、反抗等等,当然,还有绝望,这是因为,他最终发现自己终究也会和他们一样,不会有什么改变,怎么也爬不出母亲“长长的产道”,即便 “把脸刮得干净”,也总在担心时间那个糙汉,会将自己扇回原型。
更可贵的是,就在这让人窒息的绝望和恐惧之中,浩波写到了爱和内心的柔软,即便是在表达对母亲的恨意之时,他也会想起小时候只有摸着她的耳垂才能入睡,也会怀念她过去做的饭菜的香甜,因而不忍心让她感受悲伤。在第三辑中,更是写出了自己希望爱和被爱,尽管依旧用的是不相信的语气。正是以上种种细腻的心理变化和书写,让全诗在冷调之中有了光辉,也拥有了打动人的力量。
苦难是永恒的,爱也是永恒的。苦难和爱,正是文学亘古不变的主题。
而我能写下上面这些文字,是因为作为同龄人,有着相似的少年生活背景,有着相似的求学奋斗的经历,有着相似的精神决裂,也有着相似的无可奈何,因而便有了相同的真切感受。一首诗,能让读者产生这样的共鸣,个体体验也就上升到了共同经验,也就不再是个人的心灵史了。
3
《蝴蝶》的风格可谓是天马行空,这样一首长诗,没有流于空泛,除了有一个整体思路之外,在我看来,还在于细节的出色。有细腻的心理,也有着众多让人难以忘记的意象。我有一个最朴素的判断诗是好是坏的方法:凡是让我能记住并能随口说出的,便是好诗。在这里,我举《蝴蝶》中的一小节以作说明:
“我曾经从泥土里
一块一块摸出他的白骨
就像在麻将桌上做的那样
但却不可能,将这副凌乱的
散发着臭泥味道的骨牌
胡成一段完整的人生”
此段读完,仿佛指尖也感受到了白骨的寒意。
4
最后要谈谈《蝴蝶》的诗体形式。第一辑和第三辑“偏瘦”,第二辑“偏胖”,我觉得有意思的是:第一辑中出现的形象几乎全是女性,第三辑中出现的多是个体,而第二辑出现的则是男性,更确切的说是父辈。在我的人生经验之中,一个男人与父亲的情感,总是更为微妙复杂,所以必须要用一种更加复杂的形式来表达?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阅读感受,如实写出,读之者可为之一笑。
2009年10月2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