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倪天安 于 2013-2-17 15:27 编辑
让非诗离开诗坛
倪天安
当代诗坛,有许多非诗占据诗坛,而让人反而对真正的诗失去了关注的兴趣.
第一类非诗中最多的是"翻译体诗歌".最初为了学习外国的诗,虽然知道诗不可译,人们还是把它们翻译过来了.别人原文是一首好诗,翻译过来后还是一首好诗吗?恐怕更多的是不能叫作诗了,但为了理解方便,我还是把它们叫作"翻译体诗歌"吧.
其实我们大可以找一首自己熟悉的古诗来,自己试着翻译一下,看一看译文与原作的区别吧. 这就有点象,我们不去学古诗,而是找了一些古诗的译文,然后就着它说是自己在学古诗了. 诗歌翻译后的译文与原文其实是两回事。诗歌的翻译其实更象一种创作,译者的水平往往就是译诗的水平。.我们就着译文去学外国诗,那是学比不学更坏的。
第二类就是“拟翻译体诗歌”。“翻译体诗歌”就是一个四不象的东西了,而我们的诗人再看着这个四不象去模仿写新诗,能提供一些灵感就不错了,实在是不敢让人还有其它什么希望的。
本来是想举例来讲的,但修改时觉得太麻烦,还是删了例子。读者自己去找吧,这类例子反正很多的。这种拟翻译体诗歌,就象东施效颦,既失去了西方诗的优点,也失去了汉语诗的精华。
第三类非诗因素是断头句太多,破坏了汉语诗的行句美。一句话可以一行或几行。但一行中1.5句,2.5句等的处理方式并不符合汉语诗的习惯,而且破坏了汉语诗的节奏美。
第四类就是不注意整首诗的排列美。西方诗没做到那是因为它的文字没法做到,而汉语诗能够做到却没做,那只能说是你没意识到它的重要性或你的水平不够了。
以上这四种都是从形式来说的,更严重的是现在的所谓诗人以破坏诗歌的语言美、行句美、内容美、感情美、心灵美、灵魂美、真实美、善良美为创新,其实这是在远离真正诗歌的行为。
写出以上理论,许多朋友要求我举一举例,我犹豫再三,还是以自己对李白的《静夜思》的译诗为例来说吧。
五言原文: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如果是小学语文老师,一般就译成了:那透过窗户映照在床前的月光,起初以为是一层层的白霜。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乡。
如果译成六言可以是:(我这不是标准译文,大家可能试译自己更满意的。)
床前月光明亮,
以为是层白霜。
抬头看那明月,
低头想念故乡。
如果译成七言可以是:(我这不是标准译文,大家可能试译自己更满意的。)
床前是明亮月光,
怀疑是地上白霜。
仰首看夜空明月,
低头思遥远故乡。
如果译成八言可以是:(我这不是标准译文,大家可能试译自己更满意的。)
床前是明亮的月光,
怀疑这是地上白霜。
抬头望着大大月亮,
低头思念遥远故乡。
如果译成杂言可以是:(我这不是标准译文,大家可能试译自己更满意的。)
床前皎洁月光
怀疑是染了白霜
仰头眺望明月
低头思念故乡
(这几种是属于还遵守汉语的形式美的诗歌。)
如果用当前流行的拟翻译体诗歌可以是:(我这不是标准译文,大家可能试译自己更满意的。)
塌前 皎洁的
玉兔 闪着光芒 徘徊、犹豫与怀疑
地上 白茫茫 冰霜 仰起头颅
眺望玉兔 低下头 思念 桑梓
当然也有的喜欢这样写:(我这不是标准译文,大家可能试译自己更满意的。)
床前
明月
光 怀疑
地上
霜雪
抬起
头颅
望着明月
低下
头
思念
故乡
(这两种是已经不考虑汉语的形式美了,但也自以为发现了新的诗歌的形式与表现方法,很少有人考虑这种形式与方法应该用什么内容来配合了。)
甚至网上还流行有:(这是网上搜来的,请原作者见谅。)
我的床前有位叫明月的姑娘已脱光,她的皮肤白嫩的就像地上的白霜。 抬起头望着这位光溜溜的明月姑娘,低下头不禁地想起夫人远在故乡。
(这一种是从内容上来破坏诗歌的美了,或者是自以为发现了新的美了,或者认人这才是真正的生活,而不考虑是不是真正的诗了。当然作者多半只是戏译,当不得真。可这种戏译确实反映了诗坛的一些现象。诗是来源于生活,但并不是生活中的就是诗啊,可现在有人就不注意去区分了。)
请珍惜原创,原创不易:
我的系列思索与文学文章,大家可以转载,但要注明出处,且不能修改,更不要断章取义。
倪天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