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稻粱 于 2013-2-17 10:19 编辑
梦
深夜,人会做各种各样的无意识的梦;白昼,人会做这种各样有意识的梦,这是一件奇妙的事。梦中的好事人们希望在现实中得以兑现,梦中的坏事人们希望现实中是相反的。有人说梦是现实的预兆,我想说梦是现实人生的超现实反照。对于大多数你我这样的凡人来说,人生总是要有梦、会做梦、求圆梦的。古人说至人无梦,指的是思想道德等方面达到最高境界的人,品德高尚的人,不会做有欲望的梦。我还没能达到这个境界,我还是会做一些有欲求的梦。梦是隐秘而虚幻的,多少人想破解梦的密码,想从中找到启迪人生的预兆,可终究还是堕入云里雾。
《周礼·春官·占梦》里给梦分了种类:一曰正梦,二曰噩梦,三曰思梦,四曰寤梦,五曰喜梦,六曰惧梦。无论是心无杂念、无忧无虑的正梦,还是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的思梦,归根到底都是心思而成的,或许是白昼思不得解,到了夜里又在心间萦绕,俗语有“平生不做亏心事,不怕夜半鬼敲门”,都是在说这个道理。东汉时期的思想家王符就认为:“人有所思,即梦其到;有忧,即梦其事。”又说:“昼夜所思,夜梦其事。”他曾举例说:“孔子生于乱世,日思周公之德,夜即梦之。”梦是果非因,人生在世其实都是在做因,而梦是这些因生成的果,虽然它是虚幻不可识的,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人生之道。
梦真的可解吗?内有周公解梦之想象分析,外有弗氏解梦之生理分析,至今莫衷一是。我不是一个虚无主义者,不想去触碰那些虚幻莫测的东西,或许梦真的是对人生的一种暗示,破解这个暗示,可以帮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趋吉避凶。我宁愿梦是不可解的,梦的意义不是在启迪什么,而是一种内自省,对过去人生的一种反思,对当下人生的一种蕴藉,对未来人生的一种超越体验。《关尹子》中提到:“天下之人盖不可以亿兆计,人人之梦各异,夜夜之梦各异。”人生不可复制,梦也不可复制,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梦,有梦也是一种幸运。
我讨厌用科学和生理的方法来剖析梦的成因,这种做法或许有心理学、医学、文学上的意义,可对人生这个课题来讲,是毫无裨益的。这就好像是在研究天空的浮云,哪一朵是积雨云,哪一朵是卷层云,哪一朵是雨层云,即使分析的清楚,对天空来讲有何意义,云还是云。弗洛伊德说:“梦是一种被压抑的、被抑制的愿望经过改装的满足。”我不这样是认为,梦并非是设定成这样的,但他的学说有我认同的部分,比如:同样的一个梦对不同的人、不同的关联将有不同的意义。作为梦的主体,人是一个复杂体,梦的意义尤其特殊性。
古人对梦的研究,多是围绕着对人生的意义而努力的,体现了中国学问中实用性的一面。明代思想家王廷相认为,具有骄吝之心的人,在梦中就会争强斗胜;而具有忮求之心的人,在梦中亦会追货逐利。正所谓“好仁者,多梦松柏桃李,好义者多梦刀兵金铁,好礼者多梦簋篮笾豆,好智者多梦江湖川泽,好信者多梦山岳原野”。我们不去追问这种结论的科学性,至少它对人的分析是一个参考,不同的性格对梦境中的内容有不同影响,不同的梦境内容也会透露一些性格的特点。
梦是否有意义?梦对人生有一个大意义,这个大意义升上到哲学的层面,就是观自在与超脱心。有时现实的努力只是在通向梦的归宿,反而梦才是现实的本原呈现。人生谁能说得透,看得破。“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佛家的观自在与道家的超脱心都是在解救人间世,昙花一现非短,庄周梦蝶非谑。《庄子·齐物论》讲道: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这就是物化齐一、物我如一的梦境。庄子认为人生有涯,面对无涯的欲望要知止方可不殆,”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庄子·养生主》),这样才可以则无往而不快乐。
了知梦的虚幻,才会珍惜活在当下。卢萃之黄粱一梦,淳于棼南柯一梦,醒后方知荣华富贵如梦一场,短促而虚幻;江淹从梦笔生花到江郎才尽,到头来也是浮生如梦的觉醒。东坡先生吟唱出”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太白先生更是活得精彩,看的通透,写下了”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香港一代歌神许冠杰在《人生如梦》这首歌中唱到:何必寻梦,梦里甘苦皆空,劝君珍惜此际,自当欣慰无穷,何必寻梦?人生就是一场梦,有些人做的逍遥,有些人做的辛苦,不必寻梦,梦即我心。
梦时给人多少蕴藉,梦醒就给人多少心酸。梦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是不可或缺的篇章,透过这些写梦的篇章,读懂人世人情。”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金昌绪句)是思妇怀念征人的梦;”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岑参句)是相隔千里重聚无奈的梦;”平生忆念消磨尽,昨夜因何入梦来“(白居易句)是往事不堪回首的梦;”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李煜句)是亡国主痛彻己心的梦;”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苏轼句)是丈夫缅怀亡妻凄楚的梦;”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句)“是一腔爱国心无处寄托的梦。
梦不是让人抛弃现实,做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高士隐者,更不是要人否定人生的一切意义,而是让人懂得什么才是人生中值得追寻的,该放下时放下,改止步时止步,不要在人世间把自己的生命浪费在”梦幻泡影“上。明代著名画家、文学家唐寅自号”六如居士“,”六如“来自《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才是一个知梦人,活下当下,悟下当下,觉在当下。
悔
人为什么要忏悔,因为这一生你我总会自觉不自觉地做一些令自己懊悔终生的事。因为自己的过失,给别人带来伤害,忏悔就是内自省,弥补自己缺失的部分,道德上的,心灵上的,行为上的,是一种人格上的自修。芸芸众生,你我作为个体只是沧海一粟,要成就自己,就要学会忏悔,忏悔不是妄自菲薄,不是自我审判,而是从别人的身上学习好的一面,摒弃坏的一面。《论语·里仁》中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
凡是有大成就者,往往离不开大忏悔。因为在成就自我的路上,必要经历常人所没有经历过的事情,有些事不总是善的,也有恶的一面。人总是祈求自己做的错事总能够被宽恕,只有被宽恕才能在心灵上如释重负。无论这份宽恕是来自人,还是来自宗教,都能起到这一作用。不得不说人至少具有两面性,有时还会沦为环境的附庸,做一些恶事,说一些谎话,通过忏悔才能引起心灵的觉醒。
法国的卢梭头戴众多桂冠,譬如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但在这些光环面前他没有眩晕,而通过忏悔扫除蒙蔽心灵的尘埃,完成一个真我。他在《忏悔录》中以真诚坦率的态度向世人讲述了他自己的全部,包括生活、思想感情和性格人品的各方面,“当时我是卑鄙龌龊的,就写我的卑鄙龌龊;当时我是善良忠厚、道德高尚的,就写我的善良忠厚和道德高尚”,没有一个强大的心灵很难做到这一点。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的多是文过饰非的伎俩,人人都在掩盖、伪装心中的恶,因为他们的心灵是渺小的、脆弱的。
以孔夫子君子的标准衡量,我自知君子之列无资格,但不会沦为小人,我只能说是走在通往君子之路。回首童年、少年时期,我也曾恃强凌弱过,也曾偷鸡摸狗过,也曾考试作弊过,也曾聚众斗殴过,也曾令父母蒙羞过……,如今我忏悔自己的所作所为,愿在人生今后的路上可以悔不贰过,坦荡正直为人。托尔斯泰曾写到:“我在战争中杀死过人,找过人决斗想送掉他的命,我打牌输了不少钱,挥霍农民的劳动成果,还惩办过他们。我生活腐化,对爱情不忠;我撒谎骗人,偷鸡摸狗,通奸,汹酒、斗殴、杀人……凡是犯法的事我都干过。”这样一位伟大的文学家都能如此坦然地解剖自我,我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人为何做不到呢?
忏悔需要勇气,有时还需要一种牺牲精神。在不同的环境中,人的行为、言语往往会有偏差,有时为了迁就环境,而做一些违心的事,说一些违心的话。维特根斯坦说过:“一个人懂得太多就会发现,要不撒谎很难。”人往往把自己的过错归咎于环境使然,拒绝忏悔,觉得大家都这样做了,我有何不可,其实这是一种自欺欺人,其实在内心里已经在纠结了。巴金先生在《随想录》中写到:“我常说对自己应当严格,然而要拿刀刺进我的心窝,我的手软了。我不敢往深处刺。五卷书上每篇每页满是血迹,但更多的却是十年创伤的脓血。我知道不把脓血弄干净,它就会毒害全身。”有些人总不愿忏悔,这是在对自己人性中的弱点视而不见,忏悔的过程是痛苦的,但惟有着这样的痛苦才能明白人的不容易。
我主张忏悔,归根到底是为了自省,曾子给了我们很好的榜样,“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如果人人都能做到一日三省吾身,那这个世界将少了许多的罪恶,平添了不少贤人。我不愿接受基督教中人类生而俱来的、洗脱不掉的“原罪说”。撒旦都是人招惹来的,人类犯下的七宗罪(饕餮(Gluttony)、贪婪(Greed)、懒惰(Sloth)、淫欲(Lust)、嫉妒(Envy)、暴怒(Wrath)、傲慢(Pride)也只有内心的忏悔才能消除,才能重获心灵的乐土。
忏悔是为了换回人类失去的慈悲心,不要认为人类犯下的恶行,都可以通过忏悔来抵消,忏悔只不过是苦海无边中的一叶扁舟,载你回头是岸,不被湮没在浩瀚的苦海中。忏悔告知你我,一切都是自作自受,不怨天,不尤人,多种善因,方可不结恶果。我要永葆一颗赤子之心,在无邪中前行,在忏悔中回首,敬畏“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
如何在在忏悔中成就自我?人生的三个层次可以分为肉体我、社会我和精神我。我要从三个层次上的忏悔,是否为了食色欲求而动了贪念和邪念,沦为食色的傀儡;是否为了社会名利而熙熙攘攘抛却一切,沦为名利的附庸;是否为了自由而无所不用其极,沦为自由的无知拥趸,要知道“自由啊自由,多少罪恶假汝之名而行!”我的忏悔的烛光要从肉体我、社会我和精神我的深入去照亮,才能成就真我。
如果忏悔可以令时光倒流,我会爱惜春天里的每一朵花蕾,它们都有一个美丽的愿望;如果忏悔可以令时光倒流,我会呵护屋檐下的每一双翅膀,它们都有一个飞翔的渴望;如果忏悔可以令时光倒流,我会不让母亲伤心,她甘心为我平添许多白发;如果忏悔可以令时光倒流,我要微笑面对这个世界,即使风雨天,也要守护彩虹的梦……
死
许多人当被问起:你最恐惧的是什么?人们的答案多半是死。死为什么恐惧?有些人说会被长久埋葬在黑暗的地下,有些人会说生命终结后归于无边无际的虚无,还有人说死后会堕入地狱,受尽煎熬,不得超生等等。由于对死后的无知,人们陷入极度的恐慌,开始了可怕的猜想。基督教说死是“尘归尘,土归土”,中国的道家说是“复归于自然”,都在说死一件极平常的事,死也是人世间唯一的公平,谁都不能免。
死是一件需要用平常心来对待的事。逃避没有用,惋惜没有用,反抗没有用,恐惧也没有用。死随时随地发生着,自然的、意外的。有过跟死亡擦肩而过经历的人,都会重新定义生命,他会一下子明白许多人生的道理。死是不需要回避的,它只是生命流星划过后归于了沉寂,追求生命的精彩远比考虑死亡的归宿更有意义。永远不要为了死的苦恼而丧失了生的乐趣。法国思想家蒙田说过:“生之本质在于死,因此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
如果说人生可以十全十美,我希望最后一项美就是死。死可以是安详的,也可以是轰轰烈烈的,最重要的是死得其所。苏格拉底曾说过:“男子汉应该在平静中死去”,所以他安然地喝下了毒药,不惧死。太白一生钟情于心中的月亮,所以他选择了以捉月骑鲸而终,这是浪漫的死法。世界上还有一些人不因活得精彩而伟大,恰因死的悲怆而不朽。霸王别姬,千古慨然,“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有些人提到死很纠结,有些人提到死很洒脱。明代才子唐寅有首诗:“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又何妨。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飘流在异乡。”他的人生也是迍邅多舛,尝尽人间泠暖,诗中颇有看破红尘之意。生相对于死是短暂的,人生要在这短暂的时间中成就自己,不要把生命浪费在抱怨自身的不如意上。海德格尔认为一切都可能是虚假的,唯有死亡是绝对真实的。知道死的必然,才能把握充满偶然的人生,在有限的生命时间中努力进击,不断在思想探索的路上获得真知,也享受思想的“至乐”。
人总是希望死后还能做个好梦,可以在轮回中重启自己的人生。南怀瑾先生在一次讲演中提到一个笑话故事:有个好人死了,去见阎王。阎王打开记录一看,说:“你太好了,来生还要做人,享最好的福气。”这个人就问阎王:“我来生做什么人呢?”阎王说:“你想做什么人呢?”这个人说:“千亩良田丘丘水,十房妻妾个个美,父为宰相子封侯,我在堂前翘起腿。”这个人讲完,阎王起身说:“哎,世间真有这等事?你做阎王我做你!”我不觉得这个人是贪,他只是理想化地看待自己死后的人生,其实生死对肉体而言只有一次,你只有在精神层面才能开启不朽的人生。
死了是否就什么都不存在了?死对于世界上大部分人来说就是什么都不存在了,只有小部分人以脱离肉体消亡的方式永远留下来了。人对于这个永恒的世界来说只是一个匆匆的过客,有些人在凭借三不朽(立功、立德、立言)给这个世界留下了印迹,他们的肉体虽然早已消亡千年,可他们的言行、事迹、道德、功勋却历代相传,妇孺皆知。人仅有一次生命的机会,如何珍惜这仅有的一次机会成就自己,是人人生的使命。
我从内心来讲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但这并不影响我对于生活的热情。我悲观的目的只在于避免堕入欲望的深谷,是为了更真实认识自己的人生。我自认为我是一个看透生死的人,生死在我的眼中都有非凡的意义,生就要活出自己的特性,不要甘做庸庸碌碌之人,不要只做一个肉体人或是社会人,而应该向着自己的精神人的一面去努力。
每一次亲人的离世,我们都要经历情感上的悲痛,这是人之常情。死是人世间的一种终极告别,所谓的终极告别,就是从此再也不能相见,只能在回忆中重温往昔的经历。生老病死是人不能违背的自然规律,这个世界就在生死交替中走向发展,你不能奢望身边的亲人可以永远陪在你左右,这样做不到。我们要永远缅怀离去的亲人,他们的爱在子女的世界未曾消弭。
人有两样东西是不能自主的,什么时候出生和什么时候死亡,这是人生中最大的偶然性。我希望自己的离世可以是在一个冬天的黄昏,坐在竹藤椅上,喝着刚沏好的茶,看着一头华发的另一半,把自己的人生像幻灯片回放一样过一遍,然后安详地闭眼。一个将死之人理应不再留恋人生,不再计较荣辱,不再探讨名利,不再懊悔激情,此时的心是平静的,像一个无邪的赤子安详地回归自然之母的怀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