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闲云野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用《易经》的【观】卦 看诗歌的立意10篇兼及其它 (待续)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13-3-3 10:20 | 只看该作者
野鹤兄的选题总是出人意外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3-3-4 19:41 | 只看该作者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之“观”

这是孔子在《论语•阳货》篇里提出来的关于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的说法。《阳货》篇记载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兴,观,群,怨原文见孔子《论语.阳货》。《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1。《诗经》有“兴”,即启发鼓舞的感染作用。2。《诗经》有“观”,即考察现实的认识作用。“观风俗之盛衰”(郑玄注),“考见得失”(朱熹注),是讲诗歌具有一定的认识作用。3。《诗经》有“群”,即互相感化,互相提高的教育作用。4。《诗经》有“怨”,即批评不良政治的讽刺作用。中国古代文论的这个基本概念和术语,其实质是对诗歌(包括乐、舞)社会功能的认识和概括。《论语》一书中用“观”字的地方不少,有些地方,“观”即是考察、观察的意思。如“听其言而观其行”、“观其所以,视其所由”都是考察、视察的意思,并且是以一种理智的、冷静的态度去进行的。但由于孔子仁学是以情理结合的实际理性为基本精神,就在这理智的、冷静的考察中也仍然伴随有感情的态度。仅就郑玄的“观风俗之盛衰”的说法来看,在看到风俗之盛时会生出赞美的情感;相反,会生出嫌恶的感情。兴、观、群、怨,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具有一定的社会内容和具体要求的概念。孔子谈论诗、文,是和当时礼教政治的道德伦理规范联系在一起的,“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这是他的基本观点。孔子认为诗可以“观”并不是强调对于某一历史时代的社会生活的详尽描写,而是强调去“观”诗中所表现出来的一定社会国家的人民的道德感情和心理状态。孔子认为社会风俗的盛衰和人民的情感心理状态密切相关,所以“观风俗之盛衰”主要是“观”人们的道德精神心理状态究竟是怎样的。他称赞《诗》三百篇的好处最根本的在于“思无邪”(《为政》),又称赞“《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八佾》),都是从诗中所表现的人的道德精神心理状态去“观”的。所有上述这些说法,包含着一个深刻的思想,那就是要从艺术去看一个社会的状态,主要是看表现在艺术中的这个社会的人们的精神情感心理的状态。这是把握住了艺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的根本特征的。因为一定社会时代的人们的精神情感心理状态,正是在艺术中才得到具体可感的表现,并且显示出它的全部的丰富性、多面性、复杂性。“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一项重要贡献。虽然对它的具体社会内容,需要进行具体的、历史的分析;但是,从文学理论的角度看,它总结了我国文学在当时的实践经验,特别是《诗经》所提供的丰富经验,把文学的社会功能概括得相当完整、全面,反映出对文学现象的认识十分深刻。在中国文学发展的早期就能提出这样的理论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兴、观、群、怨”说在中国封建社会文学和文学理论的长期发展中,发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后世的作家和文学理论家常常用它作为反对文学脱离社会现实或缺乏积极的社会内容的武器。“兴、观、群、怨”说,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所起的作用,总的来说是积极的,尤其是在政治黑暗腐败和民族矛盾激烈的时代,它的积极作用更为明显。孔子的诗“可以观”的思想,在中国美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使中国美学注重审美和艺术所具有的社会意义,不把审美和艺术看作是同社会无关的东西,能够从社会历史的观点去观察审美和艺术的发展变化,并且把艺术看作一定时代人们的道德精神心理状态的表现,重视艺术与社会的精神和心理的重要关系,形成一个良好的传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3-3-4 19:45 | 只看该作者
【观——卦辞】
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

   
如下译文:【依据《周易全解》,吉林大学出版社 金景芳 吕绍刚合著。】观:读guàn,是自上示下给人仰望,如庙宇:白云~。紫阳~。卦辞用“盥而不荐”作比喻。盥与荐是庙中祭祀的两个步骤。祭祀开始时,承祭人先盥手,心中精诚专一,严肃之至。荐是贡献祭品,荐之时人心就不如盥之时那样精神集中了,不似盥手时那样“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了。“不”字在此做“未”字解。“盥而不荐”就是说君上为了给臣民做出庄静严肃的样子,让他们观仰而受教育,自己必须保持类似祭祀中盥手而未荐时的心态和样子,诚敬专一。“有孚颙若”,是说臣民这一方面的事。颙,仰望。在上之君像“盥而不荐”时那样庄严诚敬,则在下臣民就会没有不尽其孚诚,颙然观仰的。有必要在这里说明,孔子不在几千年前“五十而修《周易》”,后来的人是读不懂《周易》的。孔子为《周易》“修”作了《系辞大传》上、下,及《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有人疑这个为后人伪附),还在每一卦的卦辞后边做了《彖》和《象》,解释卦辞。每爻的爻辞后边都做了《象》,解释爻辞。观这一卦彖曰:大观在上,顺而巽,中正以观(guàn——笔者注)天下。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下观而化也。观天之神(奥妙——笔者注)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宗教崇拜——笔者注)道设教,而天下服矣。观这一卦 象曰:风行地上,观。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周易》中任意一卦对我们认识任何事物和现象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启示的!这就是《周易》作为华夏民族文明之冠的缘由所在。所以我这里才试着用来解释一下有关诗歌的问题。读“观”这一卦的这个卦辞,对诗歌的立意至少有如下的启示:诗歌立意的思想内容的精义,像“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天是自然存在。“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兴焉”(孔子语)。天不说话,但是四时有序毫无差忒,百物依时兴消,就连我们写诗歌都跟着四时的风景走。这也符合道家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语)。那么诗歌思想意义的“天”是什么?就是人类依自然之理在生活实践中积累的文化和精神文明成果啊!我们这些凡夫俗子自己究竟会有多少思想供我们用诗歌来反应表达表现?连孔子自己都“述而不作”,我们能有什么精神文化思想上的创造?就是要无条件地向前人的经典学习!学习的越多你也就越有思想,思想的境界越高,你的诗歌才会有高的立意高的思想意义意蕴。古今中外的特别是先哲的经典著作我们读了几本?外国的不说,华夏民族的经典譬如孔子的四书五经包括这个《易经》我们读了多少?诸子百家、《中国思想史》我们读过没有?中国的哲学、社会学、伦理学、以及宗教等,我们究竟知道多少?我们什么都不懂,或懂得太少,写作诗歌的时候拿什么去做主题?所以写出来的东西只近“食色”,一味的猫叫春似的爱呀想呀。有人说这样的作品意蕴不美,我们往往还不服气。诗歌美的思想意蕴是因为高,是因为讲出了真理。真理在哪里?在上边在前人在先贤和后来的哲人那里,所以“盥而不荐”,我们不“有孚颙若”是绝对不可以的啊!
专心虚心向先圣后贤以及别人先进的好的高的精神和思想学习,这就是“盥而不荐”的诚敬的表现。当真正操作写诗歌作品立意的时候也要求这样,要庄重诚敬深思,不能肤表浮漂,特别是不能随波逐流打着多元写作的旗号“恶搞”,写荒唐堕落到肉身的下半身,甚至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游戏”诗歌不惜做商业欺诈政治奴役的婊子。世纪之交前后长时间诗坛诗歌下滑的教训也太让人警醒和深思了。诗歌不是诗人的宗教吗?没有或不能把握住对诗歌宗教般虔诚的操守,不“修辞立其诚”,就请你远离诗歌,不要亵渎神圣!需要的是对诗歌也要“有孚颙若”。“象曰:风行地上,观。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意思是风行地上,有无所不周之象。先王受此启发,乃巡省天下之四方,考察民情民俗,设教以为民之观。省方是为了观(读平声)民的,设教是为了做民之观(读去声)的。这同样也是为诗之道。写诗立意脱离历史、不顾时代要求、不深入社会反映民生、不摆脱小我表现大爱,怎么能写出高扬时代精神引发强烈共鸣的好诗歌呢?思想意蕴不新不高不美的诗歌又会有几个人去看,去照着你的样子做向你学习呢?也就是说,诗歌写手也应该“盥而不荐”推出精彩,才能“有孚颙若”而被推精,直至被写进文学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3-3-4 19:46 | 只看该作者
倪天安 发表于 2013-2-26 18:26
《易经》《老子》这些书不能用来研究的,要用感觉去感受它们。直到能感觉时,就知道文字后的东西了。在文字 ...

天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13-3-4 19:48 | 只看该作者
妙手丹青 发表于 2013-2-28 14:18
象数理,宇宙三态。只要用心,无理不通。

O(∩_∩)O谢谢妙手丹青朋友!您说的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13-3-4 19:49 | 只看该作者
筷子 发表于 2013-3-1 22:13
春安。

筷子四季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13-3-4 20:27 | 只看该作者
姚大侠 发表于 2013-3-3 10:20
野鹤兄的选题总是出人意外啊!

O(∩_∩)O谢谢大侠朋友!个人总是喜欢“立意”高的作品,一首诗歌立意不高主题寡淡,就太缺乏可读性了。
沈天鸿、李亚伟等这些大诗人作品的意蕴高深是其所以传世的前提,太多的人没感觉、注意不到、或者根本做不来,这才是写手们应该努力的大目标大方向。
受沈天鸿的诗歌理论诗写实践的绝对高度启发,拟降格做一点“立意”(诗思)高低分类鉴别的工作,同时试着对诗坛的一些典型的“流派”诗写做定性取舍,现在看来这不是我能做得来的事,准备草草点拨一下后就放弃了。
还有现代意识和祖国的文化精髓断层破裂对写手乃至诗坛损害严重原因,让我总是想到孔子和老子。而且这样“选题”对说明问题可能既抽象又别致直观,但是可能会被多数朋友不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13-3-4 23:15 | 只看该作者
两篇文章的立论都很有指导意义,但引经据典和联系现实的篇幅比例太悬殊,学术性过强,对搞创作的人虽然也有启示甚或提醒作用,但也容易令人无所适从。另外,文章格式太紧密,替读者着想,还请适当分段为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13-3-5 09:28 | 只看该作者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之“观”这是孔子在《论语•阳货》篇里提出来的关于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的说法。《阳货》篇记载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兴,观,群,怨原文见孔子《论语.阳货》。《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1。《诗经》有“兴”,即启发鼓舞的感染作用。2。《诗经》有“观”,即考察现实的认识作用。“观风俗之盛衰”(郑玄注),“考见得失”(朱熹注),是讲诗歌具有一定的认识作用。3。《诗经》有“群”,即互相感化,互相提高的教育作用。4。《诗经》有“怨”,即批评不良政治的讽刺作用。中国古代文论的这个基本概念和术语,其实质是对诗歌(包括乐、舞)社会功能的认识和概括。《论语》一书中用“观”字的地方不少,有些地方,“观”即是考察、观察的意思。如“听其言而观其行”、“观其所以,视其所由”都是考察、视察的意思,并且是以一种理智的、冷静的态度去进行的。但由于孔子仁学是以情理结合的实际理性为基本精神,就在这理智的、冷静的考察中也仍然伴随有感情的态度。仅就郑玄的“观风俗之盛衰”的说法来看,在看到风俗之盛时会生出赞美的情感;相反,会生出嫌恶的感情。兴、观、群、怨,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具有一定的社会内容和具体要求的概念。孔子谈论诗、文,是和当时礼教政治的道德伦理规范联系在一起的,“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这是他的基本观点。孔子认为诗可以“观”并不是强调对于某一历史时代的社会生活的详尽描写,而是强调去“观”诗中所表现出来的一定社会国家的人民的道德感情和心理状态。孔子认为社会风俗的盛衰和人民的情感心理状态密切相关,所以“观风俗之盛衰”主要是“观”人们的道德精神心理状态究竟是怎样的。他称赞《诗》三百篇的好处最根本的在于“思无邪”(《为政》),又称赞“《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八佾》),都是从诗中所表现的人的道德精神心理状态去“观”的。所有上述这些说法,包含着一个深刻的思想,那就是要从艺术去看一个社会的状态,主要是看表现在艺术中的这个社会的人们的精神情感心理的状态。这是把握住了艺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的根本特征的。因为一定社会时代的人们的精神情感心理状态,正是在艺术中才得到具体可感的表现,并且显示出它的全部的丰富性、多面性、复杂性。“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一项重要贡献。虽然对它的具体社会内容,需要进行具体的、历史的分析;但是,从文学理论的角度看,它总结了我国文学在当时的实践经验,特别是《诗经》所提供的丰富经验,把文学的社会功能概括得相当完整、全面,反映出对文学现象的认识十分深刻。在中国文学发展的早期就能提出这样的理论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兴、观、群、怨”说在中国封建社会文学和文学理论的长期发展中,发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后世的作家和文学理论家常常用它作为反对文学脱离社会现实或缺乏积极的社会内容的武器。“兴、观、群、怨”说,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所起的作用,总的来说是积极的,尤其是在政治黑暗腐败和民族矛盾激烈的时代,它的积极作用更为明显。孔子的诗“可以观”的思想,在中国美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使中国美学注重审美和艺术所具有的社会意义,不把审美和艺术看作是同社会无关的东西,能够从社会历史的观点去观察审美和艺术的发展变化,并且把艺术看作一定时代人们的道德精神心理状态的表现,重视艺术与社会的精神和心理的重要关系,形成一个良好的传统。

【观——卦辞】
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
   
如下译文:【依据《周易全解》,吉林大学出版社 金景芳 吕绍刚合著。】观:读guàn,是自上示下给人仰望,如庙宇:白云~。紫阳~。卦辞用“盥而不荐”作比喻。盥与荐是庙中祭祀的两个步骤。祭祀开始时,承祭人先盥手,心中精诚专一,严肃之至。荐是贡献祭品,荐之时人心就不如盥之时那样精神集中了,不似盥手时那样“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了。“不”字在此做“未”字解。“盥而不荐”就是说君上为了给臣民做出庄静严肃的样子,让他们观仰而受教育,自己必须保持类似祭祀中盥手而未荐时的心态和样子,诚敬专一。“有孚颙若”,是说臣民这一方面的事。颙,仰望。在上之君像“盥而不荐”时那样庄严诚敬,则在下臣民就会没有不尽其孚诚,颙然观仰的。有必要在这里说明,孔子不在几千年前“五十而修《周易》”,后来的人是读不懂《周易》的。孔子为《周易》“修”作了《系辞大传》上、下,及《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有人疑这个为后人伪附),还在每一卦的卦辞后边做了《彖》和《象》,解释卦辞。每爻的爻辞后边都做了《象》,解释爻辞。观这一卦彖曰:大观在上,顺而巽,中正以观(guàn——笔者注)天下。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下观而化也。观天之神(奥妙——笔者注)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宗教崇拜——笔者注)道设教,而天下服矣。观这一卦 象曰:风行地上,观。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周易》中任意一卦对我们认识任何事物和现象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启示的!这就是《周易》作为华夏民族文明之冠的缘由所在。所以我这里才试着用来解释一下有关诗歌的问题。读“观”这一卦的这个卦辞,对诗歌的立意至少有如下的启示:诗歌立意的思想内容的精义,像“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天是自然存在。“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兴焉”(孔子语)。天不说话,但是四时有序毫无差忒,百物依时兴消,就连我们写诗歌都跟着四时的风景走。这也符合道家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语)。那么诗歌思想意义的“天”是什么?就是人类依自然之理在生活实践中积累的文化和精神文明成果啊!我们这些凡夫俗子自己究竟会有多少思想供我们用诗歌来反应表达表现?连孔子自己都“述而不作”,我们能有什么精神文化思想上的创造?就是要无条件地向前人的经典学习!学习的越多你也就越有思想,思想的境界越高,你的诗歌才会有高的立意高的思想意义意蕴。古今中外的特别是先哲的经典著作我们读了几本?外国的不说,华夏民族的经典譬如孔子的四书五经包括这个《易经》我们读了多少?诸子百家、《中国思想史》我们读过没有?中国的哲学、社会学、伦理学、以及宗教等,我们究竟知道多少?我们什么都不懂,或懂得太少,写作诗歌的时候拿什么去做主题?所以写出来的东西只近“食色”,一味的猫叫春似的爱呀想呀。有人说这样的作品意蕴不美,我们往往还不服气。诗歌美的思想意蕴是因为高,是因为讲出了真理。真理在哪里?在上边在前人在先贤和后来的哲人那里,所以“盥而不荐”,我们不“有孚颙若”是绝对不可以的啊!
专心虚心向先圣后贤以及别人先进的好的高的精神和思想学习,这就是“盥而不荐”的诚敬的表现。当真正操作写诗歌作品立意的时候也要求这样,要庄重诚敬深思,不能肤表浮漂,特别是不能随波逐流打着多元写作的旗号“恶搞”,写荒唐堕落到肉身的下半身,甚至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游戏”诗歌不惜做商业欺诈政治奴役的婊子。世纪之交前后长时间诗坛诗歌下滑的教训也太让人警醒和深思了。诗歌不是诗人的宗教吗?没有或不能把握住对诗歌宗教般虔诚的操守,不“修辞立其诚”,就请你远离诗歌,不要亵渎神圣!需要的是对诗歌也要“有孚颙若”。“象曰:风行地上,观。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意思是风行地上,有无所不周之象。先王受此启发,乃巡省天下之四方,考察民情民俗,设教以为民之观。省方是为了观(读平声)民的,设教是为了做民之观(读去声)的。这同样也是为诗之道。写诗立意脱离历史、不顾时代要求、不深入社会反映民生、不摆脱小我表现大爱,怎么能写出高扬时代精神引发强烈共鸣的好诗歌呢?思想意蕴不新不高不美的诗歌又会有几个人去看,去照着你的样子做向你学习呢?也就是说,诗歌写手也应该“盥而不荐”推出精彩,才能“有孚颙若”而被推精,直至被写进文学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13-3-5 09:38 | 只看该作者
姚大侠 发表于 2013-3-4 23:15
两篇文章的立论都很有指导意义,但引经据典和联系现实的篇幅比例太悬殊,学术性过强,对搞创作的人虽然也有 ...

怎么发都粘在一起,这样的文字不像诗歌作品短,便于编辑,没办法了。
“现实的篇幅”都在后边的“六段爻辞”里边,需要大致捋顺一下当代诗坛的全部情况。现在看来缺乏资料,也缺乏足够的精力,整出来也不一定有多大意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12-28 02:50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