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止3月20日24时,《特区文学》“中国网络诗歌抽样读本”第1期排序结果揭晓,朵渔的《消夏录》、沈鱼的《荒废帖》分别以12票、11票荣获前两名,进入年度决赛。
29位同意参加评审团的学术委员中,有23位参加了排序,1位因有作品在本期而回避,1位表示因时间原因不能参加排序,4位未参加排序。
《特区文学》杂志社、中国诗歌流派网向评审委员深表谢意!
附:前两名作品:
《消夏录》(杨四平评荐)
朵渔
1、
上午写了两首诗,午睡醒来
感到面目可憎,皆删去
顿觉世界神清气爽。
2、
一年也可当做三天过:新春、立夏、中秋
往往芒种一过,我就开始陷入混沌。
3、
入夏以来,就很少写诗。
不写,其实也是一种写,每次小便
都在草书一个亡字。
4、
我有时会在梦中杀人放火,白天遇到警察
还是会绕着走。
5、
什么都不做时,感觉最忙,因此
我没有真正闲下来的时候。
6、
一个写小说的,写成了土豪劣绅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很多人一不小心
就有钱了。
7、
有钱能使鬼推磨,推来推去的
有意思吗?
8
我们在哪儿见过吗?三十之后
我基本就不记人脸了。
9
我有时故意把一个字写错,以体验
暴君的隐秘快感。
10
生活就是一则四则运算,
得负数和无理数是常有的事。
11、
读书,但很少读到结尾。我担心
每本书的结尾都潜伏着一个答案。
12、
读完一本回忆录,突然发现
不会写诗了。还是平仄的路子好走。
13、
是谁派来这只苍蝇
跟我讨价还价!
14、
讨厌他,就告诉他,这是一种美德。
15、
我还是对自己太客气了,自己就像
自己的一个客人。
16、
最近偏爱听雨,这是不是一种心灵上的腐朽?
中年之后,再指责自己就难了。
杨四平:心智与辩难的中年写作
人到中年,宛若进入一年中的夏季;诗人所谓的“消夏录”,其实就是刚刚步入中年过后的诗人,面对人生的“沉思录”。
诗中提到的“读书”,读“回忆录”就暗示了这样的价值指向。仿佛人一开始清算过去、执着现实,心灵就开始“腐朽”了,就“不会写诗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想呢?因为在许多人看来,写诗是青春的事业,中年适合写小说,老年适合写回忆录。仿佛人到中年,激情已然耗尽,剩下的只有思想的灰烬。这个时候的写作就变得十分的客观、冷静、理性和艰难。也就是说,中年心态是一种“叙事心态”而非“抒情心态”;这种心态决定了诗歌写作的叙事性。它让我想起了90年代诗歌写作中普遍出现的叙事倾向。难道中国新诗进入90年代就步入了它的中年期了?!不过,北岛对此不以为然。他说,只有不会写诗的人,才开始叙事,并以此来掩盖自己的江郎才尽!看来,对诗而言,中年写作是尴尬的。进而言之,人到中年时,如果非要“反其道而行之”地写诗、抒情,那也得与青年时代的“青春写作”不一样,要从写作策略和技法上进行调整。此时,启用心智,发掘辩难就成为中年诗人们的首选。我这样不客气地指出中年写诗的困境也算是一种“美德”了吧。
徐敬亚加评:朵渔这首诗,节与节之间少见地以***相隔,其实可看成组诗。这些诗不是小诗,是大诗!第1、4、5、8、9、15都深有意味。依我看,这组诗并不是一句“中年写作”就能概括的。可惜几百个字不能让评荐人更细道来。
《荒废帖》(宫白云评荐)
沈鱼
嫩草长成劲草,以蓑草终
如野心与雄心并驾,却被灰心刺死
当年月消逝,每年枯萎的大梦
零落成泥
足下经年骨血,无人识,无人听,无人问
如游魂腐败的肉身,无人收拾
每当我看到湖畔成片的芦苇在寒风中低下头去,又
抬起头来
我就又有了活下去的力气
那远离人群的一株是孤单的鹤
或一只承露迎风,舒展翎羽的野鸡
那些苍白花穗,独自跳舞
碧波中的照影并无丝毫
自怜、自弃与羞愧
也并不嘲笑被繁华抛弃至此
无人过问的逐水流花
谁又不曾被弃或自毁?谁又没有
哀愁与怨怼。一场冷雨后
重新收拾的残骸
都是今天一身生机勃勃的血肉,活在人间
宫白云:重获生命的终极质感
沈鱼的这首《荒废贴》最直接打动我的应是阅读过程中产生的那种微妙的认同感和感性的觉知,它痒痒地刺激着你的神经,与诗人一起历经诗歌中的所有起起落落。这或许就是通常所说的具有诗歌之魂的诗吧。沈鱼很高明,似乎一伸手就将人生的境遇一网打尽,而且视角的切入十分的巧妙,以“嫩草”“劲草”“衰草”对应出后面的“野心”“雄心”“灰心”,从而让一种“枯萎”的心境自然地到来,而这些表面看来毫不相干的事物,却充满着内在的合理性,特别再以一种荒凉的语调说出,更加具有萧疏况远的味道。而连续四个“无”的排列,丝丝入扣,让浸淫到骨子里的况味以无羁的方式涌向四方。最妙的是三个意象“芦苇”“鹤”“野鸡”饱含大自然的灵气,显现意在言外的多姿。字里行间虽然散发着无奈、困惑但并不灰暗,颓废,反而给人一种奋争与雀跃。特别最后两行应是诗核所在,有镜头定格的意味,它让一切的个人得失从“荒废”中弹跳出来,“劫后重生”获得生命终极质感。
徐敬亚加评:请读者注意本诗另一特点:内部“语感”。细细读,似乎像一首放大了、变化了的“宋词”。甚至可以说这是现代诗中一个典型的节奏案例。朗诵效果可能不错。其中,连续四个“无”之间,加入了8字的比喻。之后用了全诗最长句(22字),最后又是一个“又”字,把节奏忽然放缓!(宫白云显然也部分注意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