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高处的天空 于 2013-3-29 15:50 编辑
让诗歌离生活更近一点
------《当代新现实主义诗歌年选•2012卷》前言
李荣
2012年是伟大诗人杜甫先生诞辰1300周年,众多官方和民办机构举办的如火如荼的纪念活动,既反映了人们对一代“诗圣”的切切怀念之情,也反映了人们对其流传后世的诗歌作品的爱不释手,更反映了人们对杜甫先生文如其人、人如其文的人品与人格的尊重和敬仰。他和他的诗歌,是中国文化长河中的金子,并没有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湮灭,相反,却在流水的反复打磨下,焕发出了更加灿烂夺目的光彩!
毫无疑问,杜甫受到后人如此的敬重,与他心系苍生的赤子情怀和贴近人民的诗歌创作价值取向不无关系。作为诗人的他,对社会的担当意识,对现实生活的观照程度,虽历经1300年,却仍然无人能及。什么是史诗?我想,这就是史诗了!
中国新诗至今已走过了一百年的发展历程。尽管诗歌的黄金时代已经一去不返,尽管写诗无法像其他任何文学艺术门类一样成为一种职业可以养家糊口,尽管“诗人”这一称谓被物质化的时代谪贬至差不多可以与“神经病”相提并论,然而,仍然有成千上万的人沉溺于诗歌,热爱着诗歌像万物热爱春天一样。他们坚韧地传承、发展着诗歌艺术,并将这一艺术形式推向一个又一个高地。诗歌的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在中国新诗发展进程中,对诗歌本身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到底何为诗歌?诗歌究竟该为谁而写?诗歌应该朝着哪个方向发展?毫无疑问,一百个人会有一百种答案。我觉得这种“莫衷一是”正是文学艺术尤其是诗歌的特质:诗无达诂。但是,新诗发展到现在,离读者越来越远的问题却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深思。作为文学的最高形式,曲高和寡是正常现象,然而,当诗歌仅仅成为诗人自娱自乐的工具时,问题就不容忽视了。
“新现实主义”本身是一种艺术流派,起源于绘画,继而扩展到了包括文学在内的各种艺术形式。什么是新现实主义?用新现实主义的鼻祖雷斯塔尼的话来说:“新现实主义记录社会的真实性,并没有任何想要挑起争论的意思。”
在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我们需要反思,需要解构和重建。新现实主义诗歌就是以诗歌的方式对社会、对历史、对生活的解构和重建。它不是简单的“打油诗”、“讽刺诗”,也不是纯粹的歌功颂德和一味的批判揭露,而是对社会现实的艺术升华和创造。它不是概念,不是流派,不是运动,也不是一个狭隘的团体和固步自封的风格,而是一种诗歌创作主张或者说方向,换一句话说,是一种对社会和历史的担当精神,其核心是变生活为艺术。
2012年还有一件让国人,尤其是中国的作家们引以为荣、为傲、为豪的大事件,那就是著名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瑞典文学院诺奖委员会主席瓦斯特伯格先生授奖辞中的第一句话就称莫言“是个诗人”,评价他“扯下程式化的宣传画,使个人从茫茫无名大众中突出出来。他用嘲笑和讽刺的笔触,攻击历史和谬误以及贫乏和政治虚伪。他有技巧的揭露了人类最阴暗的一面,在不经意间给象征赋予了形象。”莫言是一位“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的作家,他的作品无一不体现了对社会现实和历史烟云的审视、观照与反思。莫言的获奖,让中国的诗人们也热血鼎沸,甚至有人已提前预测,中国下一位获诺奖的将会是诗人。莫言的获奖既为诗人们的丰富想像插上了翅膀,同时也为诗人们的创作提供了一种借鉴的可能:关注社会现实的文学勇气与责任担当以及表现形式上永不止步的探索与创新才是保持文学生命力旺盛不衰的两个秘笈!
让诗歌离生活更近一点,这是诗人自我拯救的方式,也是诗歌的自我救赎。
作者博客:http://blog.sina.com.cn/lr1215971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