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太原4月18日电(记者王学涛)当了半辈子农民的路玉香在报刊上发表了200多首诗歌,还出版了个人诗集《诗苑鸟语》,一度成为当地热门话题。
今年55岁的路玉香是山西南部翼城县晓史村的普通农民,同时也是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她说,诗歌就是自己的心灵家园。
“我只有初中水平,但通过写诗可以说心事。”路玉香说,因为家里一场变故,她14岁辍学后,就挑起了养活家里7口人的重担。过惯苦日子的她,每次感到身边的大变化,就会把心情倾诉于笔端。
“把头年的丰盛包进水饺,把来年的梦幻揉进年糕;喜庆和希望拧成开心的麻花,愈做愈大,更足味道……”路玉香说,这是她有次在春节蒸年糕、炸馓子、贴门神后写的小诗——《过年》。
目前,路玉香所在的晓史村被命名为山西省唯一的“诗词之村”,农民诗人达70多位。1998年成立的村诗书画协会成为村民交流创作的平台,至今出版诗集已有10多本。
“刚开始,村民不理解,觉得写那玩意不能吃,不能穿,有啥用?当时也只有7个人参加协会。”诗书画协会的创立者、82岁的退休教师赵文台说,后来村委会门口每月出一期黑板报,展示大家的诗书画作品,渐渐激发起村民创作热情。
由于作品贴近生活,具有良好引导作用,晓史村的“村风”越来越文明。村民们也踊跃地参与各种文体活动。
“老大胡大牛,老二胡二狗。把个老爹爹,当作乒乓球。今朝你打来,明夕他打走......学鸦知反哺,学羊知跪乳。莫让你家道,球风传千秋。”这首赵文台创作的《打乒乓球》幽默地讥讽了村里曾经出现的不孝顺现象。
走进村里天津知青荣黛家,65岁的她正安静地坐在沙发上看书。荣黛说,诗歌是精神财富,每当心有所思、所想时,特别需要一个可倾诉心声的平台。
“我梦见山坡上的桂花树,那年八月桂花开时,我们考上了大学启程去远方,父老乡亲送我们上路,妈妈眼里闪着泪光。”荣黛说,在这首《淅淅沥沥的春雨》诗歌里,她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对远逝梦想的遥望,一并倾诉出来。
赵文台告诉记者,村里的“诗人”绝大多数是40岁以上的留守妇女,她们除了参加体力劳动,更需要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给一个展示的平台,就会激发她们质朴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农村的文明程度也会越来越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