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如花 于 2013-5-3 09:16 编辑
如果不考虑一些修饰词,这是首容易理解的诗歌。去除修饰语,整首诗, 只剩骨骼:
秋天,我会疲倦
天空盖着草地
泉水从石块上流过
尘土落在草丛
麦捆落满阳光
我将到达一道土坎,是我们休息的地方
苇草折断了
粘在夕阳上面
秋天,我会疲倦
马的眼睛也变得乌黄
许多事这时就会想起
想起春天那场风
夏天那场雨
和蝙蝠花
将有一场大雪
覆盖这块麦田
乌鸦在车辙后
那时,我们将有一座小房子
看雪花静静地落
这样的时光仿佛已千年
像梦,在那里开始
再没有等待
也没有疲倦
我将升起炉火
让它燃着
为几代后来的人
去掉修饰词后整首诗呈现一种静美。如同秋收冬藏后的恬然满足。秋阳照着田野,树叶,苇草,天空高远是蓝色的,收获后大地,如一位分娩了的孕妇,享受着自己的成果。人们因收获而满足,兴奋,继而一种慵懒表现出来,该休息一下了。倚靠着不远处的一道土坎,眯着双眼,打量,思考,回忆。同自己一起耕耘的马,也切合了此时的情景,不再鼓足前行的力量,而是和主人一起,休整,回忆。想起了,春天的风,夏天的雨。想起可能要有一场大雪,冬季要来了。“我们”诗中的主人,要有一座小房子,看雪花,看麦穗,还有远处灌木。这是很静美的时刻,和相爱的人静静相守,看自然风景。让我想起叶芝的《当你老了》。
但是“我会疲倦”和“它忍住了”,说明“疲倦了休息”是不可能的,"我们"应该继续前行,鼓足一些力量,至少,保持前行的姿势,或者蓄势待发的姿态。作者这样说“像梦,在那里开始”。因此,我说这是作者的向往,是个梦境。
这只能是梦境!加上那些修饰成分,加深了这种幻想的不能实现性。“天空像塑料布”说明窒息,不透气,表现一种压抑。“尘土淡漠地落在草丛”“ 苇草折断”这样的秋景不明亮,是脏兮兮的,表现的是人的情绪的烦乱。“冻伤的麦穗,不发一言”,秋天的肃杀,寒冷表现出来,人的情绪是低沉和压抑的。
诗歌第二节的蝙蝠花和乌鸦让人思考。“蝙蝠花的影子一直在飞”我特意查了查“ 蝙蝠花由於不讨喜的外型,在马来西亚被视为「不吉祥」的花卉.它们晃来晃去的果实看起来就像是倒挂着的蝙蝠一样。”“乌鸦在车辙后滑冰,留下花纹”,蝙蝠和乌鸦在现实里,都被人们视为不祥之物,作者的用意,现实与虚拟场景互换,制造一种神秘色彩,表现的是一种疲惫后的精神错觉,精神幻觉.
“这样的时光仿佛已千年/循着呼吸会找到嘴唇/远处黑黑的灌木”这种情绪压抑是长久的。秋景一点不明丽,“黑黑的灌木”像刺,像参差不齐的杂乱的笔画,所有这些说明“拥有小房子,燃起炉火,再没有疲倦,再没有等待”那只是一个美丽的梦。
除了修饰词的作用,作者还运用了“复调”技法。在《客观化写作──复调、散点透视、伪叙述》中作者借用复调小说解释“复调”,是“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的真正的复调。众多的、地位平等的意识连同它们各自的世界,结合在某个统一的文件之中,而相互间不发生融合。
在这首诗歌中作者选用了天空、草地、麦捆、秋阳、苇草、灌木、蝙蝠花、乌鸦、土坎,这一系列景象,这些景象各自独立存在和作者一样处于同一场景,各自散出不同的景致。也像作者的"散点透视"理论:视点不固定在一点上,而是按一定规律作各种方向和线路的移动,这样能把多个视点有机组合在一个画面上。远山小径上的人和画面下端的人物几乎有着同样的体积,几个在时间中线性展开的事件往往被并置安排在一个画面上。
读这首诗,就呈现了这样一个画面,多个景致,或远或近,真实,虚拟都存在。最终,达到作者表达的思想。
附:《秋天,我会疲倦》
马永波
天空像塑料布盖着草地
泉水靠在石块上休息
尘土淡漠地落在草丛
那些田间的麦捆
还在沉思
含着浓浓的阳光
我将到达那里
一道土坎,是我们休息的地方
苇草折断了
粘在夕阳上面
秋天,我会疲倦
马的眼睛也变得乌黄
它忍住了
站在热热的草里
许多事这时就会想起
想起春天那场风
夏天那场雨
蝙蝠花的影子一直在飞
想起不久将有一场大雪
覆盖这块麦田
乌鸦在车辙后滑冰
就在那里
留下花纹
那时,我们将有一座小房子
看雪花静静地落
像冻伤的麦穗,不发一言
这样的时光仿佛已千年
循着呼吸会找到嘴唇
远处黑黑的灌木
留住了我们的心
很大
像浆果
像梦,在那里开始
像梦,在那里开始
再没有等待
也没有疲倦
我将升起炉火
让它燃着
为几代后来的人
1986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