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严家威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90后诗歌大扫描------杨克....等有关90后诗歌的文图荟萃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3-5-2 21:31 | 只看该作者
像戴着脚镣"舞蹈" 江西抚州"90后"的诗歌情怀
www.jx.xinhuanet.com         


     当“80后”在当代人的视野中与另类、个性和前卫等名词画等号的现象刚刚被人们接受与习惯时,“90后”大军又以锐不可当的“后浪推前浪”之势席卷而来。与“80后”初现时激起的轩然大波相比,“90后”所呈现的个性更加突出和令人难以琢磨。
     在我市有一批“90后”诗歌爱好者,他们像是带着脚镣跳舞的“舞者”,有着青春的苦恼,有着现实的矛盾,但是他们却执着地体验着诗歌的浪漫,用心去品诗中的意境,他们的世界充满更加绚丽的梦想……

     现象:“90后”诗歌爱好者崭露头角

     如今,我市诗坛开始涌现出一批“90后”诗歌爱好者,尽管他们正在上高中或初中,但是已经初露头角,大有“长江后浪推前浪”之势。这样稍有名气的“90后”诗歌爱好者,在我市校园文学社也不少,如抚州一中学生夏期、曾就读临川二中的学生李真等。

     困境:像带着脚镣跳舞的“舞者”

     有这样一种说法,校园文学社的诗歌爱好者是诗坛未来的希望,是将来诗坛的顶梁柱。而我市高校基本上都有诗社,这里成为高校学生交流诗歌、创作诗歌的主要阵地。

     《抚河》编辑部主编、市作协副主席杨沥泉告诉记者,据不完全统计,市诗歌创作委员会现拥有700余名会员,其中老一辈诗人有300余人,“80后”有280人左右,而“90后”则有120人,基本上都是在校高中生。

     记者了解到,我市各高中都有文学社,其中不乏都是具有一定水平的“诗人”。市诗歌创作委员会的“90后”成员基本都是来自抚州一中、临川一中、临川二中、临川三中文学社的学生。然而,不少学生却发出校园文学社举步维艰的心声,这是为何呢?

     临川三中桃园文学社原社长陈慰曾一语道出其中玄机,“90后”诗歌爱好者像是带着脚镣跳舞的“舞者”,他们一边在父母及老师的督促下紧张地学习,一边由于自己的爱好,一路追随着诗歌,体验诗歌中的浪漫。

     陈慰曾告诉记者,退休前,他任桃园文学社社长时,社里几十名成员大都不敢将参加文学社的事情告诉班主任,因班主任最在意的是学生的升学率,担忧学生参加文学社会影响而学业。“每当周末,文学社搞活动时,我们就像地下工作者,悄悄地来参加活动。”陈慰曾痛心地说,就因为这个,学校几个班主任没少和他闹矛盾。

     “2008年毕业的理科班学生小杨,酷爱文学,也是社里的成员。他写了很多诗歌散文,具有很强的文学潜力,但是班主任担心小杨因此而荒废学业,令其退出文学社。”陈慰曾说,他感到很遗憾,这么具有文学天赋的学生,就这样被埋没了,但他能理解班主任恨铁不成钢的心情。

     采访时,当记者谈到社员有何成就时,陈慰曾激动地说,凡是参加省、市文联组织的一些文学类活动,社员基本上不辜负他的期望,经常拿奖回来,他们个个都是好样的。

     陈慰曾认为,学校创办一个文学社,要有一个过硬的指导老师,这样才能挖掘更具有潜质的学生;需经常给社员讲解诗歌、散文等课程,开发社员对文学的潜力,只有这样,校园文学社才能蓬勃发展。

     情怀:在诗歌中放飞青春梦想

     虽然“90后”创作诗歌碰到诸多阻碍,但仍挡不住他们前进的脚步,创作热情依然高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
 楼主| 发表于 2013-5-2 21:42 | 只看该作者
中国诗坛90后诗人风云榜
(2010-03-25 21:40:16)
转载
标签:
杂谈  

总策划:文化中国 华语诗人网 新空气诗歌在线都来网 沂蒙新闻网

友情协办:中国伯乐文化传媒

调查实施记者编辑:李东明  孙晓菲  李诗曼  华明伟  邢爱国  郭义东

撰文:李东明
    在网络上说起“90后诗人”这个备受关注的热词,可以说是人人皆知。2008年4月,国内唯一的一家诗歌选刊《诗选刊》“90后•90年代出生的诗人作品特辑”再次用突出版面隆重推介了十多位90后的诗人和作品,从此,90后诗人这浩浩荡荡的大军在各类权威刊物中频频登场,得到了文坛、教育界、媒体界的广泛关注,社会反响强烈。

  中国90后新生代诗人的出现,无异于给中国不景气的诗坛注入了一股新生血液,让我们看到了诗坛美好的明天,现在,我们根据五个多月的市场调查,经过严格评审,最终评选出了20多位90后的诗人入选此榜,当然,这也是我们对90后诗人的再一次大力推介,更是对他们的一种鞭策和鼓励,希望他们再接再厉,为创造出繁荣昌盛的新诗坛多做贡献。

  本榜单不含任何商业目的,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以下排名不分先后)

  原筱菲:原名郑迪菲,1993年4月出生,艺术高中学生。12岁开始摄影、美术和文学创作。发表文学作品900余篇(首)。散见于《诗刊》《诗选刊》《岁月》《小作家》《春韵》《青年文学》《北方文学》《新世纪文学选刊》《浙江作家》《春风》《意林》《文苑》《绿风》《散文诗》《散文诗世界》《当代散文》《华夏散文》《散文诗作家》《西部银河系作家》《诗歌月刊》《诗林》《诗潮》《中国诗人》《上海诗人》《大河》《黄河诗报》《常青藤》(美)《新大陆》(美)《澳洲彩虹鹦》(澳)《北美枫》(加)《秋水》(台)《中国校园文学》《少年作家》《年轻人》《疯狂阅读》《读写月报》《语文世界》《语文报》《小溪流》等近百家期刊,多家期刊重点栏目或封面推介。

  入选《诗选刊•2008年中国诗歌年代大展》,收入国家典籍《六十年中国青春诗歌经典》《21世纪中国文学大系•2008》《大诗歌》《2008中国新诗年鉴》《2009年中国年度散文诗》《大诗歌》,合集《十四岁的天空》《90季》《少年中国》《被绑在树上的人》,收入《首届华语校园文学大赛佳作集》《中学生校园文学大赛获奖作品集》《中国校园文学精选》《青少年文学殿堂》《雪野上的蓝色极光》《当代新诗选》《感动评委老师的110篇高中生获奖作文》《中国当代诗歌精选》等30余种诗文集。

  第六届全国十佳文学少年,曾获第三十一届台湾“联合报文学奖”评审大奖、第四届“叶红全球华语女性诗奖”优胜奖、《诗刊》社“红松杯”全国诗歌大奖赛优秀奖、“中学生原创文学大赛”一等奖、“潘婷杯•新诗创作大赛”学生杰出奖、“小诗人”奖、“首届华语校园文学大赛”金奖、“睿格杯•魅力星生散文大赛”特等奖、《星星》诗刊“嘉阳杯”诗歌大赛优秀奖等多种奖项,并接受《南方都市报》《晶报》《深圳特区报》《深圳商报•文化广场》《深圳晚报》《都市生活》《百湖周刊》《中国新闻出版报》《中华读书报》等媒体的采访。出版个人诗集《花季不说永远》《嬗变的石头》、散文诗集《时间之伤》,文集《指尖的森林掌心的海》即将出版,被《出版商务周报》评为2010年图书出版十大靓人。

  张牧笛:女,满族,16岁,天津二中高一学生。12岁开始写作。已发表散文、诗歌、小说等作品50多万字,在全国性的征文赛事中获特等奖、一等奖四十余次。2005年,获全国十佳中学生小作家和全国十佳文学少年称号。诗集《看不见的风在吹》,散文集《像南瓜,默默成长》,长篇***《走走停停》于2008年1月由中少总社出版发行。

  李 唐:1992年生,14岁开始创作诗歌。就读于北京垂杨柳中学。作品见《诗刊•下半月刊》、《诗选刊》、《诗林》、《北京诗报》、《中华文学选刊•少年写作》、《少年文艺》、《中国校园文学》、《课堂内外》、《赣西文学》、《黄河诗报》、《诗歌月刊》及一些民刊。有作品收录《2008年诗歌精选》、《盛开》等、《21世纪中国文学大系•诗歌卷》(张清华主编)、《青少年文学殿堂•诗歌卷》、《青少年文学殿堂•童话卷》、《大诗歌》(中国青年出版社)等。曾在《新课程》开设诗歌专栏。著有合集《90后诗人7家》。曾获得台湾第五届X19诗奖首奖、首届中华文学复兴奖。

  高 璨,1995年出生。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西安交通大学附中学生。 8岁开始发表习作,至今已先后在《诗刊》《儿童文学》《全国优秀作文选》《星星》《诗选刊》《文艺报》《少年文艺》《语文报》《延安文学》《华商报》《西安晚报》《上海诗人》及日本《地球季刊诗志》等国内外数十种报刊发表童话、诗歌、散文600余篇(首)。 9岁出版了童话散文集《树叶船》(太白文艺出版社)。 10岁出版了诗集《夏天躲在哪儿》(未来出版社)及童话集《狡猾熊与笨狐狸》(未来出版社)。 11岁出版了诗集《阳光的脚步很轻》(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和《一朵野菊花又开了》(长春出版社)。先后加入了中国小作家协会和陕西省作家协会。应邀参加了全国首届“东华杯”魅力诗歌论坛中国洛阳牡丹诗会。12岁出版了散文集《一首曲子反复播放》(太白文艺出版社)和诗集《路边没有相同的风景》(太白文艺出版社)。应邀在香格里拉参加了第十届亚洲诗人大会。在《西安晚报》开设专栏。 13岁出版了诗选《梦跟颜色一样轻——90后作家高璨诗绘本三年选(中英文对照)》(陕西人民出版社)和散文集《你来,你去》(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其中《梦跟颜色一样轻》一书入选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图书。 14岁出版诗集《第二支闪电》(江苏文艺出版社)。获得第六届雨花杯全国十佳文学少年。

  慈琪(1992—),中山大学博雅学院2009级学生,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获2008年第二届浙江省少年文学之星;2008年首届浙江省青春文学新势力•十大校园新锐写手金奖得主;第2届冰心作文奖一等奖;连获中国少年作家杯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一等奖。被评为优秀学员。温州中学籀园文学社社刊《籀园春草》上任主编。在《儿童文学》、《少年文艺》(江苏)、《少年文艺》(上海)、《中国儿童文学》、《故事大王》、《诗选刊》、《读友》、《东方少年》、《中国校园文学》、《今日中学生》、《中学生天地》、《中国童诗》、《快乐童话》、《东方娃娃》、《世界儿童》、《语文报》、《新课程报语文导刊》、《华夏散文》、《知心姐姐》、《课堂内外》(高中版)、《中国少年报》等数十家报刊杂志发表作品童话、诗歌、散文和***百余篇;其中《梦游的孩子》组诗17首由《少年文艺》(江苏)开辟新栏目《第一推荐》头条发表,《蒲玛》组诗24首由《少年文艺》(上海)头条发表,《中国儿童文学》转载《梦游的孩子》组诗8首(配主编评论)和《煮星茶》等3首。作品入选《2008年中国儿童文学精选》、《2007中国年度童话》、《2008中国年度儿童文学》、《诗歌卷:春雪融融——当代儿童文学阅读新经典》、《浙江儿童文学60年作品精选》、《90后十家名诗荟萃》、21世纪中国文学大2008年诗歌》、《21世纪中国文学大系2008年儿童文学》、《2008中国年度少年作家作品》(中国少年作家班编)、《2007中国年度少年作家作品》、《闪开,90后来了》、《《青少年文学殿堂(童话卷)》、《感动评委老师的110篇高中生获奖作文》等数十家选本;出版长篇童话《漫画世界传奇》和诗集《梦游的孩子》。

  陈思楷:男,广东潮州人,校园诗人,“90后诗歌群落”成员,“我们”散文诗群成员。曾在《青年文学》、《中国诗歌》、《诗选刊》、《诗潮》、《青年作家》、《西部》、《散文诗》、《西北军事文学》、《大众阅读报》、《语文报》、《上海诗人》、《岁月》、《佛山文艺》等几十种刊物上发表诗文两百多首(篇),获过几个小奖,作品入选《诗选刊》2009年中国诗歌年代大展,《语文报•大学人文》2009年中国大学生诗歌年展。现为上海作协文学百校行创作会会员。
苏笑嫣:90后女生。作品曾在《人民文学》《诗刊》《诗选刊》《诗歌月刊》《诗林》《青年文学》《民族文学》《中国校园文学》《上海诗人》《中华文学选刊》等报刊发表。入选《中国诗歌年选》《中国最佳诗歌》《21世纪中国文学大系•诗歌》《90后十家•名诗荟萃》“青年文摘”90后文学系列《春暖花开》《闪开,90后来了》《90后诗人7家》等多种选本。《青少年文学殿堂》***卷主编。★获第六届“雨花杯”全国十佳文学少年称号,曾获《诗歌月刊》“雾里青茶”世界华语诗歌大赛二等奖,曾获首届中华校园诗歌节三等奖,第三届冰心作文奖高中组二等奖。

  蓝冰丫头:原名罗薇薇。1991年4月26日出生,现读中专一年级,随父母客居他乡。爱闹,有点疯,初步印象很乖巧。作品多发表于网络,并入选《诗选刊》2008年中国诗歌年代大展特别专号,曾获2008中国年度先锋诗歌奖,是获得这重要诗歌奖项的第一位90年代出生的诗人。

  李军洋:90后作家,生于重庆黔江,重庆作家协会会员,少年先锋诗人。著有长篇***《一路向北》《繁华落尽》等。在中国90后十大少年作家中名列第五。在《新课程》开辟了诗歌专栏。被《华西都市报》《重庆时报》《华商报》《辽沈晚报》《楚天金报》《经济晚报》《乌鲁木齐晚报》《恩施晚报》《武陵都市报》《新安晚报》《张家界日报》《山西商报》、《文学报》、《劳动报》、《金华日报》、《小龙人报》、《追梦》《少年先锋报》等报刊大篇幅转载或者报道。与吴子尤、张悉妮称为90后文化传媒三巨头。随着吴子尤的离开,李军洋逐渐与十二岁陕西女孩成为媒体焦点。2007年9月成为《新周刊》公论人物。

  马列福:1990年生。浙江的一个小伙子。2003年那个飘雪的季节开始与文字打交道。在《青少年生活报》《读写周刊》《钱江晚报》《年轻人》《中学时代》《东方少年》《新作文》《散文诗天地》《中学生》《青年散文诗》《学生时代》《佛子岭文艺》《乐清日报》《语文小报》《未来科学家》《精英时代(诗刊)》《语文世界》《读与写》《作文导报》《作文报》《诗选刊》《新世纪文学选刊》《江门文艺》《牡丹》《岁月》《佛山文艺》《香港字花》《香港青艺》《香港中国文学》《台湾诗学》《越南華文文學》《澳洲彩虹鹦(澳大利亚)》等刊物发表作品百余篇。

鬼啸寒:男,原名杨伟,贵州沿河人,90后诗歌群落成员。有作品见《诗选刊》《乌江》《大别山诗刊》《夜郎文学》《铜仁日报》《玄鸟网刊》《南方作家》《优秀话语诗人》《新诗大观》《潮》《春韵》《江苏》等官民刊。2009年受诗人黄运丰邀请加入玄鸟诗社.并担任版主。

  潘云贵:90后诗人,现就读于佳木斯大学。曾获过第三届全国青少年冰心文学大赛金奖,第二届冰心作文奖高中组一等奖,2008“世纪杯”校园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福建省“感受新变化,永远跟党走”中小学生征文大赛高中组一等奖,第六届“西湖杯”小作家奖等。作品偶见《诗刊•下半月刊》《创新作文》《福州日报》《作文通讯》《小作家选刊》《香港文艺报》《青少年文学殿堂》等。第六届"雨花杯"全国十佳文学少年。“我们”散文诗群成员。上海市作家协会文学百校行创作会会员。现就读于佳木斯大学。

  邓守强:笔名:侨绅、芙蓉小弟;民族:布依族;籍贯:贵州龙里;系中国小记者协会会员、龙里县作家协会会员、龙里县青少年诗歌协会主席、龙里县青春写手联盟主席、博文中国网文学栏目版主、贵州省黔东南州作家协会官方网驻扎作家、文学凉都现代诗歌在线版主、“湾潭之声”小记者、《创作新星》诗刊小记者、《星星》诗刊特邀通讯员、龙里县羊场中学团支部书记、龙里县羊场中学学生会主席。贵州省龙里县羊场镇人。

  1991年9月20日出生,贵州省龙里县羊场人。自幼就喜好文学,钟情缪斯,擅长描写乡村大自然景色、乡土人情、与浪漫主义等特色诗歌题材。15岁开始创作,迄今已在全国各级刊物发表近200于篇的文学作品,其作品散见:《21世纪初叶中国汶川大地震诗歌选萃〈泪花•光芒万丈〉》、《〈星星〉诗刊》、《作文大王》《龙里周讯报》、《黔南日报》、《美文共赏》及网络发布、博客、电子书等。代表作品有:个人诗歌集《青春诗语》诗歌类:《希望》、《别哭!这是一场灾难》、《夜郎飞歌》、《我的青春三年》、《双手是理想的翅膀》、《我们是初升的太阳》、《中国巨人神六》、《悟》、《心中的奥运梦,燃起熊熊烈火》、《路》、《心声呼吁》、《故乡情》、《奥运是什么》、《黄昏》、《感动》、《珍惜》、《黎明》、《望江南》(词)等。

  许仕龙:笔名朗朗的清风。1991年7月生于广州,初中毕业于广州市第九十七中学,现就读于广州市财经职业高级中学。浪漫主义诗人、90后作者、优秀朗诵者、演讲者、青年摄影家、优秀模特、80后90后联合发展促进会主席、清风文学社社长、广州90后作家联谊会主席、中国德艺双馨文艺家协会作家分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员、中国小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绿城文学》杂志社特邀编委、神洲文学社作家.记者、广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广州市摄影艺术研究会会员、广州青年摄影家协会会员、广州工人摄影协会会员、广州市青年动漫艺术交流协会会员、广州市集邮协会会员、炎黄文化促进会会员、广州亚运摄影志愿者、全国二级文艺家、中国90后作家排行榜第十七名。创作有诗歌作品300余首,摄影作品8000余张。在各级报刊、书籍发表文学作品100余篇(首)。

  主要奖项:2009年“世纪杯”全国校园文学艺术大赛 一等奖、第十届“中国少年作家杯”全国征文大赛 二等奖、第四届全国青少年冰心文学大赛 铜奖、第七届“绿城”杯全国文艺家作品大奖赛诗歌组三等奖散文组二等奖、2009年全国中小学生幼儿优秀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大赛 银奖

  文学作品入选情况:

  当代优秀网络诗歌集荟《梦里寻诗牵百度》《新时期中国青少年作家精品文学大观》《全国散文作家精品集》《2009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华夏情——全国文学艺术精品集》

  摄影作品入选情况: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广州青年摄影展(2009年6月~8月公展于广州雕塑公园)

  他说过:“成就那最辉煌的事业是为了报答我的父母和亲友;寻到那最圣洁的爱情是为了报答我命中的爱人和我自己;实现这两个理想是为了报答上帝,感谢他赋予我这宝贵的生命!”

  作者宣言:为以后从文与从政的抱负,感受人生最辉煌的时刻,历尽人生三重境界的目标,悟透人生的真谛作好准备!丈夫在世当有为,为民播下太平春!

  赵恒智:笔名麦子。1990年生,90后印象主义诗人,少年作家。因其富有灵性的诗歌作品而结交了众多80后诗人、作家。高中时期任河北省巨鹿中学启航文学社社长,毕业后任名誉社长。2007年7月获第二届全国创新作文大赛二等奖、第七届全国少年之星创新作文大赛银奖,2008年8月获第九届中国少年作家杯一等奖。高中时期发表文学作品200余篇(首),多家期刊重点栏目推介,在《语文导刊》上开辟了诗歌专栏。作品入选中国和平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诗歌百家集锦》、重庆出版社出版的《第二届创新作文大赛获奖作品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少年作家作品集》等。

  李寻路:(1990年2月18日出生),原名李强,曾用笔名橄榄树,湖南浏阳人。中国当代网络诗人。被认为是新先锋派的代表诗人之一。主要作品有《夜色温柔之懵懂少年回头泪》《崩溃的爱情之萎靡冬日无法倾诉的痛苦》《我和生命》《冬日•蝶》其作品常见于《诗歌报》《星星诗刊》以及好心情原创文网



雀:生于1992年10月,7岁时偶发性地开始写作,先后在《诗潮》、《诗刊》、《诗歌月刊》、《诗选刊》等刊物发表诗歌百余首。在《山花》、《山东文学》发表过短篇小说,著有长篇小说两部,其中《梦游者青成》即将由安徽出版集团出版。现就读重庆南开中学高二。获得2009•《诗选刊》“中国年度先锋诗歌奖”。

  零落香:女,现用名余幼幼,四川人,生于1990年12月。诗歌作品在《诗选刊》等杂志发表。现就读于某财经大学。获得2009•《诗选刊》“中国年度先锋诗歌奖”。

  庄苓:原名刘全喜,1991年5月生于甘肃天水,就读于天水市第十中学,中共预备党员,为天水作协会员,天水古柏书画院会员,三阳川书画协会会员,天水羲雨诗社名誉社长,主编民刊《天涯阁文学报》,作品见于《天水晚报》。出版诗集《艺林小草》

  王正言:90后诗人。主要创作类型为现代诗歌。华语春韵“90后诗歌群落”创作会成员,上海作协文学百校行创作会成员。在《优秀华语诗人》《守望》《北京诗报》《中国网络诗歌精选》《金心诗刊》《青少年文学殿堂》(诗歌卷)发表作品100余篇(首),其主张:诗歌是一种精神!

  何欣航:部分作品发表在《幼儿园》、《幼儿故事大王》、《大灰狼》、《作文大王》、《海峡儿童》、《读写天地》、《七彩语文》、《儿童大世界》、《农村孩子报》、《中外童话画刊》、《小学生拼音报》、《中国少年报》、《课堂内外》、《趣味作文》(游逗学院)、《小学生故事与作文》、《文学少年》、《小学生新读写》、《语文报》、《天天语文》、《中国童诗》、《琴岛诗报》(民办)、《中国校园文学》、《作文大本营》、《创新作文》、《妙笔》、《同学少年》、《江宁作家》、《儿童世界》、《少年时代》、《意林》、《守望》、《春韵》《作文指导报》以及中少社的各种刊物等。诗歌入选当代儿童文学阅读新经典诗歌卷之《春雪融融》曾获2008《七彩语文》童话大赛二等奖和三等奖。“语文周报杯”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一等奖。首届“语文报杯”全国中小学生博客写作大赛二等奖和优秀奖。第十二届中国青少年作家杯银奖。第十届中国少年作家杯个人作品集一等奖。2009《七彩语文》童话大赛特等奖、童诗二等奖。第三届“我的作文我做主”全球写作大赛中,荣获特等奖。中国诗歌网“新诗放歌60年”网络诗赛优秀奖。首届常州市科普文学大赛优秀奖。上海市作家协会文学百校行创作会成员。中国少年儿童报刊工作者协会小作家分会会员。
老祥:原名王广林 90年生于河北邢台 作家 作词人 时事评论人文字散见《九月诗刊》《华语文学》《守望》《中学生优秀作品选刊》《北美枫》(加拿大)《春韵》(春华版)(秋实版) 等。著名诗人校园文学玉女掌门人原筱菲曾这样评价:老祥的诗歌中一直沉淀着一种冷,像经霜的叶子或冰冻的花瓣,也许与他的经历有关。他诗的影子常常引导我与他一起穿越在寒冬和初春,穿越在列车和地铁之间,穿越在甲地和乙地之间。他的文字是流浪的,他的语言是流离的,但他的心却一直在坚守在期待,所以他的诗里隐藏着暗香,拨开一层层细雪般的掩埋,我能读懂他向往绽放的理由。

  损欲寒:本名郭墨龙,1991年生于山东高密,当代诗人、作家、90后第一人。从事诗歌创作多年。先后有大量优秀的作品问世。现任“彧涵文学社”社长,著有诗集《晓晓》,其中《给晓晓姐姐》获2007年度最佳抒情诗“一等奖”,被诗歌界誉为:“当代精神诗歌对爱的殇歌”。

  时迪芬:1990年生于上海,现为上海某中学高一学生。中国少年报记者,曾在《诗刊》《少年报》《长江文学》等报刊杂志发表作品数十篇,有作品收录《中国网络诗精选》、《中国校园诗精选》等诗集。编有诗集《童年诗趣》等。多次荣获各类文学作品大奖赛奖及上海中学生作文竞赛奖。
甘 玮:女,1990年生。曾在《诗刊》《诗潮》《儿童文学》《写作报》发表60余首短诗。现居广西南丹。

  艾溅果:1990年1月出生,曾用笔名结草公子。福建莆田湄洲岛人。诗歌散见《诗江湖网刊》、《青春潮》、《金三角》等刊物。“秦文学”成员。现居上海。

  习修鹏:男。笔名:丑人。90后。现于四川省巴中市平昌中学就读。从小爱好文学并忠于写作,已有多篇文章散见于《光雾山文学》《课堂内外》《巴中广播电视报》《阆苑》《诗屋》《大地诗刊》《蓝田文艺》《巴中日报》《中国校园文学》《校园风》《北美枫》等多家刊物。现系巴中市作家协会会员,《行知》校刊主编。第八届“中国少年作家杯”C组个人作品集一等奖;第二届“冰心文学大赛”中学组一等奖;第五届“叶圣淘杯”中学组优秀奖;第二届“青少年书画、文学、摄影”大赛文学类一等奖;第二届中华校园诗歌大赛中学组三等奖。

  木鱼: 原名:苑希磊 90后 山东乐陵人 习作诗歌“我们——北土城散文诗群”成员有作品在《诗选刊》《时代文学》《九月诗刊》《大地诗刊》《中国诗歌在线》《大别山诗刊》《诗流向》《巴中文学》《诗友》等刊物发表,入选多个选本。现就读于山东省临邑师范学校。

  苏月:女,1990.12.18, 现就读于江苏大学,专业汉语言文学。江苏镇江人,从一个农家小院走出的孩子。09年高考完后,正式开始写诗。一直活跃在各大论坛,现为《新诗潮》网刊编辑。诗作见于《中国诗苑》、《新诗潮》、《金山》。诗观:安静的写诗,安静的生活,安静的老去。一辈子可以自由的写自己心中所想,不受任何影响。

  为萧云:90年出生,真名:魏晓运,性别:男,民族:汉。湖北随州人。学历:初中。

  06年初中毕业外出打工,打工期间曾在公司刊物上发表过作,从那时起便对文字产生的情感。09年上半回家学技术并开始网上投稿,作品散见《天下诗报》《诗文杂志》《情诗季刊》《乡风诗刊》《中国诗歌在线》《思念的夜晚》《优秀华语诗人》《桥研之歌精品选》《格律体新诗》《原野》《张北文艺》《黄河风诗刊》等刊物发表新旧诗数十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2013-5-2 21:56 | 只看该作者
读《90后诗辑》后的一些话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2年12月27日07:43 作者:徐海明  

为这些称谓的提出并非出自“70后”、“80后”自己,而是他们的前行代出于某种包含焦虑的关切作出的命名。其实,每一世代都会有他们自己的时代,任何担忧似乎都无必要。例如眼下无疑是“50后”、“60后”的时代,领导层(从中央到地方)基本上是“50后”主宰大局,学术界基本上是“60后”决定格局,可是要细想,当初“50后”、“60后”恰恰是最让人担忧的,因为他们的小学、中学教育完成于“知识越多越反动”的“文革”时期,从整体上讲,他们也许会被人称作“无知的一代”,然而,中国的改革开放恰恰在他们手中成熟,中国的学术振兴也完成于他们的努力之中。所以,不管社会对“80后”、“90后”有什么议论,10年、20年(也许用不了那么多年)以后就是他们的时代。所以,没有必要刻意区分“几零后”去谈论相关世代。

但我又愿意从“90后”的角度和“90后”们有更多的交流,他们诞生、成长的年月的的确确是中国半个多世纪以来变化最巨大的年代,1990年代开始的科技、经济变革替代了“五四”以来的思想、政治话题,在中国一个世纪的社会变革轨道似乎铺到尽头时,信息革命、全球化经济、网络时代的到来,将中国带入了另一轨道,“恍如隔世”来形容1990年代前后的变化毫不过分。“90后”生逢其时,他们注定要开启一个新的时代,而他们应对这个时代完全是用自己的成长体验,这种全新的成长体验是1990年代后最重要的一种历史足迹,而它的传达首先就是由“90后”的诗歌完成的。

诗歌总是属于年轻人的,很多时代诗的辉煌总和一批青年诗人的努力联系在一起。我总会想起抗战胜利后那个至今仍被人忽视,但真的是中国新诗史上光彩夺目的年代。那时,一批还在大学求学或刚刚大学毕业的年轻人在巨大的压力下却成就了一个新诗成熟的时代,就连沈从文当年也不无得意得说:“在刊物上露面的作者,最年青的还只有十六七岁!即对读者保留一崭新印象的两位作家,一个穆旦,年纪也还只二十五六岁,一个 郑敏女士,还不到二十五。作新诗论特有见地的袁可嘉,年纪且更轻。写穆旦及郑敏诗评文章极好的李瑛,还在大二读书,写书评文笔精美见解透辟的少若,现在大三读书。更有部分作者,年纪都在二十以内,作品和读者对面,并且是第一回。”[1]这批青年诗人的创作实绩也确实担当得起沈从文的褒扬。袁可嘉提出并实践的中国“新诗现代化”的主张,不仅从创作实践中提炼出“现实、玄学、象征”的现代诗原则,而且对整个中国文学的战后新路径进行了富有建设性的探寻,其达到的历史深度和艺术高度,后来的中国诗坛少有超越。1940年代后期新诗多元探索中的成熟完成于青年诗人手中,例如郑敏此时的诗作延续了其《金黄的稻束》那种艺术(雕塑)的质感和哲思的水乳交融,而其艺术感悟恰到好处地包容了时代的呼唤;陈敬容对诗艺的追求更为执着,《珠和觅珠人》等诗当属此时期最好的诗作,对艺术的彻悟,已经完全进入了诗的本体,这本体世界的自足性恰恰在于它拒斥“空空描绘”,而源自现实和诗人心灵的沟通,来自“永在着”的宇宙、自然、人类和自我心灵共鸣的“律动”,这种对诗的艺术本质的深入体悟直接促成诗艺的成熟,甚至使得当时的青年诗人得以走出以往“牧歌”和“史诗”的传统,将人生和艺术结合交错成诗的世界;就连后来成为著名军旅诗人的李瑛此时的诗作虽表达着鲜明的时代主题,但细腻的生命感受、真诚的人生寻求以及较多的现代诗技巧也使其诗作的时代性被“人性”化,影响着他日后“诗化”“政治性生活”的创作。

之所以在谈及“90”后之时想起1940年代后期的青年诗人,是因为那个年代社会面临重大转型,高度政治意识形态化背景下的文学一体化趋势汹涌难挡,各种复杂的社会因素交织一起形成的强大压力和诱惑力都使文学面临巨大困境,而当时这批南北青年诗人以“人的文学”和“自由的文学”思想抗衡了种种外在力量对于文学的侵害,守护了诗的家园。当今社会的压力和诱惑力自然不同于1940年代,但其强大及其对文学的侵害同样是对诗人巨大的考验。所以,当我读到这辑“90后诗选”时,很想知道,诗对于刚渡过20来个年头的“90后”意味着什么。

“90后诗选”让我感受到诗作为天籁之声的丰富纯真。我首先感受到陈吉楚的诗的声音,和一般诗作“我”的抒发不同,他以“我们”这“一代”的声音,讲述“不同故事”中的“共同感受”,坦诚,真切,放得开,尤其是那“祖辈和历史,埋进时光的洪流”和“抓不稳母亲的乳房”之间的张力有着极为丰富的成长体验。左右的诗体会“他者”如此真切,让我们知道“90后”并不沉溺自我,而“做一个能听见声音的聋子”也许是一种真切的愿望,能守住自我,又能了解世界。徐海明浸润于诗的真诚之中,“不懂如何伪装”、“需要被伪装”和“忘记去伪装”之间的多向张力表达出现实纠结中的自我寻找,尤其是以诗作出的思考。余红兵的诗既有日常生活的机智、温馨,也有泅游于自我内心的玄思。他们的诗也往往有非青春的体验,如孑然明的《夜曲》;吴天威的诗充满与其年龄不相称的荒凉,现代都市意象(如“高跟鞋”)、传统意象(如“接绣球”)、自然意象(如“沙漠”)被一种荒芜中寻找的感受奇妙地剪接在一起;朱旭东的青年“舞者”也是起舞于“锈迹”、“潮湿”之中,感受很新鲜,但其疲惫感总无法与青春相连;罗玉珍的诗“汹涌蓬勃的年龄”和“沧桑的泥土”要相依相存,同样让人感觉一种急于走出“青春”的焦灼。所有这些情感,虽然出乎我对“90后”原先的主观臆断,但每首诗我都读得到青春时期的纯真,其中无拘无束的表达更切近诗的本质。

“90后”成长于网络的虚拟时代,但他们并不沉溺于其中。阿桂将眼光注视民工,一个个跳出的新奇意象呈现城市和民工的真实关系,让人感受得到他注视民工之深,不是泛泛的怜悯,而有感同身受的关切;杨思兴写返乡,就如那句“所有的热情莫过于几声狗吠”,会提炼、浓缩,将百种情感、千头心绪化为农家场院的温馨场景;一杯无无论写“消失了”的“无名村”,还是写比比皆是的垃圾旧物,都能找到独异而恰如其分的感觉角度,从而表达得游刃有余。如果“90后”能将网络和现实两个世界作更好的沟通,诗的世界会是什么情景呢?

“90”后处于“无诗”的时代却执着寻诗,就如胡万菊的《走在盲道上》在“默默延伸的盲道上”对“率真不羁”的期待,在现实的虚假、拘囿中,人们也许格外期待诗的真诚坦率。木鱼的诗有童趣,周思钊写爱情,清新而不乏含蓄,爱情总会让想象力出奇地腾飞,出入于各种美好的幻觉,收放之中的张力也呈现爱情不只开花,也会结果;诺布朗杰写勒阿山,质朴得只留下神山自身;盲镜该不满20岁吧,可在现代诗中已能泅游,诗题其实不必取名《叙事狂想曲》,因为诗中那么多“文本”的反讽已足以呈现叙事界限已被作者的“狂想”所打破。习修鹏丰富的感受将现代的骄奢之美融于佛堂的清净之中,红尘与超然构成一种绝美的张力,道出年轻的生命也可被安抚于“静心的等待”中。读到这些作品,我欣慰于“90后”和诗在一起。

诗辑中的诗远未一一道尽,那些尚未提及的诗恰恰说明,“90后”是一个刚刚展开生命的人群,它的充实和绚丽存在于延续展开的明天,起码还有十几年的时间,会不断有新的“90后”进入这诗群,现有的“90后诗群”也会有各种变化。而这辑“90后诗辑”则宣告,“90后”有他们自己的诗歌世界了。而我想说的是,为什么我们还需要诗,可能就是因为现实非诗、诗非现实。所以,对于要展开自己的诗的世界的“90后”而言,诗要更多超越自我遭遇到的现实,这样诗回报生命的会更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13-5-3 10:30 | 只看该作者
挺挺这个贴!他们诗中的光芒足于照透这个世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2013-5-3 14:21 | 只看该作者
90后走饭的诗歌时间:2012-04-19 12:15来源:陕西诗歌网 作者:何双 点击: 154 次
  走饭,女,90后。“我有抑郁症,所以就去死一死,没什么重要的原因,大家不必在意我的离开。拜拜啦。”2012年3月18日上午10点54分,一条来自网友“走饭”的新浪微博消息引起轰动,众多网友相继转发。3月19日凌晨1点32分,江宁公安在线发布微博证实,发布该条微博的女生已经遗憾去世。



走饭 | 诗七首




妈妈

小学时我妈的要求是90分以上

初中时我妈的要求是70分以上

高中时我妈的要求是及格就好

现在我妈的要求是活着

提出这些要求对一些母亲很难

但我妈做到了

我妈真得很棒!



梦2

我不需要你把我放在心上

只要做梦能梦见我就行了

对了

你能在梦里教我骑自行车吗

我总幻想有一天

一醒来我就会骑自行车了



梦3

做了一个梦

我妈养了一只宠物

那是一条蛇

每天我都把蛇缠在腰间出去闲逛

我跟妈妈说要给蛇取个名字

妈妈说现在要名字干什么

等它二十岁的时候再取名吧

我给小蛇量了量

不足五十公分

我说那你的名字就叫短短吧

我每天喂它吃的都是饭

我跟短短感情很好

它喜欢咬着我的手指头



孤单

觉得孤单的时候

可以在床上躺一个小时

然后爬下来去撒尿

回来钻进被窝

跟自己说

好温暖

好温暖

谁帮我暖的被子



忍忍

很少找我妈说人际关系的烦心事

她总是说

让我忍

让我随便人家

不要理人家

可我宁愿有个人跟我说

我帮你杀了他

然后我说不用不用我忍忍就好了








表演

右边太阳穴好疼

我拿筷子捅了一下

筷子的另一头准确地

从我左边的太阳穴出来了

我的表演完了

谢谢大家





把杯子里的水

喝得干干净净

只留下杯底的那只虫子

我也很厉害呢



(发表于 中国诗歌流派-论坛-原创诗歌,2012-4-1 10:16)

主编的话:



  编发走饭的作品,是《诗歌周刊》的一个特例:1、诗歌不是走饭自己发的。读过她的诗的人知道,她已永远无法亲自发帖;2、代她发帖的本网会员十字阿西,发帖时间是4月1日,而周刊创刊号的选稿范围,是从2日开始。但是,作为编者我们懂得,即使有更多的违规,我们也不能再制造一个遗憾。



  走饭的诗不需要解读。就像我在《口语、意义及其它》中所说,走饭诗中“貌似废话的句子中,隐藏着一种内在的力量,你稍加用心,这种力量就喷涌而出,来触动你,进而感动你。”

读走饭的诗,你只需用心。



(代邮:走饭诗歌的140元稿费将发给她的直系亲属,请知情者告知收款地址,感谢!)






《香瓜》
受不鸟啦
买了两个香瓜
竟然要十块钱
我再也不相信香瓜啦



《镜子》
真特么想
吐你一脸口水
我对镜子说



《跳楼》
跳楼死的人比跳崖死的人多
是因为爬到山顶真他妈没劲跳了啊
就想坐着



《不开心》
“你从小就不开心
买玩具给你你也不开心”
我妈说



《装死》
你们吵架
我装死
掀我被子
我装死
饿了
我装死
蚊子咬我
我装死
然后
我真的死了





《看书》
谨记:
看书时不能把手臂放在书上
要不然我会开始数自己的毛孔



《表演》
右边太阳穴好疼
我拿筷子捅了一下
筷子的另一头准确地
从我左边的太阳穴出来了
我的表演完了
谢谢大家



《妈妈》
小学时我妈的要求是90分以上
初中时我妈的要求是70分以上
高中时我妈的要求是及格就好
现在我妈的要求是活着
提出这些要求对一些母亲很难
但我妈做到了
我妈真得很棒!



《哎呦》
为了把每个哈欠
打得更生动
我总是在打完的那一刻
叫一声“哎呦~”



《工夫》
每天害怕你讨厌我
已经占据我一大半的生活了
哪里还有工夫
指望你喜欢我呀



《踩点》
我真的很烦躁
谁能告诉我六楼能不能跳死人?
要是能跳死
我就不阻止眼前这女的跳楼自杀了
要是我没阻止她
跳下去没死以后就要谴责我不拦着她了
她已经看见我了
怎么办怎么办
早知道我就不选这时候来踩跳楼点了



《疼》
右边的太阳穴
你莫再疼了
该换左边了


《梦1》
做了个很棒的梦
我杀了两个人
还陷害给了别人
我洗掉了我杀人时所穿的衣服
可我妈忧心忡忡的说
不够
绣上花似乎才好


《觅食》
“要是我明天中午不回来
你自己找点东西吃吃”
我妈临睡前这样交代我
我脑海里立马浮现出
被遗弃的我
在草丛中觅食的情景
太阳好热啊



《反应》
每次我都故意
对着电风扇打哈欠
然后等它的反应
我理想中的回应是
电风扇凶神恶煞地冲我吼
你他妈知不知道尊重电风扇


《梦2》
我不需要你把我放在心上
只要做梦能梦见我就行了
对了
你能在梦里教我骑自行车吗
我总幻想有一天
一醒来我就会骑自行车了


《事》
有的事
一个人做起来全身无力
孤苦无依
心生凄凉
仿佛被全世界抛弃了
比如套被套


《水》
把杯子里的水
喝得干干净净
只留下杯底的那只虫子
我也很厉害呢


《不记得》
最近的记忆力
好像在随着我的每一次呼吸
在逐渐消逝
想靠药物来挽回
可是我连吃药都不记得


《梦3》
做了一个梦
我妈养了一只宠物
那是一条蛇
每天我都把蛇缠在腰间出去闲逛
我跟妈妈说要给蛇取个名字
妈妈说现在要名字干什么
等它二十岁的时候再取名吧
我给小蛇量了量
不足五十公分
我说那你的名字就叫短短吧
我每天喂它吃的都是饭
我跟短短感情很好
它喜欢咬着我的手指头


《纽扣》
我的右边脑壳里面
有一颗圆形的纽扣
我说真的
只有纽扣才能造成这种痛感
它在用身上的洞洞筛我的脑浆


《约会》
可能正在来见我的路上
也可能已经来过我身边
瞧了一眼又走开了
我只是顺便在电话里跟他说说话
等等他
反正我又不认识他


《梦4》
对了
我昨夜梦见
我用一把毛衣针戳死了一个男人


《时间》
我是这么想的
给自己一年的期限
把想吃的东西都吃个遍
就可以自杀了
每次都跟自己说
因为还有什么什么没吃到而拖着不去死
不觉得浪费时间吗


《孤单》
觉得孤单的时候
可以在床上躺一个小时
然后爬下来去撒尿
回来钻进被窝
跟自己说
好温暖
好温暖
谁帮我暖的被子


《忍忍》
很少找我妈说人际关系的烦心事
她总是说
让我忍
让我随便人家
不要理人家
可我宁愿有个人跟我说
我帮你杀了他
然后我说不用不用我忍忍就好了


《书》
出书的会不会讨厌我这种人
每次都是摸摸封面
摸摸封底
看看价格
然后放回去


《哭》
走了两天
五分钟的单向路程
今天我试图在五分钟内
反向原路走回去
十分钟也没找对方向走回去
然后我气哭了


《小狗》
刚才街上
突然有条小狗走过来
围着我打转
我直挺挺站好
等了半天它也没撒尿
然后我就迈开步子走了


《死一死》
我有抑郁症
所以就去死一死
没什么重要的原因
大家不必在意我的离开
拜拜啦


      ——以上诗歌均摘自于走饭的微博及网络论坛,感谢为走饭整理诗歌的作者。














  附:




  近日,90后女学生走饭的微博和诗歌在网上被疯转,在诗歌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她的诗歌看似是散文体的自述,又似口语化的说唱,但细读之后,却让人绝望般地感动。一者出于惋惜这个如花的生命;一者是这些简单的诗句会不自觉地牵着我走向她所构建的精神空间,让人有一种想去拉着她走的冲动。但让人难过的是,当我读到这些凄美的诗句时,走饭已经离开了人世......



  我无法忍受这样的结局,作为一个诗歌爱好者,我也无比羡慕她留在微博里的美丽“诗句”。生命多么美好,在这个春天里,所有的花朵和颜色和白云,统统来之不易,应该珍爱之。



  悲剧的发生,总是要收场的。让我们为走饭的父母,送去真挚的问候,愿他们节哀顺变。 愿我们每一个年轻人,都热爱自己的生命,活着,不单单地是自己的事情,同样,死亡,也并非一个人单独承受苦痛。愿我们所有热爱文字的年轻人深刻自省,“文章”要上台阶,年龄也会上台阶,而人是要下台阶才会踏实的。



  最后,愿走饭一路走好,期许天堂里没有忧郁,有的是她想要的世界!



                                                                        —— 何双 於2012年4月18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楼主| 发表于 2013-5-3 14:50 | 只看该作者
永不褪色的心灵之歌

——一个九零后浅谈诗歌
清泉狂生
四海承风4

此时窗外的风景没有半点诗意,天空正板着他那苍白严肃的脸,在这个天气阴沉的暮春的一天里,甚至听不到一声鸟鸣。然而,这一切都无所谓,我至少还有一颗有一丝诗意的心,且让我们静静煮茶一壶,静静地谈谈诗歌。

如果说小说是包罗万象的大海,戏剧是矛盾激荡的大江,散文是宁静隽永的湖泊,那么诗歌则是一条默默流在山林里的小溪,灵动而寂静,亘古不变地吟唱着自己心灵深处的歌,无论是否有人听。

诗歌,这个正在被边缘化的文学体裁,渐渐被人忽视乃至轻视,甚至有人说诗歌会灭亡。我对此不以为然。诗歌的边缘化有他的必然性,作为一种最古老的文体,他的生命力当然没有后起的是小说强大。更重要的是,在当代社会这样一个浮躁的气氛下,很少会有人静静地去品味一首诗歌。甚至我也如此,许多时候宁愿去读一本厚厚的通俗小说,感受一下跌宕曲折的情节,得到刺激的快感,那快感就好比一口气喝下一大瓶可乐,然而大多时候是缺乏余味的,甚至情节可以几乎忘得一干二净。诗歌,固然短小,却需要静静地去品味,就好比一杯小小的茶,只有静心品味才会体会到无限清香。而如今的社会,生活节奏犹如火箭,人们所关心的大抵是物质层面——怎样去赚更多的钱,怎样去买一辆车,怎样去买一套房,如此,这些层面就足以然人忙得马不停蹄,谁还会静心去品一首无关物质生活的诗歌呢?诗歌的边缘化,的确有它的必然。

然则,诗歌的边缘化绝不等于灭亡。诗歌会边缘化,然而绝不会灭亡。时代在变,人类对心灵上的追求却是永恒的。不错,物质是我们生活的基本,但精神却是我们生活的根本。诗歌于我们的物质生活既不当饭,亦不当穿,更不能当钱花,从这一层面看,诗歌几乎是无用的;然而,诗歌却能然我们的心不死,一颗有诗意的心,是天真而强大的,李白、苏轼这些伟大的诗人,屡遭挫折却从不绝望,正是因为他们有一颗诗意的心,可以把忧伤酿成美酒,把寂寞照成月光。诗歌不会灭亡,只要人们还在意自己需要一颗鲜活的心。

“现在某些人对诗歌的亵渎、轻蔑已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是我认识的一位热爱诗歌的老师发出的痛心之语,听到这句胡,我一位同学说有想哭的冲动。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的确有不少人对诗歌进行无耻的轻视乃至亵渎。轻则认为“诗歌是无用的”,重则称道“诗歌是傻子和疯子才看才写的”。而这些人又是怎样的人呢?大抵是些1轻浮之辈,满眼只有摸得到的金银,只有看得着地花花世界,而他们的内心,或许早已腐烂不堪。更有甚者,把一些低级、污浊的元素注入诗歌,还可以堂而皇之的号称自己创立了某种新诗体、新诗派,如果再神通广大点,就可以给自己这些烂棉絮套一个华丽的“xx奖”的面具。但我们不必叹息,在人类伟大的心灵面前,终将会宣告他们的一败涂地。

对于如今的诗歌,我读得并不算太多。但就我所读的而言,大致有这三个弊病:一是散文化,二是堆砌辞藻,三是故弄玄虚。第一点不算太严重,但的确影响诗歌的韵味。诗歌的散文化兴起于上世纪的新文化运动期间,旨在摆脱韵律对诗歌内容的束缚。然而矫枉过正,这又导致了诗歌韵味的不足。上世纪的新月派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闻一多先生曾说诗歌是“戴着脚镣跳舞”,并提出诗歌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其中音乐美便是强调诗歌的韵律。然则今天,散文化的现象依旧很严重,有不少诗歌把它的格式换掉,就是一篇散文。此外,散文化还体现在语言上,即是语言过于直白,这样的诗歌纯属是大白话,缺乏诗歌的含蓄美。第二点辞藻堆砌则是在形式上的过分追求,以至于忽视内涵。诗歌看上去似乎语言华丽,韵律和谐,读后却不值得品味,只是花瓶。第三点,则是我最为反感的,譬如“前面是前面的后面,后面是后面的前面”,看起来似乎有他要表达的东西,但无论读多少遍,不但你说不出他的意思,甚至做到意会都难。我反感诗歌的直白化,但这不代表就可以故弄玄虚。诗歌的朦胧美是你虽然不能准确地说出诗歌要表达的意图,然而用心却可以体会。真正的朦胧诗好比雾中观花,虽然雾蒙蒙的,却的确有花;故弄玄虚的诗歌则是明明什么也没有,却无端生出一团云雾来迷惑读者,掩盖一无所有的真相。


我认为诗歌要有三要素:韵律,意境,内蕴。

第一点是形式上的,这即是针对的散文化的问题。这里所说的韵律,即是一定的音乐性,诗歌要有一定的节奏,每节的末尾可以尽量押相同或相近的韵脚。然而,我们却不能“以辞害意”。有些时候,某些朦胧诗要用跳跃性的语言来表达某种较为复杂的思绪或哲思,这是则不必太在意诗歌的韵律,能把意思巧妙地传达出来就足够了。而韵律,虽说是形式上的,这形式中却也饱含着内容,两者相互融通,密不可分。同样是杜甫的诗,用开口呼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体现的是豪迈之情,而齐齿呼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却传达着忧伤之绪。

第二点则是连接第一点和第二点的媒介,也是诗歌的中心。意境,即是诗歌通过富有韵律的语言营造出来的一个环境,来表达诗歌的内蕴。这个意境中必然有意象,“意象”即是“意”加“象”。意象不同于生活中的任何事物,诗中的一物一象都是经过人们心灵化的元素,内蕴的是诗人丰富的感情和思想。比如杜甫的“不尽长江滚滚来”,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这两句虽吟咏的皆是长江,所传达的意思却不尽相同,这里的“长江”便是被两位诗人分别心灵化之后的意象。又如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王实甫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这从表面看来就是白描的风景,实际上则分明是在抒情,这里的“枯藤”也好,“碧云天”也好,都不是春外任意的“枯藤”和“碧云天”,而是内蕴了马致远和王实甫情感的“枯藤”和“碧云天”。

第三点,是内容上的,这里针对的是以上我提到的第二点和第三点问题。内蕴,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观察社会的理性,二是审视心灵的人性。第一点,即是我们观察我们现实社会后所得到的反思和哲思。这一点,我不主张直白的表达出来,而是应该内蕴于诗歌的字里行间里。譬如顾城的《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来寻找光明”,实际上上所表达的是那一代人历经十年浩劫后的理性探索精神,又如北岛的《回答》,“冰川纪过去了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好望角发现了,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竟?”这里表现的则是改革开放改革开始时一代青年的理性探讨。再如舒婷的《致橡树》,全篇感情洋溢,却内蕴着诗人理性的爱情观。第二点,我也是极力反对直白表达。诸如“啊,我爱你”,“啊,我想你”,这些都是我极厌恶的句子。诗歌的感情表达应该有含蓄之美。譬如贺铸的《青玉案》“借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徐志摩的《沙扬娜拉》“像一头水莲花不胜寒风的娇羞”,这两首诗或词原本都是描写与一位素昧平生女子擦生而过的自作多情,经过含蓄的加工,却不禁令人感动。这实际上是含蓄之美所带来的一种神圣的“距离感”和“陌生感”,而所谓“距离产生美”,有了距离感和陌生感,那种朦胧的纯真的美感就显现了。对于情感的表达,还必须遵循真情流露。我们是“为情造文”,而非“为文造情”。如果是后者,那么这诗歌无论辞藻多么华丽,意境多么优美,韵律多么宛转,都只能是令人厌恶,因为没有人会喜欢矫揉造作的诗歌。所谓“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诗经》三百首首首质朴无华,却感动了两千多年的人,就在于“思无邪”。一首连自己都感动不了的诗歌,无论如何是打动不了其他人的。

此外,我认为诗歌还必须具有两大特征——飞扬的想象力思维和凝练的语言,这直接划分了诗歌与散文的界限。想象力是诗歌的魂,伟大的诗歌就富有想象力,屈原的《九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皆有《庄子》的汪洋恣肆的想象力。西方雪莱的《西风颂》、《云雀颂》,济慈的《夜莺颂》亦有明显的浪漫主义的倾向。更不必说当代的朦胧诗派了,顾城、海子、北岛、舒婷等的诗歌,都是通过天马行空、跳跃飞动的思维创造朦胧意境表达灵感、感悟抑或哲思。诗歌与散文不同,诗歌偏感性,所谓“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多是瞬间灵感和想象力的激发,犹如泉水喷涌而出,流星一闪而过;而散文则偏理性,多为宁静状态下的哲思,需要长时间的生活感悟,好似湖水平静流动,明月安静照耀。诗歌还必须具有凝练的语言,这也是诗歌与散文的巨大差异之一。泰戈尔的《飞鸟集》,北岛的组诗《太阳城札记》,顾城的《一代》都极其短小精悍,不讲韵律,却耐人寻味,内涵无穷,这是散文的语言无法达到的。


到底是振兴古典诗还是继续发展现代诗,这也是当今不少人所探讨的问题。我的答案是后者,我主张写现代诗。古典诗尤其是格律诗在当今再难以兴起,主要有三大原因。其一,从根本上说,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文学,任何文学形式的产生、发展和兴衰最终都是由生产力决定的;所有文体都最终依附于决定它们的生产力,生产力一旦有巨大的改变,这种文体也必然衰落。近代,工业兴起,故而注重格律的古典诗不再符合时代的要求而逐步被淘汰,这其中有欧风美雨的影响,更有历史的必然。诗歌从两言、四言到五言、七言,再到如今的自由体,这其中有文学发展自身的规律。所谓“四言弊而有楚辞,楚辞弊而有五言,五言弊而有七言。古诗弊而有律绝,律绝弊而有词。盖文体通行既久,染指日多,自成陈套”(王国维《人间词话》)。其二,则是教育的原因。古代对格律诗的教育十分重视,唐代则直接作为科举的考试内容之一。古人之所于长于格律诗,即是他们从小就接受较为系统的格律普及教育,对那些韵脚的运用当然是信手拈来。而今,教育界“一切为考试服务”,哪有功夫让我们好好研究诗词呢?那么,会有人问,不写格律诗,写自由体的楚辞或乐府歌行吧。那么这就出现了第三个问题,古今语言差异。无疑,无论实际语法上,还是词义上,白话文和文言文差异是巨大的,并且从文言文到白话文的转变是不可逆转的。更何况,当今有许多新事物是无法文言文表达的。其四,是生活环境的巨大差异。古典诗大抵是建立在士大夫阶层文人的闲情逸致基础上的,譬如“我舞影零乱,我歌月徘徊”,“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等等。如今,知识分子生活普遍压力巨大、节奏飞快,心境普遍浮躁,能安静地读读诗词已经很难得了,更何况去写呢? 然则,我虽主张写现代诗,却仍然推崇古典诗,我认为全然排斥古典诗是极其愚蠢乃至可悲的。固然,我们如今不可恢复当年唐诗宋词的辉煌,然而我们却可以充分利用这笔宝贵的遗产创造新的辉煌。所谓“求木之长者,必故其根本”,我们的诗歌毕竟是中国的诗歌,必须要有中国古诗的根。现代诗描写的是当代人的生活,当代人的情感,却完全可以融入中国元素,这些元素便源于中国古典诗。中国诗向来与西方诗区别甚大,前者多含蓄内敛,后者则多直白激昂。诗人郭沫若曾效仿惠特曼直抒胸臆,诗歌汪洋恣肆, “我是一条天狗呀!我把月来吞了, 我把日来吞了”, 读起来却不像中国诗,缺乏中国诗含蓄内敛的诗化品格。对于古典诗与现代诗的融合,民国的新月派和现代派就已然开始尝试,朱湘(新月派)的《采莲曲》和戴望舒(现代派)的《雨巷》便是极好的例子。此外,台湾诗人郑愁予的《错误》、余光中的《等你,在雨中》都十分纯熟地融进了中国古典诗的元素。当今,“中国风”的歌词也是极好的借鉴,只是这些歌词虽意境唯美,却内涵不足,与上品诗歌还有很长的距离,甚至严格来讲还不能算传统意义上的诗。而我们对于古典诗词元素的运用,并不是生搬硬套,而是学得古人那份淡然,那份洒脱,那份潇洒的气质,那份“天地与我为一,万物与我并生”的境界。此外,中国元素还可以是“酒瓶装新酒” ,郭沫若的《女神之再生》就是较早的尝试,用旧神话传达新的五四精神,又如舒婷的《神女峰》,源于中国的古代神话,“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表达的却全然是新时代的气息。

对于诗歌的评判,我认为没有明确的界限,然而诗歌却的确是有标准的。而评判一首诗歌,我认为“在神不在貌”。倒不在于这首诗的形式上多么吸引人,而在于诗歌传达给人的意味。技巧是很重要的,直接决定了诗歌的质量;然则技巧又不是诗歌的一切,关键在于“诗骨”抑或说是“诗魂”。诗仙李白的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这些诗句都极其质朴,却被我们吟诵千古,正是因为它们的“诗骨”,因为他“天子呼来不上船”的不羁魂魄。

诗歌,不仅是一种文体,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你可以不写诗甚至可以不读诗,却不能没有一个诗意的生活。孔夫子沐浴沂河后咏而归的自在,王羲之挥笔兰亭醉酒流觞的潇洒,李太白花间独酌邀月而饮的狂放,苏东坡山头烟雨任平生的洒脱,这些都是诗意的人生,也都是一首首写在生活里的诗。

在如今这个喧嚣的社会,且让我们大声放歌,忘乎所以,把自己的诗歌大声吟唱,听!这呐喊,叫做心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13-5-10 20:08 | 只看该作者
欣赏!向老师学习了!好贴顶起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楼主| 发表于 2013-5-10 20:23 | 只看该作者
王立全 发表于 2013-5-10 20:08
欣赏!向老师学习了!好贴顶起来!

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13-7-30 14:55 | 只看该作者
参考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
 楼主| 发表于 2016-5-3 21:00 | 只看该作者
在哪提出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1-24 09:51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