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342|回复: 2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看《在英格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3-8 21: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看《在英格兰》


      此诗引起了争议,也来凑凑热闹,进一步扩大交流、启发有益。
      就多多1989年到国外之初所写的《在英格兰》一诗而言,有后现代阅读经验的读者,肯定没有什么费解或遮掩的东西;有一定现代诗创作或阅读经验的读者也大都可以进入,但结论实难归一,甚至可能形成对峙;而习惯于刻板按图索骥般解说的读者,只能看看风景,然后,悄悄离开。
我的表述已将多多的诗放置在特定的方位了。是的,想解读此诗,事先应该有如下准备,然后就更容易把握到位。


      一、预先了解一些关键:
      1、多多在“白洋淀诗歌”的三位主要诗人中是影响最大的(此外还有根子、芒克)。
      很难想象,他在1972年就写出这样两类诗:一是爱情诗;二是政治诗。前者如:《蜜周》这首诗无论语言或形式都出人意料——“第一天”
      叶落到要去的路上
      在一个梦里的时间
      周围像朋友一样熟悉
      我们,却隔得像放牧一样遥远
      你的眼睛在白天散光
      像服过药一样

      ……
      后者如:《无题》(1974):
      "一个阶级的血流尽了
      一个阶级的箭手仍在发射
      ……
      当那枚灰色的变质的月亮
      从荒漠的历史边际升起
      在这座漆黑的空空的城市中
      又传来红色恐怖急促的敲击声……"
      与当时其他同侪诗人(如北岛《你好,百花山》)比较,如果说,在表达向往自由、抨击专制方面尚有同构,那么,多多与他人明显不同的,是诗中一些奇怪的欧化句子充满了紧张奔腾的张力。
      2、朦胧诗后来进入主流,而多多却被一度边缘化。
      多多从1982年到1988年同样写了不少诗,如《鳄鱼市场》、《当春天的灵车穿过开采硫磺的流放地》、《里程》等,这些诗主要书写自由丧失之后的痛感经验,不可能在主流诗歌刊物上发表。那种被压抑的愤怒变成了一种意象之间的张力,那些思想情绪经过抽象变形,难以确定具体的含义。而边缘化加剧了多多的形而上倾向。
      1985年,北大“五四文学社”为出版《新诗潮诗集》向多多征诗,多多提供了“白洋淀诗歌”;1988年,多多的诗集《行礼》在漓江出版社出版;1989年“今天编辑部”在香港出版了多多的诗集《里程》。可见,多多真正灿烂是80年代末、尤其是90年代。而在此期间,他的诗已经再次发生了嬗变。诗歌内核已经突破人文主义边界,观照方式也带有明显的后现代色彩(这也是朦胧诗分化的又一标志)。
      3、多多的语言。
      多多曾有一句话:“动力系统高于技术系统,是更决定诗人等级。”我同意将其理解为诗人不屈的生命力﹑创造力。有诗人曾说:多多是当代中国汉语诗歌的幸运,还包括多多的人格与诗艺的高度结合﹑统一。黄灿然在《多多:直取诗歌的核心》中认为,诗歌的核心之一,是诗人与语言,在这里就是诗人与汉语的关系,也就是他如何与汉语打交道进而如何处理汉语。
1988年的首届《今天》诗歌奖授奖词所提到的多多“近乎疯狂的对文化和语言的挑战”,后来一直未稍歇,他仿佛非要让每一個句子,每一個词,都迸出火花。不过,《在英格兰》对语言的挑战,还没有达到如1991年《我读着》,1998年《没有》、《忍受着》等诗的程度,其后现代品质也未彻底。

      二、《在英格兰》解读
      此诗很短,层次也清晰,不妨逐层解读。
      起节三句三个画面都容易理解,是在营造氛围,确定音调——
      当教堂的尖顶与城市的烟囱沉下地平线后
      英格兰的天空,比情人的低语声还要阴暗
      两个盲人手风琴演奏者,垂首走过

      ——总体是日暮中的宁静,肃穆中有温柔。继首句展现的大背景之后,第二句的通感描绘与第三句的速写表现,恰切表达出这种基调。接下来——
      有农夫,便不会有晚祷
      没有墓碑,便不会有朗诵者
      两行新栽的苹果树,刺痛我的心

      ——次节似乎突兀,实则有内在线索。首句的“教堂”已为“晚祷”作好了铺垫。而此节作为读者常常感到难以理解之处,是因为三句之间,特别是前两句与第三句之间的关联。首先以农夫为因,以晚祷为果,想言说什么?其次,何以“没有墓碑,便不会有朗诵者”?作者于此特意连用两个“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意图只有一个,即关注生命。有生命即有期待,有死亡即有缅怀,是大自然所赋予的人性积淀。这些也不难。问题是下一句与前面是什么关系?应该说“两行新栽的苹果树”是感觉化的意象,也意味着新生、美好与希望,当这些与“刺痛我的心”组接起来,就改变了人们的习惯阅读逻辑。其实,这是作者对关爱生命的更恰切、更丰富、更独特的表达。这是写境还是造境都无所谓,首先,两排新载的小树剑一般刺向无垠的天空,这阵势、这情景本身就令生命感动,这也是所有生命面对巨大的空无,面对生与死的循环的本能情态,更是自然造化的事实,而苹果的文化内涵在此姑且不论。其次,“刺痛我的心”既是感觉的承前延伸,也是多种情愫的蕴藉,眼前情景、过去情思、未来情怀,“痛”只是总体心理定势,其中自然也包括作者去国之前的际遇与经验。
      随后果然顺流而下——
      是我的翅膀使我出名,是英格兰
      使我到达我被失去的地点
      记忆,但不再留下犁沟

      ——此节是言说个人,首句比喻通俗得像顺手牵羊,“我被失去的地点”蛮有意思,个中包含着不可能中的万幸,包括对理想、对生命选择的自信,也有对命运安排的无奈。因为,细研究,与“翅膀”相应的应该是“飞翔”之类的词语,可诗中却用“到达”,这肯定并非作者没想到,而应该是有意而为,前者有目标,后者则是无意。那么“记忆,但不再留下犁沟”也就水到渠成了,这同样是感觉化的经营,包含了对过去生活的矛盾体验。

      耻辱,那是我的地址
      整个英格兰,没有一个女人不会亲嘴
      整个英格兰,容不下我的骄傲

      ——此节既是矛盾的消弭,也是矛盾的分岔,我以为,对“耻辱,那是我的地址”没必要详究其确,因为此句在承前的记忆与启后的感受之间,作者应该是有意模糊处理的。诗中于此将女人无不会亲吻与“我的骄傲”对举,两次连用“整个英格兰”意在表明自身的进一步孤愤,所指向的则是文明终极。这正是诗人本色。
      从指甲缝中隐藏的泥土,我
      认出我的祖国——母亲
      已被打进一个小包裹,远远寄走……
      ——有人说,多多的海外书写隐藏着去国的怀乡病,这应该不言而喻,但因病灶不同表现肯定各异。我以为,此节中所表现的思乡仅仅是指认,“指甲缝中隐藏的泥土”几乎达到了以小见大的极致,而这恰巧暗示出某种分量。我甚至以为,从“祖国”到“母亲”并非是等同的外延,“被打进一个小包裹”则是进一步收缩;而“远远寄走……”何以既模糊了实施者,也模糊了受施者?无名氏寄出与无地址送达决定了某种特异状态,个中冷暖,包裹也未必自知。这些只是爱和恨交织杂糅的事实,更是现代人的生存状态与况味,与爱国与否无关。
      多多有更为难懂的诗,也并非由于思维混乱和不知所云,而是诗人故意把语言的传导功能发挥到随意能指链的程度,其语义结构的承受力近乎极限。而就此诗,还只是蜻蜓点水,但这样说并非否定其经典性。
                                         

                                                                                                                           2012年3月8日20:14:5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2-3-8 21:46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2-3-8 21:46 | 只看该作者
教授水平。要细读学习。很深刻的解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3-8 22:01 | 只看该作者
中年人 发表于 2012-3-8 21:46
教授水平。要细读学习。很深刻的解读。

我免冠,请先生慧眼批评哦。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2-3-8 23:42 | 只看该作者
诗中于此将女人无不会亲吻与“我的骄傲”对举,两次连用“整个英格兰”意在表明自身的进一步孤愤,所指向的则是文明终极。这正是诗人本色。

文明终极的指向是否深了些。这个概念多多那时可能还没有触及吧?目前仍是众说纷纭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2-3-9 00:04 | 只看该作者
中年人 发表于 2012-3-8 23:42
诗中于此将女人无不会亲吻与“我的骄傲”对举,两次连用“整个英格兰”意在表明自身的进一步孤愤,所指向的 ...

谢谢提出!我也考虑过这个问题。我以为,在中国当代,这种“指向”在朦胧诗之后即有,80年代中期已成为自觉。多多于此在惬意中也流露出对英格兰的不满,至少可以客观体现。
不知道您说的“目前仍是众说纷纭”表现在哪?请谈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2-3-9 00:13 | 只看该作者
呵呵,我研究得还很肤浅。文明终极
似乎毁灭说是一种主流。还有什么宇宙流等等。想听教授授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2-3-9 00:26 | 只看该作者
中年人 发表于 2012-3-9 00:13
呵呵,我研究得还很肤浅。文明终极
似乎毁灭说是一种主流。还有什么宇宙流等等。想听教授授课。

文明可以无限指向终极,毁灭说应该是反文明的一种,只是一度有主流势头。按物极必反推理,毁灭说是反,不止是极了吧?我以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2-3-9 12:22 | 只看该作者
这种解读更能让读者信服!解读之解读!学习了!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2-3-9 12:48 | 只看该作者
——此节是言说个人,首句比喻通俗得像顺手牵羊,“我被失去的地点”蛮有意思,个中包含着不可能中的万幸,包括对理想、对生命选择的自信,也有对命运安排的无奈。因为,细研究,与“翅膀”相应的应该是“飞翔”之类的词语,可诗中却用“到达”,这肯定并非作者没想到,而应该是有意而为,前者有目标,后者则是无意。那么“记忆,但不再留下犁沟”也就水到渠成了,这同样是感觉化的经营,包含了对过去生活的矛盾体验。

我还是没读懂这一段的解读。呵呵……不知无为教授是什么意思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1-5 18:34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