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207|回复: 2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科学报》载文提到《诗歌月刊》的“E网诗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5-10 22: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温新红:诗歌的好时代与坏时代


       如果以关注度为考量点给中国诗歌画一个曲线图,那么上世纪80年代无疑是黄金起点,逐利的上世纪90年代是低谷,新世纪的网络又让诗歌触底反弹。但诗人简宁却说,“恩宠对诗人来说不是好事”。诗歌本身的高潮与低谷和氛围的喧嚣与冷清并非正相关。
  就像狄更斯《双城记》的开场白: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科学时报记者温新红
  年初,老牌诗歌杂志《星星》因得到1000万元的投资,加大了页码,成为一刊三本的杂志;刚刚结束的第十一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作家”奖颁给了诗人翟永明,这也是该奖设置以来首次颁发给一位诗人。
  而近些年自网络引发的“梨花体”、“羊羔体”、“废话体”的争论不时传出。事实上,自新世纪以来,写诗的人越来越多,网络成为他们发布诗歌的重要平台。
  从上世纪70年代末的“地下”诗歌,其后经历热潮到冷遇,再到现在人人可写诗、可发布诗。回顾中国诗歌30多年的起起伏伏,或许能引发更多思考。
 

 记忆
  
  “1979年,北京工人体育场,3万多人因一句诗欢声雷动。”曾任30多年文学编辑、现任《中国诗歌》执行主编的谢克强回忆说,那是中国作协组织的一场诗歌朗诵会,由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于是之朗诵白桦的诗《阳光,谁也不能垄断》,于是之刚刚朗诵出标题,就出现了上面的那个场景。谢克强当时就在场,这3万多人都是北京的工人、青年学生、机关干部等,他们激昂的情绪让谢克强记忆深刻。
  和谢克强一样,许多人对上世纪80年代的诗歌热潮都印象深刻,北岛、顾城、舒婷等诗人名闻全国,他们的诗歌在校园、工厂、社会上广为流传。
  上世纪80年代,诗人简宁正就读于中国科技大学,受当时热潮影响,开始研读诗歌,并写诗还发表诗歌。甘肃省文联办的《飞天》杂志,简宁记得有一个“大学生诗苑”栏目专门发表大学生诗歌,许多现在活跃的诗人当年都在上面发表过诗作。
  简宁说值得一提的是,1986年夏由诗人徐敬亚策划的“中国诗坛1986"现代诗群体大展",大展的盛况为中国当代诗歌史上画上浓重一笔。20多年过去了,徐敬亚在回顾那次大展时说:“它,几乎奇迹般的收罗了当年中国现代诗的全部,即当年的中国诗人,不是它的作者,就是它的读者它,是一次冲破艺术封锁的集体越狱,是诗歌自由精神一次最完美的表演,也是一次诗歌的独立宣言与自救典范。”
  似乎,上世纪80年代给人们留下太多有关诗歌的美好记忆。但是,谢克强和简宁都不认为那是诗歌的最好时代。
  “那时候的诗不少是思想解放的先声,不少诗人是那场思想解放的先驱者。时过境迁,再读那些诗,大多思想大于艺术。”谢克强说。
  简宁也认为那时的诗歌基本上充当了一个思想解放、文化领域先锋者的角色。“诗歌对当代文学的影响非常重要。诗歌写作刺激了其他文体包括小说及戏剧的现代主义运动。”简宁认为这些是那时诗歌热的重要原因。
  “现在倒回去看,那时诗歌只是一个非常强盛的起点而已。在诗歌艺术上的发展和成熟还远远谈不上。”简宁又打了一个比方,“上世纪80年代的诗歌热是一个青春期的表现,就像一个人的青春期,过去就不复再有。”

  沉寂
 
 上世纪90年代末,北京黄亭子50号酒吧一度成为北京作家与诗人的聚集地,这里每周一场的诗歌朗诵会是诗人和诗歌爱好者的温暖记忆。
  简宁的前妻是酒吧老板,每场诗朗诵会安排两三位国内诗人和一两位外国诗人,他们朗诵自己的作品或者别人朗诵他们的作品。黄亭子朗诵会连续办了十几场。
  “在上世纪90年代这种超越功利的活动比较少,所以诗歌朗诵就显得特别。”简宁说,他其实有些意外活动很热闹,“在那么强大的商业浪潮里,这是一个喘息的角落,大家可以超越经济的压迫,来谈谈没有效益的诗”。
  上世纪90年代诗歌遭到与上世纪80年代强烈对比的冷遇。社会格局的变化,让诗人们感受到巨大的精神断裂。诗人的坚持显得异常艰难,一些诗人不再写诗,诗歌活动少之又少。但这种安静并不意味着诗歌的凋零。
  相反,简宁认为,上世纪90年代诗人的写作在日益丰富和成熟,现在比较活跃的诗人,真正的成长期在上世纪90年代。
  “上世纪80年代诗歌是比较表面活跃,90年代则内在化了。”简宁的意思是,尽管外围环境变了,在主流媒体和社会上诗人安静了,但诗歌写作的内部在延续,并寻求突破。
  “我不认为上世纪80年代的诗人应该得到那么大的恩宠,那种恩宠对诗人不是什么好事。”简宁说,“伟大的智利诗人聂鲁达,在他境遇最好的时候写的诗都是口号。”

  归来
 
 2000年之后,诗歌类杂志发生了一些变化。《诗刊》由月刊改为半月刊,每期80页;《诗神》改名为《诗选刊》,每期96页;今年年初,新中国创刊最早诗刊《星星》杂志获得1000万元投资,在原先刊发诗歌的基础上,新增了理论和散文诗两册。由诗人阎志投资创办的《中国诗歌》创刊已5年,每期156页,是国内诗刊类杂志体量最大的。
  尽管公开发行的诗刊有所增加,但让人们感觉到诗歌再次归来的是网络。
  4月21日,四川雅安地震发生的第二天,著名诗人臧棣写了一首诗《雅安,一个巨大的倾听》,并很快发布在他的微博上。
  事实上,在网上发布诗歌已成为诗人和准诗人的常态。据估计,诗歌网站有上万家,每天通过网站、论坛、博客、微博发布的诗歌则是无法计数。甚至有小说家在微博上感叹:这是诗人的天地。
  网络上发布诗歌是自由的、随意的,显而易见的问题是,传统刊物的责任编辑没有了,质量就不能保证了。
  “这就成了一个诗歌写作标准改变的问题,或者说影响标准改变的问题。”简宁认为,网络是一个过于平面化的媒体,没有权威性,或者说其权威性只是点击量,“诗歌肯定不是这样的,诗歌的好坏与某个时间里的读者人数没有关系”。
  谢克强也认为,网络发布诗歌是一柄双刃剑。“写诗的人多了,网络就像作业本,没有质量标准。”
  也因此,传统诗刊开始介入网络上的诗歌,其实后者数量之大也让前者无法忽视,像《诗刊》的“博客秀”,《诗歌月刊》的“E网诗选”,《诗选刊》的“网络诗选”,《中国诗歌》则在每年第6期有专门的《网络诗选》,入选诗人有350位之多。  “网络上的诗,泥沙俱下,我们做网络选刊,就是沙里淘金,将那些艺术性较高的诗作选出来,为诗的纯粹和网络诗歌的发展作一点努力。”谢克强说,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部分网络上的好诗。
  《中国科学报》(2013-05-10第13版文化周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3-5-10 22:52 | 只看该作者
E网诗选......韩总心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3-5-10 22:54 | 只看该作者
收藏,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3-5-10 22:55 | 只看该作者
严家威 发表于 2013-5-10 22:52
E网诗选......韩总心血..

是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3-5-10 22:55 | 只看该作者
招小波 发表于 2013-5-10 22:54
收藏,学习!

问好招老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3-5-10 23:46 | 只看该作者
问好,祝福!收藏、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3-5-11 06:42 | 只看该作者
 “网络上的诗,泥沙俱下,我们做网络选刊,就是沙里淘金,将那些艺术性较高的诗作选出来,为诗的纯粹和网络诗歌的发展作一点努力。”谢克强说,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部分网络上的好诗。

在此,我们要感谢韩总对诗歌发展所作的贡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3-5-11 06:55 | 只看该作者
韩总付出了许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3-5-11 08:20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共同努力,网站的品味会更高{:soso_e18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3-5-11 08:37 | 只看该作者
认同就是鼓励  {:soso_e18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6-29 10:11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