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法国巴比松派画家让-弗朗索瓦·米勒最著名的作品之一,绘于1857年。
米勒是法国现实主义的杰出艺术家,是一个很地道的农民,他出生于诺曼底的一个农民之家,生长在农场里,所以他的代表作的主要题材都是田园风光以及农村为主。1849年巴黎流行黑热病,他携家迁居到巴黎郊区枫丹白露附近的巴比松村,此后在此生活了27年,也是他作品最丰最成功的一段日子。几乎他的所有著名的作品都是在此在这段时间完成。巴比松村,本是一个贫穷的小村落,但在19世纪的欧洲艺术史上,却是举足轻重的一个地方,因为以卢梭、狄亚纪要普勒、科罗和米勒为主要成员的、在欧洲美术史上声名卓着的“巴比松画派”在此诞生。星光熠熠。
但米勒在巴比松村过着的是早起晚归的艰苦生活,每天在田间劳动,下午利用空余时间画画,画的以大自然与田园景物为主。他从不虚构画面,都是以写实为主,这就奠定了他现实主义画家的基础。《拾穗者》是1857年的作品,画的是秋后收获的场面。该画原名叫《八月》,画的是秋收的热闹气氛和贫苦人在这段时间的辛酸的对比。后来修改了,把堆成山的麦堆、驮麦的马车等收获季节的热闹与欢乐推向远景作为背景,而在主画面上只保留了三个拾穗的农妇。如此一改,马上赋予了作品的震撼力。被社会活动家附上了政治的色彩。作此画时,巴黎刚经历完法国革命风暴,米勒这画一现世,即引起关注和震撼。被认为作品所表现的穷苦农民的辛酸,是为了表现贫苦大众争取民主和幸福。米勒一幅描绘现实的画作,被观众与社会赋予政治色彩,这恐怕是他也始料不及的。
此画还有一名叫“拾穗”,在旧约圣经里,是指农民让贫苦人捡拾收割时遗留的麦穗以解决温饱问题。所以这一幅画面朴实的画,给人巨大的震撼力,也是可以理解的。让人想起作者同情疾苦甚至让人联想到有政治倾向也是合理的。这幅画我认为它最成功的地方在于以一幅平凡的画面,可以让多个层次的人群产生共鸣。如农民、贫苦人、社会活动家、艺术家。如诗歌一样,一首作者出发点单纯的作品,却能引起读者诸多的共鸣,这就赋予了诗歌的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