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293|回复: 10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同图009期友情贴点评(点评陆续进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5-19 21: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张智文 于 2013-6-10 12:14 编辑

  为了加强大赛作品的交流,也为了大家对于大赛图片有一些新的思考与理解。这里我们选取不参加大赛的友情帖子略作点评,其目的就在于抛砖引玉:

读法国米勒著名画作 《拾穗者》
/ 达人老黑

读米勒的《拾穗者》
我想把三位只在画中的主人翁
看作成群结队觅食的鸟儿
这劫后的原野,我真的担心:
鸟儿们,会因食而亡。

我还想苍天此刻能普降一场大雪
淹没眼前无际的昏黄,好让我的梦
回到童年洁白的家园:紧握猎枪
骑着野马,追随祖辈们驰骋林海雪原
捡拾麦穗,老黑弯不下腰。

编者点评:换位思考是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的思维手段,但把它作为表达手法,的确极少,这首作品正是采取了这种手法。作者把自己本身设置和幻化成了画面里远处丰硕的麦堆和它们的主人,从而设立出了一个远离画意的寓意形象:他即代表了富庶的势力,也代表了统治这些成果的“老黑”。作者用自己的抒发反衬的表达出了对于拾穗者的同情,特别是最后一句:“捡拾麦穗,老黑弯不下腰。”既揭示了自己主题的寓意,又给人以思考和联想的余地,妙![/size]

读米勒名画作《拾穗者》
作者:朱荣兴
颗粒归仓并非中国发明
地主农民中外一致

骑马看麦垛,为了什么
躬身拾穗,为了什么
天地如此和谐
人与人难以平等
有麦垛的不在乎漏粒
拾穗者没有人看麦垛
一粒填七寸肚肠
一垛兑七两黄金
没有什么不妥
没有进行交流
天默不作声
地翻一遍再生

编者点评:作为题图诗,有两点必须把握:1.扣图;2.出意。作为扣图我们一般都不会认为很难,只要遵循画面基本上不会跑题;但扣图我们到底扣什么?怎么去扣?却是有着大学问的。这除了仔细的审视画面之外,恐怕对于画面寓意的理解和把握就是最难的了。再说出意:我们常说“诗情画意”,那么,同样的一幅作品,在不同的人看来肯定有不同的感触,从而也一定派生出不同的画意。作为题图诗,就是需要我们把自己的“意”,以诗句表达出来,这就是出意了。这首作品前边的铺垫部分充分的展示了作者对于画面仔细的观察,而作者的“意”却集中的体现在了最后两句之中:“天默不作声/地翻一遍再生”。这两句表面看来是对于自然的表达,但实质上却是一种对于人们无奈心理的暗示,余味大家咀嚼。


卑微的麦子
作者:纪开芹

黄昏沉落在旷野中
泥土冒着热气,麦子们抱成一团
我看到无数农妇
——笨重的木鞋,粗布衣衫
弯腰,巡视。她们也是麦子啊!
但分量是那么轻

没有一座雕塑能比她们更深刻
她们肩荷着疲惫,将收获日安放在麦田
拾起这田亩下埋葬的
生存、困顿
以及一株麦子的坚韧与谦卑

编者点评:欣赏这首作品,首先会让我们联想到“同病相怜”,但同时也会让我们体会到“同苦共甘”。作者巧妙的为我们安排了一个“卑微”的主题,这除了反衬作者的同情与善良之外,而更多的却是一种扶助赞颂,也是对于正直和坚韧的呼唤:“拾起这田亩下埋葬的/生存、困顿/以及一株麦子的坚韧与谦卑”。看似轻柔和弱渺的诗句,但却充满了力量!赞!

麦熟的味道
文/吴谨


夏风蘸着火热的阳光
把天地刷成一片金黄
麦子仿佛被炒熟了
香味四处飘荡
妈妈,那里还有遗落的珍珠
它们是上苍和大地对我们辛劳的馈赠
让我们弯腰,拾起这,大于天的食粮

编者点评:我们常说“民以食为天”,这首作品在结尾一句“拾起这,大于天的食粮”却给了我们理解画面以暂新的寓意。整首作品深切热烈,而语言却又有含蓄内敛。好!

《拾穗>
作者:荒原猛士

一粒
一粒
一粒
一粒也不放过
这是我们温饱的希望
也是我们温饱的奢望
驮着麦穗的马车在呻吟
与我们腹中饥饿的雷鸣
交汇成一曲田园交响曲
1857年
在巴黎郊外
奏响

编者点评:见微知著也是诗歌的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这首作品作者一开始就以四个“一粒”的微小而夺人眼目。他以简单的聚集手段充分的表达出了一种很大的寓意和力道。整首作品虽然浅显,但读来却又有着震撼的感觉!

《小浪花》
作者:天椒花开

麦浪
放学了
大海里
还有几朵小浪花
  
小浪花
是最可怜的小朋友
谁捡起
就回到谁的家

编者点评:诗者的童真,也是诗歌反映作者自己内心的一种手段。它的特色是明快欢愉,同时也极易引起读者的共鸣,给欣赏者带来愉悦的体验和美好的审美感觉。不足之处在于:在反映深刻主题的表达和抒发上极难把握。这首作品读后让我们耳目一新,舒坦!谢谢!

拾穗者
作者:西沈

把那些遗落在田野上的麦粒
比喻成一群迷路的孩子
心里才如释重负。母亲们找到了田野
一起弯下腰,他们欢快地跳入衣襟
午夜,远处的麦场上,几只又白又结实的乳房
在孩子们焦虑的梦境里
散发着乳香

编者点评:诗歌的象征手法,往往可以使寓意借助这种手法来放大作者的理念。这首作品看似写母子之意,其实,作者是通过这样的寓意来抒发自己对于土地的感恩之情。读后使人浮想联翩。赞!

《我和你们一样卑微  拾穗者》
作者:王丽颍

暮色再浓一些,我
就会和你们一样,重新遁入泥土
遁入巴比松村的阴影里
山一样高的麦垛不会因为饥饿而命名
辜负每弯一次腰的朝拜,虽然它们不情愿成为一块背景


被遗漏的麦穗更善于想象
躲在黄昏的翅膀下,愧疚的
面对伸过来的双手,幻想着一支画笔
如何躲过黑热病,在画完一幅画时完成一次灵魂的洗礼


在林立的麦茬中间,你们的安静是一种仪式
不像我们,仿佛要堕入深渊
在收割后的田野上,用寻觅和焦渴的目光
再把它重新播种一遍


编者点评:诗歌的力道往往有两种表达方式:一是直接的,让读者从字里行间一下子就能感觉出来;另一种则是蓄势的,如同拉满了的弓,但需要读者自己去击发。而这种方式一般的表达手法就是内敛与含蓄,他把力道储满在柔性的、隐忍的诗句里,等待读者自己去理解击发,这首作品的表达手法正是如此。虽然作者是以卑微的的姿态来呈现轮回的寓意,但整首作品却充满了向上、重生的力道!精彩!

找麦子
    文/铁万钢

几只饥饿的麻鸡
被人从麦场上轰走后
溜进了一块麦地
尽管麦地像拔了毛的鸡皮
但还能幸运地找到
像羽毛一样温暖的麦穗
此刻的它们
一心惦记着肚里的卵粒
它们依稀看见未来的十月
从贫穷的蛋壳里
孵出了金黄色的小鸡
幸福像一个硕大的麦垛

编者点评:隐喻与通感是诗歌的表达和隐射的重要手段。这首作品很好的应用和结合了这两种手法和技巧,整首作品浑然一体,无论在炼意、还是在炼字与炼句上都显示了作者的高超的写作技巧。希望大家欣赏学习。

麦粒的分量
作者:张无为

麦垛支撑着
天空倾斜 退居成背景
远处 享用麦芒的统统逃走
从上帝的缺口 和隆重的降生一起
无影无踪 像秋后的田野
宝石从王冠坠落
留下古老 亮丽的伤痕

发黄的光浓缩成影子
在这些虔诚女性猫腰 匍匐的更下方
麦秸堆积 等待在火中重生
而一棵零星的麦穗
在结满老茧的手中
被攥成麦粒 只一粒
也会让大地  失去平衡

编者点评:诗歌的发力点,往往是作者在一首作品里作为诗眼呈现给读者的精华,也是一首作品的主旨所在。这首作品作者把诗意的环境设置的很大,几乎占用了所有诗意的空间位置,这种铺垫的手法让作者的意图在一瞬间就渲染出了自己诗意的全部。但这样做往往容易流于空泛,这也是我们诗歌创作者的一个瓶颈。但这首作品却不这样,作者在很大的环境里却抓住主题,做了精确的凝练和浓缩,他把整个环境显示出的寓意牢牢地定在了一个点上:“只一粒/也会让大地/  失去平衡”。这样的收发自如、这样的得心应手,不但使得整首作品回旋有力,而且,这个力道也使得整首作品在突然间迸出了一种震撼的力道!

站起
作者:严家威

中间那位,戴红头巾的
如果突然站起来

她的身躯
估计要遮蔽打麦场上的人
要比
麦垛高
比骑马的人
更高
要接近天空

她的眼神将会怎样?
是责备?是喜悦?
是愤慨?是疑惑?
由于连续弯腰拾麦穗很累
估计很沧桑

我甚至害怕她站起
不敢面对!

不知米勒又画了么
后来她们肯定都要
站起来!

编者点评:诗贵立意,好的立意不仅是作品的神,而且也是作品的品味。这首作品以站起为意,看似离体,但却紧扣了画面弯下腰身的主人公。作者以旁敲侧击的手法给了画面一种诗意的解读:站立----,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境界,是一种人性自立的回归和尊重!特别是结尾一句:“后来她们肯定都要/站起来!”余味悠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5-19 21:3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张智文 于 2013-6-10 13:32 编辑

我的目光,只能停留在一根麦穗上
作者:秋风

太阳的光
远远照耀着大地
所有的希望
随着越来越近的黄昏
慢慢远离。日子
被一张古铜色的脸
定格成一幅油画
希望的目光
只能到处拾掇着
那一束束
救命的麦穗

画家的技艺实在精彩
大笔一挥  无声无息
一个伢崽骑着一匹黑马
一个丫头
也成了几堆草垛的守护神
我一身困顿与寒怆
不知道它的美丽在哪里
只想捉到一粒希望的火花
好来填填我内心的恐慌与焦虑

看!希望就在那里
赶快拾进腰包
免得它又滑到梦外的马背上去


编者点评:诗歌都是着着力点的,或大或小取决于作者对于表述对象的理解与通感的大小。但对于微诗而言,着力点除了需要精准以外,最为关键的是需要以小喻大:在最小的点上开掘出最大化的寓意。这首作品以整体画面为基本基调,但着力点却放在了一根麦穗上,虽然结尾的归结很好,但前边的铺垫却显得拖沓了。如能集中精力把一根麦穗的寓意写透,应该是一首佳作。

鞠躬的麦穗(不参赛)
作者/荷语

弯腰,拾穗
谦卑地躬下身子
抵达刺刺的麦茬
粗糙的手指,不肯错过
哪怕,一粒麦穗
都被劳动的汗水喂养过

她们裹着粗笨的庄稼色衣衫
把自己弯成向土地鞠躬的麦穗
把忍耐、谦卑和忠诚
植入土地的深处
让所有的目光都向她们鞠躬


编者点评:借喻,也是诗歌创作中一种常用的手法,它的运用可以给读者一种设身处地和换位思考的感觉,对于诗意的发挥有着重要的作用。这首作品以麦穗比喻人物,作者向我们传达了出了感恩土地、感恩劳动的寓意。作品情真意切,但诗语流于了浅薄,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可以开掘。

秋天的挽歌

文/挥鞭流浪

远处的麦堆是沉默的山
驮麦的马车辗碎天空
执鞭的军官长啸苍穹
一粒粒脱落的麦子
随风飘散

弯腰的妇女
高凸的脊梁
每拾起一棵金色的麦穗
就像拾起一个嗷嗷待哺的孩子
在秋天的暮色里欲哭无泪

编者点评:诗歌情感的抒发,除了直接的手法之外,利用寓意与通感也可以起到相同的效果,这首作品就是这样。作者把内心的情感注入进了自己设置的寓意里面,他通过拟人化的手段把遗失的麦穗比喻成孩子们,既是口粮、又是生命,其内涵着意自然深刻,也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缺点是前边的铺垫有些散了,如能围绕立意则是一首佳作。

《节俭》
作者:屠梦者

粘在我唇边的一粒大米饭,很可能
是母亲捡拾来的

咽下去的谷物,是奢华的部分
它已经变成我的身高
但我的骨骼里
一直延续着节俭

多年后我长高了
我侍弄土地
尽可能地
减少
弯腰次数

我不能忘记,母亲的手指伸来
将我腮帮边的一粒米饭
抹进我的嘴里

编者点评:具象的运用,要自然,恰到好处,不能有刻意的痕迹。可以肯定地说,没有生活的深入了解和深切体味,就如同在没有泥土的真空中一样,是绝对长不出诗的花朵的。诗人不仅是生活的,而且也是时代的。这首作品使用了一粒大米饭的具象,却带给了我们深厚的内涵,这除了作者浓厚的情感以外,那来源于生活的底蕴也是不可或缺的。

拾穗的日子

文/吉尚泉

在城市喧嚣的正午,一些劳动
隐藏了最初的欲望。顺着时间的手指回望
米勒的油画,还闪烁着曾经的声音
——只是,那三个弯腰的人
一直无法站起腰身

俯下身子,才可以捡拾遗落的麦子
这些亲近土地的人,要用这样的姿势
走进一幅画
不愿转身

我听不见他们喘息的声音,似乎还有久远的风
拂过他们的背脊和远方的村庄、孩子
命运。在2013年的夏天
我要赶回故乡,赶在秋天到来的时候
探望年迈的父亲、母亲
还有裤管沾满泥土的人们
并用一种抒情的方式,走过家乡
拾穗的日子

编者点评:欣赏名作,我们不只是在审美,还是在交流,在和作者对语自己的情感。这首作品以亲切的笔调抒发出了诗者的心声,使读者产生出亲情的共鸣,好!

请低下你高贵的头颅
作者:狼孩

汗珠子掉到地上
都摔成八瓣了
每一瓣都开成
一朵圣洁的莲花
每一朵莲花
都在你的心里
摆放成宝座
供奉酥油花灯
照亮所有黑暗的日子

再坚硬的骨头
也必须弯下去如老者
再倔强的膝盖
也必须跪下去如麦子
在高傲的头颅
都必须低下来如向日葵

你的梦在土地里
你的灵魂在土地里
你必须面向土地
闭上眼睛
虔诚地默默祷告

编者点评:对于我们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来说,再低也低不过土地,但土地却是我们的根本!这首作品用深情的诗语为我们揭示了这一哲理。我们来源于土地,也会归于土地,因为:“你的灵魂在土地里/你必须面向土地/闭上眼睛/虔诚地默默祷告”。精确!

拾起温饱
文/  罗洵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悯农》

夕阳坠下去,
驱赶一群拾穗老者
不晓得唐人李绅、悯农歌谣
汗水跳入黄土
皱纹藏着晚餐团圆的微笑。

五星楼肉饭挤在水沟发笑
宠物狗饱了,驼不动美肚腩
山沟底孩子挪着布鞋,面黄肌瘦
弯腰、弯腰,拾起温饱
挽救遗失的每个孩子,让水沟颗粒无收。

编者点评:对比的手法在诗歌创作里是很常见的,这首作品就是如此。但我们应该认识到:这种手法的运用应该有其强烈性和根源性。这首作品虽然比较恰当的体现出了作者的心情,但明显浅了。如能再开掘下,一定更好

让-弗朗索瓦·米勒的乡村发现
作者:韩青龙

她们是法兰西的公民
强忍苦痛
常以谦卑的动作
表达对土地的忠诚
巴士底狱和巴比松村
在等待荆棘的火焰

我们凭什么
处在我们的地位
自然的权利
如死水中
漂浮的死鹿

远方的喧哗里
谁是这麦穗的主人
骑马的,鞭子的噼啪声
在城市的街道上
卸下罪恶

基督的百合花
远比过所罗门的荣华
我相信,恨不是使命
不会煽起阶级的仇恨

编者点评:诗与画在创作者的心灵应该是心心相映的,也是没有国界的。这首作品透过画面的寓意给我们揭示了人类不公的结缔:劳动者与统治者或者是占有者的矛盾和冲突。虽然最后的归结有些神意,但作者的心底还是可以让我们体会到画面的寓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3-5-19 22:02 | 只看该作者
张老师,咋不见具体的精彩点评呢?期待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3-5-20 08:55 | 只看该作者
水无言 发表于 2013-5-20 06:43
我想,参赛作品既然是米勒的名画,如果诗歌作品没有对画面很好的阐叙,而一味去追求天马行空的想象,使读诗 ...

呵呵  作为题图诗  首先审图就是最为关键的一点。但作为诗意的再创作的确是应该遵循图意,但又不能拘泥。这让我想起了一位大师对于绘画的名言:太像则落俗,不像则欺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3-5-20 09:14 | 只看该作者
准备加上我的一首,这两天有空就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3-5-20 09:42 | 只看该作者
水无言 发表于 2013-5-20 09:24
我感觉名画的思想意图不能肆意串改,是一个时代的定格。个见。我们还有个约定,请你帮忙完成, ...

在想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3-5-20 17:29 | 只看该作者
为了加强大赛作品的交流,也为了大家对于大赛图片有一些新的思考与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3-5-20 17:40 | 只看该作者
汤胜林 发表于 2013-5-20 17:29
为了加强大赛作品的交流,也为了大家对于大赛图片有一些新的思考与理解。

O(∩_∩)O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3-5-20 17:43 | 只看该作者
张智文 发表于 2013-5-20 17:40
O(∩_∩)O谢谢

辛苦了。请喝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3-5-20 18:22 | 只看该作者
要尊重画面的意象尤为重要,不能天马行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5-4 07:48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