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8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民族文化建设出现新课题:既传统又现代的端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6-15 11: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民族文化建设出现新课题:既传统又现代的端午

2013-06-15   来源:中国文化报  记者 作者:邓晨曦   

       “屈原啰大夫啊,嗨嗬嗬;我哥哟回哟,嘿嗬哟……”众人扛着龙头龙尾,高举桡片,挥舞着招魂幡,敲打着锣鼓,高喊着招魂号子,绕着屈原像转一圈后,抬着龙头龙尾来到江边,隆重地将长块红布挂上龙舟,即“龙舟披红”。装好龙头龙尾,推船下水。这是6月9日,记者在屈原故里——湖北省秭归县看到的端午龙舟祭祀场景。
       秭归的端午节自古与众不同,农历五月初五为小端阳,五月十五为大端阳,五月二十五为末端阳,一个端午过3次,除挂艾食粽外,还有祭奠屈原、龙舟竞渡等文化活动,其中最特别的活动当属端午诗会。
       6月8日,“湖北秭归2013端午诗会”在秭归县乐平里村拉开帷幕。诗会上最引人关注的当数三闾骚坛诗社的农民诗人——徐正端和李国杰,他们都已年过八旬,是当地德高望重的诗人。徐正端义务看守屈原庙20余年,被誉为“为屈原守灵的诗人”;李国杰一生坎坷,好读书、工诗文,创作诗歌达千余首。他们用地道的方言颂唱自己的诗作,歌声悠扬婉转,富有韵律。
       乐平里村是屈原的诞生地,2000多年来,当地沿袭屈子文风,诗风盛行。当地农民左手稼穑右手写诗,明清时期组建骚坛诗社盛行一时。如今,九歌、橘颂、涉江、天问等20多个民间诗社在秭归农村、学校、企业诞生,社员达400多人。余光中、流沙河、郑愁予等海峡两岸的诗人,曾以诗歌的名义在秭归相聚。
       然而,记者了解到,在当地,能像徐正端和李国杰一样颂唱诗歌的人已经不多。徐正端曾想过很多方法进行传承,但他收的几个徒弟最终都走到了山外。再过些年,当这些老人不在世了,人们到哪里去听这样美妙的旋律呢?
       2009年,湖北省秭归县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和黄石市的“西塞神舟会”以及湖南省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江苏省的“苏州端午习俗”一起“打包”并成功申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为打造“屈原故里端午习俗”这张文化名片,秭归县做了不少工作:成功申报世界级、省级、市级非遗名录近百个;建立了文化生态保护区、传承基地、传习所;命名了数百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建成县非遗数据库、非遗档案室;出版了大量民俗专著;组织编纂了《秭归民俗志》等。
       “打造这张文化名片,秭归还面临诸多困难,如,还没有形成以端午习俗为主要特色的文化产业链,现有的小量产品缺乏三峡特色和个性;研究端午习俗的人员不多、力量较为分散,社会参与度也不够;缺乏一支过硬的习俗传承队伍,传统民俗技艺后继乏人;民俗文化的挖掘整理任务还十分艰巨,还有许多方面尚待关注研究。”秭归县文联主席周凌云说。
       在秭归举行端午活动期间,记者采访了几位参加活动的专家。民族考古学家宋兆麟建议,节日民俗活动应该由官办和民办相结合,政府更多地从资金上进行支持。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苑利也认为,民间事当由民间办,政府可以在推动、鼓励和支持传承人方面多做工作。“非遗是老百姓过日子中体现出来的文化,不能摆出来给来人看。”苑利说。
       “目前,国内大部分有关节日的活动存在形式大于内容的问题,政府的推动还是有必要的,民间自主性尚需长时间的培育。”民俗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萧放说:“我们需要既传统又现代的端午节。当代社会变化给民族文化建设提出了新课题,我们需要重视当下民众的精神与社会生活需要,只有将人们的情感、欲求融入传统节日之中,传统节日才能重新回到我们的生活之中,并继续发挥为广大民众服务的社会文化功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11-19 01:46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