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西风凋碧树
文/文古
奇怪,灵魂在白雪中独舞,夹杂着冰冷的雹子
还有一双盲诗人的草鞋,在江边垂钓
这出故事,我惊讶于,二十年来的无知
我却从来不想知道,十三名使徒背后的故事
整日熏陶于爱情盛行的日光内
幻想着未来和波西米亚的男人一般放荡
有些人似乎从荒废的平芜中觉醒
高喊“有产贵族和布尔乔亚”
而有些人则关门乞讨,复制些福音书里的老话
在浪漫主义的光芒中等待死神
基督和《圣经》所给予的百无聊赖的慰藉
有时贫瘠的如一碗杂交的稻谷
妇女和缪斯齐声哭泣,成了笼子里万灵瞻仰的百合
修道士也穿起了艳红的水晶鞋
在彼得的遗嘱中寻找活着的证据
那么,作为虔诚的耶稣的使徒,
如今竟满目疮痍的去朝拜穆斯林
想从《古兰经》里获得智慧的花朵
好吧,正如叶芝乞灵于异教神秘主义
艾略特笃信神话之灵
奥登爱上弗洛伊德与预言的魅力
今朝我将改变信仰,做第十三名使者
苦难的乌鸦总要长鸣到曙光升起
我也将看到茨维塔耶娃的哭泣:
饭碗里颗粒无收,我的孩子,你要生存下去
那意念里的安妮时代太过于眼花缭乱
我死在俄罗斯,死在边陲
但愿那朵皇冠不至于一落千丈
这是我不得不勇于接受那些挣扎死去的诗人
无论是济慈,无论是查特顿,无论是我可爱的信仰者-林昭夫人
伦敦索荷区酒店的聚会与布鲁斯伯里的群体已萧然消失
但死亡还在奔走相告,生定是个平凡人
奇怪,如今一张苍老的白纸,躺在手中
文艺复兴的热情,却使她岿然不动
我看到浪漫主义的诗人饿着肚子乞讨,纸张上
才开起了,暗蓝的火种
那当下要走多元的距离才能品味死亡呢我
岂不知,分子到分子之间的降落
需要多少痛彻心扉的路程
天空开始酝酿了,一点飞鸿划过
七弦琴沉默了多久
荷马沉睡了多久
莎士比亚思想了多久
今夜,一切将无从记忆
只求安放在经言里的灵魂能够安稳
不至于在清醒后失声痛哭:我在这,你在哪
浅析文古老师的诗歌《昨夜西风凋碧树》
文稿/旁听生
这首诗歌意在传播诗人所推崇的诗歌价值理念,通过一些诗歌现象来表达灵魂深处的精神追求,并进行了相关总结、提炼、诘问,不乏深思、悲叹、焦虑甚至痛切和呐喊。诗中呈现出了许多西方文学(诗歌,戏剧)、思想等领域的巨匠和大师以及他们追求诗歌价值追求生命价值的苦难历程,名字如雷贯耳,贡献卓越,影响巨大。诗歌以沉痛的笔调进行综合阐述,串联组合、高度概括,散发着独特的精神魅力,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作者应是一个崇尚西方古典文学、崇尚自由、崇尚诗歌的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人,涉猎内容之广令人钦慕,尤其对一些诗歌流派颇有研究。他是一个高尚灵魂的追随者,力求探索诗歌的未来走向及现实意义,矢志不渝,"今朝我将改变信仰,做第十三名使者/"但他在跋涉过程中又是坚辛的,“那当下要走多元的距离才能品味死亡呢/我岂不知,分子到分子之间的降落/需要多少痛彻心扉的路程/”。诗歌反映出诗人其价值取向分明,目标明确。思想深刻而博大,充满忧愤的同时又充满激情。
有意思的是,诗人以“昨夜西风凋碧树”这一中国古词名句为题,内容却是融合了一些西方诗歌文化和精神典范。若从字面上理解,它所呈现的意境竟与诗歌内容是多么地相融合,含有隐喻的意味儿。看那“西风”(西方),看那凋零的“碧树”(曾经璀灿的诗歌流派、盛景、文化变革),真可谓机缘巧合,怎一个“妙”字了得。当然,诗人本意是另有深意的。我们知道,清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曾将“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与柳永、辛弃疾的词句合在一起,用来形容人生的三大境界,诗人应是取了其“孤寂”求索的心境,亦即大师说的第一境界:立志。他似乎意欲抛弃传统诗歌的表达方式而探求更新更高的诗歌语言及精神内涵。这种思想和观念,值得诗人们思考和学习。诗歌传递出的声音宛若一次革新的号角,仿佛诗人正奔向一个新的高度,在为自己的理想而呼号而奋斗,他是不甘平庸的,他是不想留下遗憾的。“只求安放在经言里的灵魂能够安稳/不至于在清醒后失声痛哭:/我在这,你在哪”,发人深省……
这首诗歌带给我的是一次灵魂的洗礼,一次文化的冲击,一次语言的突破。很多痛彻心扉的诗句深入骨髓,倾注了诗人浓烈的情感。它宣扬西方诗歌的精粹以及较高层次的精神追求,通过一些剖析,力求达到心与灵的高度统一。营养较丰富,就像西餐中半熟的牛排,只有喜欢且能消化它的人才能咀嚼其味(当然,我这水平实是免为其难,请作者勿怪)……
2012.12.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