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659|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廖文:诗歌能否重回大众视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7-17 07: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诗歌能否重回大众视野
作者:廖文


  新诗即将走过百年。百年新诗史,是以摆脱旧体诗束缚、用白话俗语入诗作为开端的。这一诗歌革命的重要动机,是让诗和更广泛的读者会合,从而担当文化启蒙的使命。应当说,重新定义诗歌与大众的关系,决定着新诗的意义,也决定着新诗的文体特性。然而走到今天,诗歌能否重回大众视野,却成了一个难解之问。

  对当下诗歌创作进行全面评价是复杂而艰难的,但诗歌和大众之间关系的巨大变化却显而易见。从表面上看,现在诗歌创作空前繁荣、诗人群体不断壮大、作品借助网络媒介传播力量日益加强,但与此同时,诗歌与大众的关系却日渐疏远,日趋成为个人独白、同好交流和圈子文学。很多诗人并不视之为尴尬,反而认为诗歌本来就是个人化的或“纯而又纯”的东西,和普罗大众扯不上什么关系,我凌云高蹈,你柴米油盐,这中间天然地存在巨大的断层。新世纪以来,社会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遽变,更使诗人们理直气壮地判定:在商业化、消费主义、娱乐精神盛行的当下,是大众放弃了诗歌,是生活诗意匮乏。这些客观原因固然都不可忽视,但从当下诗歌创作呈现的一些特征里,不难看出诗歌之所以和大众关系断裂、孤悬于大众之外,还有重要的内在原因。



  失语隔阂
  反省创作态度与方法



  对个体本位主义的过度追逐,造成诗歌对社会生活逐渐失语。过去30年里,当代诗歌从个体意识觉醒到逐渐凸显个体本位主义,这某种程度上成就了诗歌的人文特性和艺术技巧的提高,但对个体本位的极端推崇,也带来了诗歌对公共价值的漠视,造成了诗人从普遍意义上、从整体上把握生活的意愿和能力持续减弱。在文化价值多元化与生活经验碎片化之中,诗歌更是只能随波逐流,索性放弃宏观观照,转身向内,走上探寻个人精神的孤独之旅。自己写、写自己,不管多么琐屑的个人生活,都理所应当地成为表现对象,这样的创作情况由来已久。当下诗歌里,都大大地写着一个“我”字,这是一个没有节制、没有意义选择的“我”,是局限于个体本位的“我”,是诗人自我中心的“我”。“我”字后面,大多是琐碎的生活细节,再往后,是诗人顾影自怜、自我欣赏、游戏、抱怨以及躲进小楼成一统的个人生活。

  言语、经验与意义的隔膜,使诗歌的文体自觉变得更加艰难。新诗史是以口语化写作引领诗歌文体自觉的历史。口语化革命所努力建立的法度和范式,是让诗歌能回到人民大众之间、回到日常生活,在亲切可感的阅读中,与读者共同触摸生活质地和生命形态。但现在的诗歌创作,却大多跳开了对共同经验的摄取与表达、共同参与意义创造这个基点,在纯粹的形式追求中走到了与表达初衷相反的一面。许多诗歌带给读者一种奇怪的阅读体验——看到的只是一处处文字迷宫,鲜有引起经验对接、情感共鸣的信息。即使触目皆是熟悉的文字,仍无法触发文字背后的情感和意义。在读者和文字之间、在文字和意义之间,已经形成严重的隔膜。今天亦有被称为“口水诗”的创作,虽然有口语化的自我标榜,但同样背离了诗歌文体自觉的追求。由于缺少和读者的共同经验,不能彼此心领神会,诗歌写作不得不铺陈描述对象,不得不介绍动机理由,不得不勾勒背景——诗人不得不把留给读者的空间一一填满。说明和讲述替代意象营造,诗歌日益散文化、说明文化,诗性特征严重匮乏。

  执着于西方化的移植和嫁接,造成诗歌与大众关系的隔阂。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诗歌译介大批涌入,直接按照译作写作汉语诗的情况开始成规模,甚而发展成为诗歌界的一种潮流。在当下,诗人没有像先锋小说家那样“回归”——自觉回到中国的生活经验中来,相反,依然以西方诗歌为创作标准,甚至将与西方诗歌界同步生产视作努力的方向。这种观念影响下的诗歌写作呈现以下几个特点:思想资源上基本承袭西方现代、后现代思潮;内容上远离中国的现实生活和经验,强调诗歌写作的世界性以及文化碎片化状态下个人写作的合理性;形式上彻底割裂与中国诗歌传统的关系;由于更看重知识背景和学术平台,学院成为诗歌阵地,诗歌创作学术化,等等。这种尽量不关联现实生活和诗歌传统的创作,更加疏远本土诗歌读者,因而难以被有效传播和广泛接受。



  双向需要
  诗人和大众共同创造



  诗歌能否重回大众视野?对此,首先要追问的是,大众是否还需要诗歌?诗歌是否需要大众?

  人们对诗歌的热爱和关注没有减弱,大众也不可能不需要诗歌。在今天的中小学课堂上,用于文学教育的诗歌,多数仍是古典和现当代文学中的经典诗词作品。虽然千百年过去,它们仍然是记忆中最生动、最切近精神世界的篇章,仿佛仍带着生命的体温。这样的作品仍然家弦户诵,被大众视为文化教养和审美追求的重要部分。而与此相比,与当下生活同步发生并存在的诗歌创作,却仿佛被隔绝在另一个孤立空间里。这是令人失望的。在物质主义、娱乐主义盛行的时代,诗人有责任打造精神的诗意栖居地,许多诗人主张以所谓“纯诗”作为对心灵物化、异化的拒绝。但如果诗歌不能力图重回当下生活、重回大众,所谓诗意的救赎和抚慰就没有空间、没有力量。甘于被大众冷落的诗歌,无法承担塑造文化共同体、照亮审美视阈、拔擢生命境界、提升精神质量的使命,结果当然是“饿死诗人”。

  诗歌也更需要重回大众视野。诗歌是民族文学的经典形式,是文学金字塔的顶尖部分。它以感性方式传达大众感情和时代精神,既贴近大众的日常生活,又浸透民族的文化哲学,是民族的呼吸和心跳。但诗歌也是一种脆弱的文体,因为它要通过赋、比、兴,通过隐喻、象征、暗示等手法,在一种具有音乐性的形式中完成内涵远远超出文字量的情感叙事。意象的跳跃性给阅读带来无穷的意蕴和想象空间,由此为读者搭建了一个进入的大门,让读者去体味诗意的丰富和广阔。

  生活经验和文化修养不同的人,都能在其间找到情感的共鸣,这就是诗歌的魅力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说,诗歌是诗人和大众共同创造的。他们之间需要合作,合作方式是彼此心领神会、心有灵犀、心心相印。这不是说诗人和大众必须具有同等的文化素养和文学领悟力,而是要有普遍的文化共识——无论是价值理念还是生活经验,都最大限度地接近。一个伟大的诗歌时代,必然是诗人和大众同呼吸共命运的时代,也是诗人具备整体认识生活能力的时代。



  回归大众
  重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当下诗歌生存现状值得研究和深思。社会环境因素不可忽视,但是诗歌内部秩序重建是诗歌发展并重新赢得尊敬的前提。所谓重建就是回到诗歌常识本身,重建和人民大众、广大读者之间的关系。诗歌来自于大众,归宿是大众,无论是内容是形式,都经受大众选择。同样,诗歌的演进、诗歌史的发生也是应合大众的需要而绵延如缕的过程。反映人民大众的思想感情,表达人民大众的心声,这个过程负载了国家和民族文学的全部内涵。任何诗人都应该具备这一起码的历史眼光。

  诗歌重返大众,首先是诗人重返他生活的空间和时间。时代和现实是具体的,血肉鲜活的,可以时刻触摸的,这是诗人和诗歌赖以存在的基础。生活不在别处,就在当下,中国诗歌要说出中国的事情,表达中国精神,书写民族心灵的搏动和梦想的颜色。

  诗歌重返大众,还需要诗人具备打通自我和社会生活、自身和外部、个体和群体精神世界联系的能力。抒情主体固然要从个人的感受出发,但立场和情感要根植于现实和大众。走出自我小天地,感同身受着人民大众的思想感情和精神诉求,唯有如此,才能了解文化激变中人民大众的情感,才能梳理文化共识,形成客观、整体把握社会生活的能力。

  诗歌重返大众,更要直面大众的文学接受方式和审美方式。接受习惯和文化传统影响大众对诗歌的选择,反过来它也是诗人淬炼诗歌形式的过程。诗歌要含蓄蕴藉,但不能凭空设置阅读障碍;诗歌要传达真切的情感,但不是文字游戏。任何一种文体,都要体现大众情感表达的功能要求,承载不了这一功能,便会被新的艺术形式所取代。

  重返大众,别无他途。回到现实的时间和空间,重建创作与生活、创作与阅读、创作与批评的良性关系,如此,诗歌才会有未来。




(人民日报2013071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3-7-17 08:03 | 只看该作者
先读。问候文竹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3-7-17 14:55 | 只看该作者
无意识随便转转,不代表我的观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3-7-19 07:50 | 只看该作者
我们对诗歌的热爱和关注没有减弱,大众也不可能不需要诗歌。在今天的中小学课堂上,用于文学教育的诗歌,多数仍是古典和现当代文学中的经典诗词作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3-7-19 17:55 | 只看该作者
给微博荐读

【中国诗歌流派网新浪微博地址:http://e.weibo.com/zgsglp,欢迎关注、转发、评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3-7-28 18:45 | 只看该作者
照诗界现状来看,回不到大众视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3-7-29 08:0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廖勇智 于 2013-7-29 08:08 编辑

诗歌肯定会重归大众视野,这里的大众不是我们现在所讲的普通民众,而是在经过社会的全面发展之后的社会普通个体整体素质水平的极大提高,这种提高里面就包含着对诗歌创作与对诗歌鉴赏水平的提高,这种情况在未来的某一天必将成为现实。所以现在相当部分的诗歌不能回归大众视野,这不能怪诗歌,恐怕得从我们普通民众方面着手考虑其存在的因素。你不能要求每个人生下来都懂诗歌吧,你不能要求我们现在的初中生就懂得从多方面多角度比较成熟地欣赏一些有难度的古代优秀诗歌和带有自己特色的西方诗歌吧,而我们10几亿人口的中国人又有多少人具有大学以上学历,而具有大学以上学历的人在学生阶段又有多少受过多少有关诗歌方面的系统的教育?但是我想在经过未来人们各方面全面素质的提高,尤其是对诗歌创作与欣赏经过一些系统的训练后,懂诗歌的人无疑会慢慢增多了。到那时,诗歌也就慢慢地就重归了大众视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3-7-29 08:20 | 只看该作者
片面的强调我们当下诗歌的创作去适应当时代人们的审美需要,这只能引发诗歌的倒退,而无异于推动诗歌作为一门艺术的发展提高。试想老百姓只爱这一口好菜,但是同样的好菜天天吃,也吃不出什么味,甚至有时还会有厌烦恶心之感。诗歌创作亦如是,你天天写他们都能懂的同样的诗歌,即使他能懂,但天天读了,到后来也察觉不出什么新鲜。当然,真正杰出优秀的诗歌它还具备一个普遍的特性,因为每个人都是有感情的,无论民众的审美素质有多高,他们都是有感情的,只要你能把你的的诗歌接通他们的情感通道,并能迅速地被他们认可和接受,这样你的诗歌无疑就重归了大众视野。但这却与民众的不同阶层需要有关,随着社会阶层的重新划分,这种想要诗歌被普遍接受的想法,肯定无疑中增加了难度。除非你讲的是他们共同需要的题材,而这个题材却刚好反映了他们的共同需要。举个例子,那就是爱国主义,外敌当前,这种情况会空前爆发。比如爱情,成长中的男女多数都逃不掉的。等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3-8-6 16:0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灵岩放歌 于 2013-8-6 16:08 编辑

       卄一世纪隨着中国经济大发展,一切向钱看,造成人们思想贫困精神缺失,中国诗坛进入后朦胧时代,迷惘慌乱漫诗坛,诗歌开始迷失方向。诗人自怨自艾脱离社会,脱离生活,迷恋虚幻的象牙塔,许多不学无术者把错误当朦胧,杜撰词汇臆造语法,使作品晦涩难懂,更谈不上美感了。
       诗歌失去了文学性,脱离社会同时也失去了读者。诗歌迷失了,诗歌墜落了。
这个时候唯美诗歌重新喚起人们对诗歌的爱。
       唯美原创诗歌联盟遵从诗歌回归社会的宗旨,崇尚美好诗歌,倡导诗歌回归生活、回归自然、回归诗歌,追求原创诗歌的新三美,即内涵美、意境美、语言美。
       这与新月派的老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不同,不是一回事。唯美原创诗歌联盟强调了主题内涵美,唯美原创诗歌强调溶入生活,体验生活,把生活当作诗歌创作的源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3-8-9 08:19 | 只看该作者
诗歌做为一种文学体裁独立于世,是靠其独特的个性支撑着的;抹去个性,诗歌便真的可有可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1-22 13:03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